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跨鬥

    九成宮原字多大

    一、九成宮碑,魏徵撰,歐陽詢書,碑額篆書,碑文楷書,24行,行50字。碑高2.44米,寬1.18米。貞觀六年(632年)六月立於麟遊(今在陝西寶雞東北)九成宮。今石尚存,但經剜鑿,損泐過多,已非原貌。

    二、因為有碑額,所以內容區高度可估算為2米,這樣的話內容區的寬度是2*24/50 = 0.96米,符合原碑寬度。這2米里排布50個字,每個字只有4釐米,除去字的間隔空間,每個字至多隻有3釐米的高度。歐字偏瘦。寬度還要更小些。

    所以,建議用5釐米大的格!

    不用生宣紙,用毛邊(半生不熟)或熟宣及其它不洇的紙。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摹字帖使用多大格子?取決於日課進行到了哪個訓練環節,應該根據想解決的技法問題,有針對性的採用相應的操作方法,對症下藥。

    傳統的臨摹方法有臨帖法、摹帖法兩大系列,共有十餘種具體操作方法。例如:單勾法、擴描法、雙勾法、填勾法、晌拓法、對臨法等等。每個方法的功能性和適用性各有獨到之處,需要根據訓練的程序及其科目內容決定使用哪個方法。比如,解決筆畫形制問題,使用雙勾法+填溝法;解決字型結構、筆法動作和行筆節奏問題,使用單勾法+擴描法;解讀範本書寫技法、取法擬作,使用對臨法……這些小常識必須要知道,並且通懂會用。

    如果,初學者零基礎,從起步入門開始一直照著字帖寫,這樣的作法是錯誤的!單純的依靠對臨法照著字帖寫那是絕對不行的,不是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方法。對臨法不適合初學者用於技法基本功訓練,它是已經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者專門用於讀帖取法模擬創作的,千萬不能濫用。

    針對使用什麼格子問題,我的建議是:按原帖原大對等練習。

    以《九成宮》為例,原帖字型大小2~3釐米,實驗證明,歐楷不適合寫成大字,原本就不是大楷,古帖沒有大楷。試想,如果放大幾倍臨寫,是必要用鋒長4釐米左右的毛筆,寫出來的字型大小至少5~8釐米,等於在幹著篡改原帖核心技法,試圖創造現化大楷(今楷)的事情,而且違背了歐楷原作者的意願,那還叫忠實原作嗎?再者說,大筆是表現不岀來小筆書寫效果的,況且碑帖字型是根據書丹刀刻出來的,怎麼能保證臨的像?

    請注意,原帖不僅是小字型,而且大小不一,所以,臨摹的時候,最好是不用帶格的練習紙,要近距離臨摹。採用〈潘氏分步摹臨法〉比較切合實際,效果很好。如圖:

    △本人教學示範一一摹臨法

    如果,非要用格紙,用3.5釐米見方的九成宮紙比較合適,米字格沒有用。注意,九成宮格是解析字形結構特點的,米字格是解析基本筆畫的,均屬於教學過程中用於演示結字法的輔助用品,並不是日課訓練中的必需品,用一段時間就要撤掉,改用折格的辦法練習,決不能長期使用,以免產生依賴性。為什麼古帖上沒有米字格、九成宮?你品,你仔細品。

    使用格子一般的規律是:格的大小比字型大小多一兩釐米正好,格子過大影響排字佈局。

    提醒一下,如果是初始階段進行筆法、筆畫、臨摹等前期基本功訓練,必須要用透明度較好的複製紙、半生宣,或者熟宣。注意,先使用3B鉛筆+複製紙練習,反覆多遍,待覺得技法熟練了,記住了,再改用毛筆+宣紙練習。

    最後再囉嗦幾句,歐楷筆法動作很簡單,而且是以側鋒法為主的。筆畫起止處和轉折的地方,只需適當的提按、停駐,自然轉換筆勢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附加一些頓筆、回描之類,所謂的“起筆逆入→調成中鋒行筆→收筆時上提下按再回描,甚至跪筆彈鋒”等等,是錯誤的!我想,當年歐陽詢老爺子書丹的時候,絕對不會這麼麻煩。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優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妄下斷語,親身體驗再說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更加了解廣汽本田VE-1的空間,有人去店裡摸過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