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香滿屋漫讀書

    為什麼古代人喜歡佩玉呢,古人喜歡以物喻人,並且佩其物而牢記其意。玉與君子一般有高尚的品德。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歟?”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悅而長,其終則詘然樂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珪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孔子家語·問玉第三十六》)

    而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來作為禮器或信物。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權力的一種表徵方式。

    璧是祭天的禮器;琮是祭地的禮器;璋既是朝聘、發兵、喪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禮器;

    琥是祭祀西方的禮器;璜則是祭祀北方的禮器。《周禮·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禮儀制度規定了玉與男子的關係,即使是佩玉,其審美意義也不如現代女性佩戴的玉飾品大,而主要承載著一種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話“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裡面除了“君子比德於玉” 的道德象徵性之外,還包含著透過佩玉節制男子行止的意義。“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講究

    中國古代男子的佩玉分為左右兩組,“佩玉必雙”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組為一佩,每一佩由七塊玉組成,分別有云、龍、藻、蛇、麟等圖案。佩上的橫玉稱“珩玉”,形如角菱或殘環。珩玉上端有一孔,用來穿帶,掛於腰帶之上;珩玉的兩角各有一孔、中間一孔,分為三組,都用絲帶或珍珠貫穿起來。中間一組的中間部分為一塊圓形佩玉,稱“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來上下聯結,其末端懸一塊玉,形如半璧,兩端呈尖形,稱為“衝牙”。

    衝牙的半圓中間有一孔,用以穿帶聯結,其它兩組在中間處各懸琚形玉一塊,上下各一孔,用以聯結上下半組。下半組末端懸一塊璜玉,璜玉的形狀如半璧,兩璜相對,形如全璧。這三組佩玉在人行走的時候,隨著人的行動而相互撞擊,其撞擊聲響古稱“珩鐺佩環”。

    佩玉的意義:修身

    實際上,佩玉撞擊並不是為了悅耳,而是起著一種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須從容適度。走快了,佩玉的撞擊聲非但不悅耳,而且很亂;走慢了,力度不夠,佩玉就不會發出撞擊聲;只有不疾不徐,從容適度,佩玉才會發出悅耳的聲音。人起坐時也是如此。因此,這是一種透過外在手段強化男子道德修養的方式,其道德作用遠遠大於審美作用。

    同時,它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內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內省,也有透過佩玉來節制行止的外修。因為,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詩樂禮儀無不是實現教化的具體途徑。可是,“佩”玉就具有裝飾性作用,就會具有審美功能,不過,在中國古代,男子佩玉的審美功能不但與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較弱的,就是與其區別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

    漢魏以後,門閥世族子弟、官宦士紳無不佩玉,並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還在起作用,起碼在士階層中是這樣,但是,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表徵,佩玉更多地發揮著一種社會區別功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最聰明的武將是誰?武藝最高的謀士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