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民間故事都沒有了,目前八十歲以上的會講很多,六十歲以上也會不少。年輕人知道的寥寥無幾,像神話故事、民間傳統故事等,都是類似聊齋志異一樣。
7
回覆列表
  • 1 # 勁松傲雪wz

    謝邀請!應該不會消失,只不過聽眾相對較少,現在的中青年忙於工作,青少年忙於學習,而且中青年、少年擅長遊戲,再加上現在手機流行,更是人手一機,吃飯走路都在看,也奪走了不少聽眾,就是中老年人愛好也各異,有的喜歡廣場舞,有的喜歡旅遊攝影,聽書屬於茶館裡的事了,但現在喝茶又很流行,所謂的茶文化,如果引伸到此,還一定的受眾,當然精彩的故事才是至關重要的。要相信精典的東西永遠存在,流行的東西只不過是一陣風而已……

  • 2 # 閒庭客

    如中國的《白蛇傳》等四個傳統民間傳說故事,就根置至深~深受廣大民眾所喜愛。老年人自不需說;中年人也佔大多數喜歡;至於年輕人~喜歡的也不少,只是所佔比例低些。

    究其原因:我認為~多方因素所致。比如傳統劇在戲臺~啊吚半天……顯得古板、老套、做作。特別是臺上其他演員還得幫其比劃助演~更覺陳規俗套,生硬做作。而現代年輕人:喜直觀、直覺、直接~痛快淋漓……故形成格格不入、相反的節奏~故不喜歡。

    而縱觀九十年代初~香港拍《新白娘子傳奇》又為什麼會驚豔視圈而火爆呢?我認為:除了飾男女主角的趙雅之與葉童等的演技外~在力求唱詞的新穎,作曲優美方面下了功夫。當然,主要還是其故事的表現(演)形式~跳出了傳統的舞臺表演,而釆取了接近生活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故才得到靑年人的認可和喜歡。

    哦,中國的許多傳統優秀民間傳說、故事:是善良的人們對人間真摯的愛情,及真、善、美的頌揚、嚮往、追求、憧憬……然因時代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追求也在變化。如何適應其變化?這就需要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因循為之……那種僅侷限於書本、劇本及舞臺的演出模式~肯定遠遠不夠。

    因此,必須緊隨時代的脈搏和步伐而改變。只要在保持作品原意的基礎上~包括在:詞曲、包裝、服飾,表演形式及風格,有必要適合時代人的口味、審美觀而循時漸進!

  • 3 # 老王說文化

    傳統老故事

    民間傳統文化很多年輕人都已經鮮有了解的,而傳統老故事更是如此,這個其實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且直接的關係。

    今天無論是早教還是上學,都是多元化的一種學習,而傳統文化則是比重最小的,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傳統文化對於學業的提升並無過大的幫助,而且傳統文化對於現在年輕人來說,比較陳舊、沒有新意、也沒有什麼吸引點,當然了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那麼作為傳統文化當中的民間故事,所面臨的局面同樣如此,比如民間故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孟母三遷》等今天來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那是因為我們那個年代所接觸的文化和故事相對也比較少,所以對於民間故事有興趣,也比較熟悉。

    今天無論是西方的童話故事還是現代故事,甚至於網文,才是更多人喜歡並且熟知的。

    而傳統民間故事是古人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縮影,是仁義禮教的思想傳承,可能民間故事並不會消失,但是註定著喜歡聽、喜歡讀的人在逐漸減少,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實。

  • 4 # 造就

    而這些年來滋養我靈魂的,恰恰是那些所謂的沒有文化的人。

    遊吟詩人、心靈導師

    《小王子》譯者

    中國新銳十大作家

    《小王子》的作者有一句重要的話:這個世界真正最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看不見的。

    說來也巧,我就是《小王子》的譯者。

    那我再接著說一句話:最重要的聲音,也是耳朵聽不見的。

    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曾經聽見過心靈深處的召喚嗎?聽見過那個用耳朵聽不到的聲音嗎?

    這種召喚在宗教當中叫「 calling 」,而在我們內心深處,這是一種祖先的召喚。華人是一個祖先崇拜的民族,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們家族的「傳家寶」,是一個關於召喚的故事。

    源自內心深處的迴響

    抗戰時期,我的爺爺在鄭州做《兩河日報》的總編,我的老家在河南太行山區,一個叫林縣的地方,就是後來建紅旗渠的那個地方。

    有一天,我的爺爺從鄭州回到老家,回去一看,原來人丁興旺的一個村落,突然間荒無人煙。

    因為日本飛機來了,所有的村民都逃到太行山深處,去躲轟炸了。原來的村落變成了一座荒村,我爺爺半夜回來,一個村民也沒看到,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我爺爺就聽到了一個腳步聲在前面引路,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爺爺就跟著這個腳步聲翻山越嶺。一直走到第二天天快亮的時候,在太行山深處的山谷裡面看見一間亮燈的茅草屋,推門進去一看,我的奶奶、父親和姑姑,就在油燈下等著他,我們一家人就這樣幸福團圓了。

    我小時候就聽過這個故事,但我一直覺得這不真實,像是個神話。

    直到在2000年1月份,我來到義大利的龐貝古城,我也聽到了一個只有心靈才能聽見的召喚。我這才理解了爺爺當年聽見的是什麼——就是在我們內心深處,流淌在我們血液裡的祖先呼喚我們的聲音。

    我當時和一個義大利朋友來到龐貝,在這片廢墟當中,我聽到了一個故事。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兩萬多人和整座城整體被掩埋。

    △ 電影鏡頭中的龐貝災難

    而關於這次災難所有的文獻資料,是一個叫小比利牛斯的人,給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寫的兩封信。

    在這個兩封信中,他詳細記錄了火山噴發的樣子——像一個煙柱散開,把這個城市埋沒。當時他親眼目睹了災難發生的場景。

    龐貝古城裡有那麼多非常完整的文物,而文字記錄就只有這兩封信,現在成為了義大利的國寶。

    當朋友把這兩封信翻譯給我聽的時候,就在這一剎那,我聽見了一個聲音說:

    “這裡被火埋,那裡被水淹,你快回去,快回去。”

    我當時就很震驚,這是什麼聲音?仔細一想,我的老家在南京,我是一個喝長江水長大的人。從2000年開始長江三峽要建大壩,水位要抬高,要把一百多萬人的家都淹沒,數百個古鎮即將沉入江底。

    “這裡被火埋,那裡被水淹,你快回去,快回去。”

    我一下子聽懂了這個聲音的意思,也就是說,我要去記錄這個即將消失的家園。

    在聽見這個聲音之後,我就默默地祈禱:祖先並沒有忘記我,把這個任務交給我,我赴湯蹈火也要完成,我要去!

    用心傾聽故事的人

    在2001年,我第一次出發去了長江三峽的淹沒區,到2017年,整整17年。我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撲在了記錄三峽淹沒區的歷史文化上。

    這些年我就沿著長江開始採風,變成了一個當代的古人。我戴個破帽子,留著鬍子,但我不是故意要這樣的,這就是我真實的心理的狀態。雖然活在當代,但我心理年齡已經一兩千歲了。

    我每走一個地方,就記錄一個地方的傳說,記錄像女媧補天這樣的神話傳說,像《詩經》一樣的歌謠。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紅樓夢》中講的兩個字,叫「通靈」。這時候我才理解,一個人怎麼叫通靈呢,當他和他的祖先靈魂相通,這就叫通靈。

    比如說在長江邊,一個老船伕站在船頭唱歌。

    “小小魚兒紅了鰓,上河又在下河來,上河去把靈芝採,下河去吃土青苔。”

    我問還有什麼歌?

    “父母養兒一尺五,送進學校把書讀,讀書又怕打屁股,丟了書本跑江湖,說江湖,道江湖,哪州哪縣我不熟,彭水大族出苞谷,豐都出的是豆腐乳。”

    大家看,這個是奉節白帝城的一位盲眼歌手。拍攝這張照片是2002年的冬天,如今這個有著2300年曆史的奉節古鎮,已經沉入江底了。

    在當時奉節的人民廣場,我聽到了這位盲眼歌手的歌聲。大家都知道,古希臘神話傳說源自於《荷馬史詩》,而荷馬這個人恰巧也是一個盲眼詩人,還是個民間歌手。他唱著他們民族的歷史,唱著祖先史詩般的光輝業績。

    奉節的這位盲人歌手,他唱了很多關於三峽的歷史,長江的歷史。可是我們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都在忙著寫論文、評職稱,沒有一個坐在當代的荷馬面前,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傾聽他們的歌聲。

    我有幸聽到這樣的歌聲,有幸見到這樣的老人,他們握著我的手說:“很久以來,我們一直在找你這樣的一個人,從來沒有找到過。”

    我是什麼人?我無非是一個用心傾聽他們的人,我無非是一個尋找家園,找到以後就願意為她付出一切的人。

    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沒有人做,所以我做了17年以後,我願意把我採風蒐集到的最好的故事拿來跟大家分享。

    滋養靈魂的傳說

    我從重慶講起,重慶到宜昌這段路程,我來來回回走了17年。

    這17年我在長江邊,聽老人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

    涪陵楊柳街

    相傳明末清初的時候,張獻忠的部隊殺進四川,見人就殺。有一天,他們殺到一個街口,看到一個母親揹著個孩子,還牽著一個孩子,從巷口走出來。但奇怪的是,這個母親背上背的,是一個大點的孩子,手裡牽著的反而是個小點的孩子。

    將軍就納悶,走過去問:“你這婦人為何違反常理,把大的揹著,小的牽在手裡呢?”這位母親就說:“因為這個大的是我哥哥家的孩子,而小的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我的哥哥已經戰死在疆場。”

    這個將軍就被感動了,他隨手摘了一根楊柳枝遞給她,說:“你這個婦人還蠻講仁義的嘛,你回去把這根楊柳枝插在自家門前,這樣我們大部隊殺過來的時候,看見誰家門前插著楊柳枝,我們就不殺這家人了。”將軍說完就走了。

    沒過多久,大隊人馬就殺到了街口,只見家家戶戶門前都插滿了楊柳枝,所以這些部隊就像潮水一般地退去了。而這些楊柳枝日後就長成了柳樹,這條街就叫楊柳街。

    重慶木洞

    相傳在這個山裡面有一個洞,當年魯班要造房子的時候,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洞裡面抽出來木頭,所以這裡就叫木洞。但自從人們把木洞的禹王宮給拆掉了,這個木洞就再也抽不出木頭來了。

    這個就是木洞碼頭,現在已經被淹沒了。大家看這個篷篷就是人們住的地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篷篷呢?

    因為長江的水是活的,每年七八九月份是漲水季節,到時候這些地方全都會被淹沒,但到了枯水季,這片退出來的地不能夠浪費,所以人們就在這裡搭了簡易的篷篷,在這裡做一點小買賣。那些上下船的旅客,就可以在這裡吃飯、喝啤酒 、看風景和聊天。

    到七八九月的時候,這個房子就拆掉了。因為這個房子每年都要拆,所以不需要建得太好,搭了拆,拆了搭,這是三峽當地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但這種方式在長江漲水之後,再也沒有了。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形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那是什麼流傳下來了呢?流傳下來的是詩歌,是傳說,是故事。

    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先,我們只有得到了祖先的祝福,領會了祖先的精神,我們才能成為一個「通靈者」,我們這個民族才有希望,我們個人才有家可回、有故鄉可以棲居,否則我們都是漂泊者,都無家可歸。

    家在哪裡?

    國在哪裡?

    君在哪裡?

    父在哪裡?

    這是我們華人時時刻刻面臨的一個問題,特別讓我感慨的是,這些年來滋養我的靈魂的,都是那些所謂的沒有文化的人,他們沒讀過什麼書,但是他們記得祖先留給他們的傳說故事。

    小fu灘的故事

    我去重慶萬州新田採風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家聽說我來了,就叫我去。他說:“我不行了,我快要死了,我死不瞑目。有一件事情你要幫我去做。”

    他說:“我們新田碼頭上,有一個灘,人稱‘小狐灘’。小狐灘的‘狐’字現在全寫錯了,有的人寫成了湖水的‘湖’,有的人寫成了涪陵的‘涪’,實際上應該是狐狸的‘狐’。因為四川話裡面這三個字都念‘Fu’。”

    原來這裡是一片原始森林,有很多狐狸出沒。有一天,有群獵人來打獵,他們一看老狐狸都出去覓食了,就剩下一窩小狐狸,獵人就把這一窩小狐狸裝到袋子裡揹走了。

    等老狐狸回來一看,自己的孩子都不見了,它們就看著跟著獵人的腳印,聞著獵人的味道,一直追到長江邊,最後眼睜睜看著幾個獵人帶著小狐狸登船過江。這群老狐狸沒有辦法,氣急敗壞之下就跳江自殺了。這群老狐狸陰魂不散,從此就在江底興風作浪,千百年後在長江邊形成了一道著名的險灘,叫「小狐灘」。所以一定是狐狸的「狐」。

    這個故事給我非常大的啟發,原來我們每一個漢字,都是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我曾寫過的一篇小文章就提到,文物在文不在物,物是文的載體,文是物的靈魂,我們要緊的是這個記憶。

    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這個故事告訴給我的同胞。你們儘管把這個故事到處去講,就是為了讓它不要失傳。

    蝴蝶、蝴蝶,你是哪位老人家?

    在萬州新田,還生活著文天祥的後代,他叫文素涵,這是我的好兄弟。我是怎麼知道他是文天祥的後代呢?

    他把他父親手寫的一本遺作送給我。書本已經破破爛爛,前後都缺頁了,我一看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裡面不但記錄著許多當地的傳說,還清清楚楚地寫著他家是文天祥的後代,文天祥的家譜從哪一輩到哪一輩,字輩怎麼排,都記錄在上面。

    我跟文素涵在一起喝酒的時候,我喝醉了,眼睛裡出現了重影,我看他一會兒是文天祥,一會兒是他的父親。

    於是我就給他的父親文潤昆老先生,去給他上墳。我就按照當地的習俗,寫了袱子——袱子就是紙錢上包著的信封,就寫給陰間的信封。

    “今逢追念之期。前奉冥紙一包。關津渡口。水陸放行。奉恩師文潤昆老大人正性收用,學生王以培跪拜。”

    寫了袱子,燒了紙錢,點了紅燭,我給老先生磕頭跪拜。

    就在當天半夜時分,屋外白水溪嘩嘩的流動,我就聽見了先知的聲音,於是就這樣開始寫詩——完全是在做聽寫,不是我在寫。

    “月圓之夜/白水溪把月亮疊成一隻紙船。”

    我隨便就寫成了這樣的詩句,而我正在寫的時候,窗外飛進來一隻大蝴蝶。我後來才知道,這是傳說當中的蝴蝶之王——金斑蝶。我一看大蝴蝶飛進來了,我就把它捧著,放在我的枕邊。

    到第二天它飛走了,我就跑去問當地的老人,我說昨天發生奇事了,我給文老先生上了墳,蝴蝶就飛進來,我下筆如有神。

    所以「梁祝化蝶」那不是一個傳說,是真實的。

    △ 民間剪紙藝術記錄的梁祝化蝶

    那最後呢,我給大家念一首法語詩歌。這是我翻譯的法國詩人、「通靈者」阿爾圖爾·蘭波寫的一首詩,叫《感覺》。

    夏日藍色的夜晚,我將踏上小徑,

    撥開尖尖麥芒,穿越青青草地:

    夢想者,我從腳底感受到陣陣清新。

    我的頭頂涼風習習。

    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想:

    無盡的愛卻永入我的靈魂,

    我將遠去,到很遠的地方,

    就像波西米亞人,

    順從自然——快樂得如同身邊有位女郎。

    我現在就聽從著心靈的召喚,踏上我新的旅途,再見朋友。

    文字丨穎仔

    校對丨其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人想獲取高階人脈,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