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陽心理諮詢

    老師“心病”可以找校長治,老師和校長都是育人的,為什麼有不同的職位和稱呼?

    校長可以勝任老師的職位,但老師不一定可以勝任校長的職位。相對於老師而言,校長的資歷和經驗必然更勝一籌。並且,管理老師也是校長的職責範疇。老師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可能校長也經歷過或者學習過,能夠理解老師並且和老師一起討論,從而很好的解決問題。所以老師“心病”可以找校長治。

    人無完人,老師有難解的問題實屬正常,但是老師需要具備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養,而不能完全依賴校長。要知道,一名老師的背後是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舉足輕重,重於泰山。學生絕不能成為老師成長的試驗田,老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和道德修養才可以賦予老師的身份,這一點事關重要。

    希望每一位老師三思而後行,明確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所從事的是一份偉大的、具有很大挑戰性和壓力的事業。並非只是一個可以隨意置換的職業。要用全身心投入,並有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去付出去奉獻。

    老師就像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您護衛的是祖國未來的棟樑!

    老師是和母親一樣偉大的人!

  • 2 # 大蝦159357

    學生“心病”和老師“心病”都是教育“病”。學生“心病”老師許多時候都是無能為力,企望老師來解決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生“心病”是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不完善所造成的,要醫治也是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缺少一個環節,都很難治好學生的“病”。而教師“病”完全是社會環境給教師施加太多的壓力所造成的。一是職稱制度。在職稱制度下,每個教師在認真負責教學的情況下,還必須要面對與自己利益最密切的職稱。沒了職稱,你一輩子認真教學也是註定你這輩子都無法感到教師的自豪;沒了職稱,註定你這輩子將會過著無法承受現代生活給你帶來的壓力,讓你無法安心繼續教學。二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目的很不明確。使得老師很難用“知識是改變命運”等傳統的道理來說服學生。當下,金錢是衡量社會地位的主要指標。讀大學與不讀大學,誰生活得瀟灑,已不用老師教,學生已經心知肚明。作為老師,即使不為職稱所困,也會為學生“難教”所困,使得自己的成就感難於實現。老師的“心病”僅僅是校長能治癒的嗎?三是學生安全教育方面,更是讓許多老師不敢治療學生“心病”。教育者成了服務員,教師不敢得罪學生,不敢教育學生,擔心萬一出事,這輩子什麼都完了。特別是中老年教師,總是擔心萬一有這一天。這是佛系教師流行的原因。這“病”誰來治?

  • 3 # 嵩山育桃李

    自己治。學生是未成年人,教師是成年人。我是教師,我清楚的知道各個行業都不容易,都有壓力,很多職業比教師職業更容易得“心病”。成年人要用成年人的方式,而不是跟未成年人比,如是這樣,醫生得了病誰來治?警察得了心病誰來醫?心理醫生得了心病豈不是無人可醫?

  • 4 # 貝被西息

    多項舉措解決老師“心病”難題  在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輕教師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使他們學會心理調適,增強應對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將調節教師心理、幫助教師排除心理障礙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高福生建議透過調整評價、開展相關活動、建立干預機制等多方面,提高一線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一是調整對教師的評價體系,給教師有效地“減負”, 特別要減輕他們過重的工作負擔與心理負荷,營造有利於教師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二是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對教師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相關培訓和為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向教師宣傳心理衛生保健常識,提高教師的心理學修養,使教師學會自我調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時,可以建立相應的心理干預機制,把教師心理健康納入每年的檢測專案。衛生健康部門每年組織全市中小學教師進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測試,併為每個教師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便有效的及時的預防和干預。最後他建議,每年教師招聘對新入教師進行心理測評,將那些不符合教師職業心理素質要求的人員排除在教師門檻之外。

  • 5 # 文字的文清

    首先,學生“心病”老師“醫”責無旁貸,因為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就是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於學生出現的學習不認真、作業應付、違反校紀、言行習慣不良等各種問題,包括心理健康問題,一般都是在老師細緻入微的思想工作,或嚴格要求、言傳身教中得以改正或矯正的,即老師成為學生“心病”的“良醫”。

    其次,老師也會因為自身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而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病”,那麼老師的“心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老師的“心病”又是由誰來“醫治”呢?

    老師的“心病”主要來自內、外兩個方面,從自身來講,由於老師職業的特殊性、工作方式相對來說雖然與同事有協作關係,但熟悉鑽研教材、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自習輔導等各個環節多為個體工作,還有維護紀律、行政事務等非教學性工作,工作繁忙,難免會產生職業倦疲等心理。還因升學壓力、家長期望以及教學任務重等產生焦慮情緒。也會因家庭經濟、生活甚至評聘職稱而產生心理不平衡等。

    從外界而言,老師與社會各方面雖然關聯不是那麼緊密,但涉及面較廣,由此所帶來的也有負面影響。如社會對老師的總體評價有失公允,學校的考核制度不盡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機制還有不合理的情況,學生及家長對老師的要求太高,工作環境或社會環境不盡如人意等等。

    最後,說一說老師“心病”誰來“治”的問題,結論是“自己治”。其方有五:一是正確看待教師職業,增強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以生為本,只有與學生和諧相處和平等交流,就能忘記一切煩惱,樂在其中;三是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四是正確處理好家、校等各種關係,消除各種不良影響;五是必要時可以開展心理諮詢,看看心理醫生,放下身份,當名“學生”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走路快慢可能影響到壽命的長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