回覆列表
  • 1 # 長安03

    “假倭”的首領是徽州人(今天黃山市),並不奇怪。明中葉以來,徽州商人集團蓬勃興起,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蹤跡,而且頗有壟斷的趨勢。其中有一些徽商,看到海外貿易的大勢,轉身成為海商,著名的“倭寇王”王直就是如此。

    王直是徽州歙縣人,由鹽商轉而為海商,再由海商轉而為海盜,兼具海商和海盜的雙重身份。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把王直等人看作“真倭”,令人莫名其妙…

  • 2 # 夜話青史

    明朝中國海洋事業蓬勃發展,自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以來,中國在航海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由於鄭和下西洋後,帶動了中國與其它國家海上貿易的發展與繁榮。

    但是,從明初以來就確立的海禁政策, 其中,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日本等國並非明朝皇帝規定的朝貢國家,沒有合法貿易渠道,只能進行“走私貿易”。

    這就孕育而生了當時最有名的兩個走私港口,漳州府的月港和寧波府的雙嶼港, 走私分子透過這些港口與外商進行海上貿易。月港的“走私貿易”可謂欣欣向榮,到了晚明時期達到極盛,有“小蘇杭”之稱。而雙嶼港隸屬於寧波府的定海縣,它成為各國商船前來貿易的最佳港口。史書雲其,“萬灶雲屯,舟師鱗萃”。

    而在其中充當走私的人,明朝政府曾認為主要是來自日本的“倭寇” ,但事實是, “嘉靖大倭寇”的領導人是中國商人,成員的大多數也是華人。

    因此,所謂倭寇,大部分是“假倭”,小部分是“真倭”;而“假倭”僱傭這少數的“真倭”。當時的內閣首輔徐階就曾向嘉靖皇帝提出這個觀點。

    徐階是松江人,應該對倭患的真相有真切的瞭解。那時持有這一觀點的江南一帶的知名人士較多,如太倉人王士騏、嘉興人李日華、海鹽人鄭曉、蘇州人陳仁錫,都有與徐階類似的觀點。

    說到“假倭”的首領是徽州人,也不足為奇。我們知道,明中葉以來,徽州商人大名鼎鼎,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身影,而且頗有壟斷之勢。其中有一些徽商,看到海外貿易的有極為豐厚的回報,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搖身一變成為海商,最著名的“倭寇王”王直徽州歙縣人,由鹽商轉而為海商,再由海商轉而為海盜,遊離於海商和海盜的雙重身份之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朝時“倭寇”中閩浙人佔絕大多數,可是最出名的幾個領袖卻是徽州人的原因。

  • 3 # 孝陵衛小校

    簡單的說就是有錢,雖然江浙的人均GDP是很高,但缺乏大規模資金的運作模式。而徽州商人就恰恰具備這個條件,我們知道汪直被稱為“老船長”。閩浙沿海百姓不僅有航海的經驗,更有海外致富的願望,在海禁的影響下,徽州資本與東部沿海的百姓自然就展開了合作。

    當時建造一條船要千餘金,僱傭夥計、船工、舵手,再加上海船的維修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這都不是民營小企業可以承擔的起的,而徽商則可以擁有這麼雄厚的資本。當然也不是說徽州人就有錢,而是他們的經營模式不一樣,徽州商人很多都是合資經營,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股份有限公司。有的學者甚至突出他們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中的作用,將他們稱為許氏海商集團、王直海商集團、徐海海商集團。

    做海外貿易,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大陸採購貨物出口到國外,二是購買海外貨物銷入內地。這兩步都需要有一個巨大的貿易系統,而徽商恰恰具備這個條件。在中國沿海有大量的徽州行商、坐賈、作坊主,在江南市鎮裡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徽商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內地生產的絲棉、絲綢、瓷器、棉布、鐵器、茶葉、藥材等商品的生存及運輸,大陸市場與海外市場的重要連線點就是徽商之間的聯絡。

    在徽州,汪姓是第一大姓,素有“十姓九汪”的說法,汪直能夠成為頭號“倭寇”的原因正是在此。血緣紐帶與地域紐帶在海商的經營活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使其成為一個產、供、銷雙向執行的整體。因此“倭寇”的首領為徽州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唐理性:《論明代徽州海商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

    樊樹志:《晚明大變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處女座的人是不是大部分都有強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