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豐安農歌

    冬季是進補的好時節,進補需注意養陽。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可以多吃溫性、熱性的食物,提高肌體的耐寒能力。適合冬天食用的有狗肉、牛肉、雞肉、羊肉等暖性的肉食,胡蘿蔔、韭菜、香菜等蔬菜,還有黃豆、栗子等。

    如果親們像我一樣喜歡製作藥膳,則可以選用具有補虛作用的中藥,如人參、白朮、大棗等補氣藥,杜仲、核桃仁等補陽藥,當歸、熟地黃、白芍等補血藥,以及百合、麥冬、枸杞、玉竹等滋陰藥。如此分別按需進補,才能暖身、促進血行、儲備元氣。

  • 2 # 珍紐倍羊奶粉

    冬天是指農曆立冬之後的3個月,這個時候除了氣溫低之外,人體代謝也會下降,中醫師所說的精氣等物質是屬於比較收斂的時候,所以當然是進補的最好時機。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醫生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

    絕大部分中醫都會認為,一年一度的進補季節,在冬至前後開始為佳。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另一本《易經》中就有“冬至陽生”一說,意思就是在冬至這一天,陽氣上升,人們運化食物營養的能力會明顯上升,因此在這一天開始進補,效果會比較好。

    不過這個時間也不是一刀切,對於那些患有慢性疾病長期陽虛的人,完全可以加長進補時間,從立冬就開始進補,一直補到立春結束。

    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較佳。

    冬季進補要得法

    中醫並不意味著一個方子就適合所有的體質。為了讓冬季進補能更好地達到預期效果,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體質和食物的屬性進補。中醫按食物的性味分為平補、溫補、清補等類,進補要根據人的不同體質和食物的屬性進行辨證施補。即使身體虛,也不能盲目亂補,否則不僅無益於身體,反而會帶來副作用。

    因此,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補益方法和補益藥物是極為重要的。中醫對虛證的補法常有以下幾種:

    1、清補法:是補而兼清的一種方法,多適用於外感溫熱病後,陰津耗損,或氣陰兩虧而邪熱未盡的情況,見到時有低熱,口燥咽乾,舌紅少津等。常用藥物如西洋參、生地、麥冬、沙參、石斛之類,中成藥如生脈飲等。

    2、溫補法:多用於陽虛的病證,見到面色晄白,四肢發冷,全身畏寒,有的還有腰膝痠軟等症。常用藥物如附子、肉桂、乾薑等,中成藥如附子理中丸、右歸丸等。

    3、峻補法:多用於身體極度虛弱甚至生命垂危的病人,如產後大出血不止,宜用紅參、野山參等益氣攝血;陽虛欲脫的病人,可用參附湯(人參、附子)煎湯緩緩灌服。老年人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往往用阿膠、龜板膠、豬、牛、羊肉或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補元氣,以延年益壽。

    4、平補法:多用於身體虛弱不甚,或雖然虧虛而非峻補所宜的病人,如有些輕度血虧的病人,可用黃芪、當歸燉肉食用,輕度腎虧腰痠的病人,可用杜仲燉雞食用。有些老年人五臟俱虧,氣血陰陽皆不足,這時常常從補益脾胃入手,起到調理恢復身體功能的作用。相反,若用峻補藥物,脾胃不能消化吸收,也就起不到補益作用。

    冬季進補多以溫補為宜,尤其是小寒節氣一年之中最冷之時,可食補、藥補相結合。藥補可適當選擇人參、黃芪、蟲草、阿膠、當歸、首烏、枸杞等滋陰潛陽、益氣補血之品;食補可根據身體的陰陽氣血偏盛情況,結合食物的性味有選擇地進食牛羊肉、雞鴨肉、精肉、甲魚、鱔魚等食物。

    進補時,除了考慮個人的體質差別,還要考慮你生活的地域。這點也很關鍵。比如,冬季的西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味,如羊肉、鹿肉等,補品中如人參酒、參茸酒等,強壯補身,禦寒助陽確有作用。

    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宜清淡甘溫之味,如雞、鴨、鵝等。長江以南地區的人們如果多食羊肉、鹿肉等容易燥熱動火,出現咽痛、口瘡、鼻出血等症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也是少用為佳,應以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薺、蓮藕、梨等果蔬為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電視壽命一般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