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營養師朱軍偉

    癌症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健康關注點,尤其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年紀輕輕就患上癌症。所以這個“癌症”關鍵詞的文章在各種公眾媒體平臺都是非常活躍的話題,大家越來越關心如何將疾病防患於未然,尤其是現在的食療食補防癌抗癌的文章尤其受到追捧,加上奪人眼球的文章,點選率很高。

    但這種情況下不免有一些媒體平臺的文章有過分誇大某種食物或食品功效的因素,而我們的父母或者老人由於缺乏科學正確的分辨能力,容易盲從,有時候只要覺得有道理他們隨手也就轉發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有時候轉發中還會進一步造成一些誤解或更大化誇張。

    關於癌症,我們不要過於談癌色變,最近聽到好多年輕人因癌去世,實在惋惜,我們在大城市忙忙碌碌,為事業打拼,往往不惜廢寢忘食,殊不知,我們的身體可能早就發出過健康的預警,你卻總是沒在意一些輕微的疼痛症狀,反而輕描淡寫,老是想著還年輕還年輕,往往小病小痛正是後期致癌的關鍵因素,而卻被我們忽視了。

    身體永遠是第一位的,愛惜自己的身體,科學合理的飲食搭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才是保證身體健康的不二法寶。

    對於越來越多人對於食療食補的關注,這是非常正確的理念和方向,還是鼓勵大家多學多看多實踐,當然也要透過一些靠譜的媒體或者科學的靠譜科普文章去汲取營養知識,關愛自己的同時關愛家人和朋友。

  • 2 # 冷眼冰說

    首先我們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為何一條“危言聳聽”的微信會多次流傳?有傳播學家分析,如雞肉艾滋病等問題,它涉及飲食健康,市民最為關注,當聽說自己天天接觸的食物,可能會感染病毒時,不管什麼時候,寧可信其有,於是,產生恐慌情緒。另外一方面,在微信朋友圈傳播,是熟悉的朋友發的,很少人會質疑,謠言就會變成流言,這就是三人成虎。

    二是鑑別能力不高的朋友輕信輕傳。對微友個人來說,有些訊息要去核實真假較難。有些假訊息容易被識破,網友往往看過就算,但有些將信將疑的訊息,網友或抱著娛樂的心態,或抱著無所謂的心態,覺得隨手轉發也無妨,微信謠言也就因此越傳越遠。一位從事媒體工作的李女士說:“我並非沒有常識,但資訊如果是自己尊敬的師長、信賴的朋友發的,那麼我很可能會繼續轉發。”

  • 3 # 加拿大生活方式管理

    “食物就是食物。如果真有導致癌症的食物,那它就不叫食物,而叫‘毒藥’。世界上沒有這樣的食物。”

    談及“致癌食物”,MCL營養專家石漢平教授有些義憤填膺。他覺得,所謂“鹹魚致癌”“烤肉致癌”等說法都是誤導。

    “吃這些食物吃到致癌,那需要一個巨大的量,一般人可能永遠達不到。”

    一天能吃多少條鹹魚

    想吃鹹魚的時候,切上一塊,幹煎紅燒配粥送飯,最佳拍檔。這麼好的下飯菜,怎麼會是個致癌物呢?

    罪魁禍首,是一種叫亞硝胺的物質。鹹魚在用高濃度鹽醃製及暑曬後,會產生較多的亞硝基化合物(多為亞硝胺),亞硝基化合物是強致癌成分,鹹魚脫不了干係,也就成了“嫌疑魚”。

    那麼,鹹魚不能吃了?非也。其實鹹魚與癌症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千萬別誤以為吃鹹魚就會得癌症。但如果你問,那一天能吃幾條鹹魚?很抱歉,目前沒人能給個準確數字。

    在石漢平教授看來,若吃鹹魚,吃到亞硝胺的致癌劑量,可能性不大。“這種成分要達到致癌的量,必須大量地、長期地、反覆地吃,普通人的飲食是達不到這個量的。比如一年到頭,天天吃,三頓都鹹魚。你難道會這樣吃嗎?所以完全不用擔心。”

    不過,石教授仍建議少吃鹹魚、臘肉、酸菜等醃製食物。“這倒不是因為怕致癌,而是有另外三個不健康因素:一是高鹽;二是其發酵過程中易產生黴菌;三是其發酵過程中會出現亞硝酸鹽。”如果吃,記得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說起來,石教授也是個醃製食品愛好者。他出生於嗜食臘肉的湖北,本身又特別喜歡廣西腐乳。“有時吃多了確實會反酸,但如果多喝點水、多吃點蔬菜,感受就會不一樣了。因為水和蔬果可以稀釋鹽的濃度、促進腸道蠕動,儘快將它們排出去。”

    還有人說,鹹魚蒸煮著吃,更安全。石漢平教授表示這有一定道理:“蒸煮時,鹹魚裡鹽的濃度會被稀釋,相反,煎烤時,水分蒸發掉,鹹魚會更鹹。”

    豬牛羊,不宜吃?

    2015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宣佈,將紅肉歸入“2A類”致癌物而火腿、熱狗腸、肉乾、肉罐頭、含肉調料以及血和內臟等加工肉製品則為1類致癌物。

    人們驚了:什麼?吃肉也會致癌!其實,我們應該拆開來看。首先,到底啥是紅肉?一般,從生肉顏色上來看,色深的是紅肉,色淺的是白肉。所有動物均含有紅肉與白肉,只是含量不同而已。四條腿的動物,如豬馬牛羊,多含紅肉;兩條腿的動物,如雞鴨鵝鳥,是紅白相間;沒有腿的動物,如魚,多含白肉。石漢平教授有句話很經典,他說:“沒有腿的比兩條腿好,兩條腿的比四條腿好。”言下之意,建議紅肉少吃。

    但他提醒:“並不是說牛羊豬肉就不能吃了,只要限制總量就好。米飯吃多了,也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風險,鹽吃多了,有高血壓風險,難道就不吃米,不吃鹽了?反過來,不吃肉就安全了?難道和尚吃素,就不得癌症?”

    再說說加工肉製品。翻開香腸、臘肉、培根、火腿等肉製品的配料表,一般都會有“亞硝酸鈉”幾個字,這是一種亞硝酸鹽,製作肉製品時都會新增,目的是使肉看起來粉粉的嫩嫩的,還能延長保質期。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當它與肉類蛋白質反應後,會生成亞硝基化合物,這是致癌物質。儘管各國對肉製品中亞硝胺的殘留量有嚴格限定,但加工肉製品本身營養乏善可陳,建議最好還是少吃。

    健康選肉,石教授告誡:“家養的不如野生的,圈養的不如放養的,陸地的不如水裡的,河裡的不如海里的,加工的不如新鮮的。”石漢平教授總結說:“少吃不等於不吃,多吃不等於全吃。食物無惡美,過多則成災。”

    燒烤的誘惑,如何忍

    每當夜幕降臨,燒烤攤的生意最是紅火。吱吱作響的食物、撲鼻的香味,讓人口水直咽。居然有人跳出來警示:你擼的是串,吃進去的是癌,燒烤背後連著的,可是1類致癌物“苯並芘”!

    確實,燒烤時,木炭燃料含有的苯並芘,可以伴隨煙霧汙染食物;食物油脂滴落到火中,產生的煙也可將苯並芘附著到食物表面;而食物中的脂肪因高溫裂解產生的大量自由基,透過熱聚合反應,也能生成苯並芘。同樣,在製作燻魚燻肉時,也有這種隱患。所以,燒烤、熏製的食物仍建議少吃。

    不過,有個問題應該搞清楚,癌症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也非單純吃出來的,偶爾嘗一嘗燒烤,不至於就被癌症盯上。

    實在割捨不下怎麼辦?石教授表示,還是那個配方—多吃蔬菜水果。另外,燒烤時,食物與炭火別靠太近,食物用錫箔紙包起來,燒焦的部分不吃,或改用電爐烤,能健康一點。

    香檳美酒不能喝了?

    酒,是桌上仙。可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即乙醇),其在體內的中間代謝產物乙醛,都是妥妥的致癌物啊。是不是就不能碰酒了?

    石漢平教授表示:不建議喝,如果喝要注意適度。“啤酒,每天不超過300毫升;紅酒,每天不超過150毫升;白酒,每天不超1兩。”

    “酒的質量也得注意,要戒酸、戒濁、戒生。”

    石教授說,即便是癌症患者,酒也非絕對禁忌,但需聽取醫生意見。頭頸部癌症患者禁止飲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到書就想買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