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聊歷史上的那些事

    查考宋初史事,太祖、太宗朝無南方人拜相當國者。宋人提出“政事堂刻石”之事,說太祖曾親筆書寫“南人不得坐吾此堂”之語,刻石於朝廷政事堂,以告子孫。此事是歷史事實,抑或是傳聞蠡測,抑或是後人杜撰,難以分辨。

      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欲拜王欽若為相。王欽若為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餘)人,也就是說是南方人。淳化間進士及第,後欽若一路升遷,鹹平四年(1001)已為參知政事(副相)。景德初,契丹軍大舉南下,他密請真宗南往金陵(今江蘇南京),躲避北方戰事,為寇準所叱責而止。出判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東),閉門待敵,束手無策。次年還朝,與寇準不合而去職,判尚書都省,領修《冊府元龜》,功攬於己而咎歸於人。不久又升大學士,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其為人奸邪險偽,若拜他為相,國事前境很難設想。由是,宰相王旦上諫道:“王欽若遭逢陛下,恩遇已隆,今留之樞密,已屬高位。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雖古稱立賢無方,然須賢士乃可。臣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議也。”說明不願以王欽若為相者,乃朝廷眾官員的公議。宋真宗只得作罷。等到王旦去世,王欽若才得任相,其憤憤不平道:“為這王老頭,遲我十年做宰相。”

      以上故事中“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一語,出自《宋史·王旦傳》,應該說王旦此語說得如此鏗鏘有力,宋真宗表面上也只得聽從。其實,王欽若自景德三年再次入樞,一直都位居執政,雖沒有宰相的名分,真宗對他言聽計從,作用遠在宰相之上。然而就因此語而晚得宰相名分,那麼此語為北宋初期之國事慣例,還是太祖、太宗朝立下的祖宗家法?

      據宋人筆記《道山清話》記載,宋太祖曾提出過“後世子孫無用南士為相”的家法,並親筆書寫“南人不得坐吾此堂”之言,刻石于禁中政事堂,以告子孫。到宋真宗時,先有王欽若為相,後又以蘇州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丁謂為相,據說該刻石被吏輩移至他處。宋神宗時,有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為相,又有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章惇為相,其時該刻石已不知去向。

      查考宋初史事,太祖、太宗朝的確無南方人為相,因而“政事堂刻石”之事,似乎無可懷疑,至少事出有因。但查遍《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等重要史籍,卻未見對這重大事件著錄一字,原因何在呢?

      近代學者張蔭麟認為,“政事堂刻石”之說雖言之鑿鑿,卻實不可信。就以上述王旦上諫之事為例,其中存在的問題是:一、如有“政事堂刻石”存在,王旦為何不直接引以為據,而要說:“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只是擺出有關的歷史事實。二、宋真宗在王旦死後仍用王欽若為相,如有刻石在,他不怕違背祖宗之法?而宋初確無南方人為相,不是由於太祖定下了歧視南方人的國策,而是因為在太祖初期,國境未逾江南,其所需籠絡的先朝重臣和所信託的心腹幕僚,有任宰相資格者,其中確無南方人。其後逐漸收復南土,南方人入朝者大都為南國降臣,自無取冠朝列之理。到第三朝皇帝宋真宗時,開國已三十多年,隨著南方綜合實力的加強,南方人科舉入仕的比重和在中樞機構的比重,都與時俱進。此時,以科第起家而當宰相之任的南方人,開始逐漸產生。而北方人因久居的政治特權地位發生動搖,對南方人難免側目,真宗朝歧視南方人的事例甚多,加上首位拜相的南方人王欽若確實為人奸邪,後來拜相的丁謂也是一個小人,都為朝中正直官員所側目。到宋神宗時,北方人的地位逐漸落於南方人之後,王安石為相,其變法又存在許多弊端,而變法派以南人為主體是不爭的事實,由是招致很多官員的不滿,為了表示對南方人的歧視,尤其是為了反對王安石變法,才有人杜撰了“政事堂刻石”之說,欲從根本上否定王安石當政的合法性,所以刻石之說是不可信的。

      上述觀點雖說得頗合邏輯,但也仍是一種推測,並沒有拿出十分可信的證據來直接推翻《道山清話》中有關“政事堂刻石”的記載。所以宋初太祖是否製作過這塊“刻石”,仍是個沒有解開的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歲阿姨胃癌晚期,醫生說三種食物是罪魁禍首,哪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