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輝650
-
2 # 悅讀老師
很多人對這兩個字感到迷惑,下面從讀音、意思以及變遷三方面來說一下這兩個字。
讀音方面:粘,有兩個讀音,一個音讀nian,第二聲;一個音讀zhan,第一聲。
黏,只有一個讀音,讀nian,第二聲,與“粘”第一個讀音相同。
意義方面:黏,根據字典意思為,“像漿糊、膠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個物體上的性質。”組詞有黏附、黏結、黏膜、黏液等。
粘,讀nian這個音時,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姓,為名詞。我目前生活中還沒遇到這個姓的人,也不知道歷史記錄這個姓的人。百度一下,始祖是金朝貴族,現在這個姓主要分佈在福建和臺灣。有興趣可以百度。
第二個意思與“黏”意思相同,是形容詞。
粘,讀zhan這個音時,是動詞,也有兩個意思。
1.黏的東西互相連結或附著在別的東西上。比如,兩塊糖放在一塊兒時間長了會粘在一起。
2.用膠、糨糊等使紙張或其他東西貼在另一種東西上。比如,吃飯時米粒粘在嘴角上。
變遷方面:1955年12月釋出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將“黏”字作為“粘”字的異體字予以淘汰。此前,兩個字同時用,用法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而此後,就只用“粘”字了。
但是,1988年3月,國家語委與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頒佈《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時,又把“黏”字恢復了。那次包括“黏”在內一共恢復了15個曾被廢止的字。
當初為什麼廢止?大概嫌“黏”字筆畫多。後來又為什麼恢復?不得而知,我想應該是“黏”字在造字上更符合“黏性”意義的起源吧。《說文》有記:黍,禾屬而黏者也。黍,在古代特指黍子,煮熟後有黏性,種植於中原地區。
補充一下,雖然在讀nian這個音時,“粘”與“黏”意思一樣,但現在人們好像越來越趨向使用後者。
老版本的異體字吧?
區別說不太好,1950年,五十年代以前的異體漢字有的含義略有不同,後來統一到一個字上了,規定,它有個第幾版簡化漢字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