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滴水載舟
-
2 # 神兵利劍1
趙國興起是在: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時期,那是距離商鞅變法後的合縱連橫時代,秦齊二國才是天下的主角,楚國完全成了杯具主角,韓魏淪為了牆頭草,燕國也剛復國不久。
趙武靈王採取先易後難的變法策略(先軍事後政治),率先完成全面軍事變革,從步戰車式作戰,升格為機動靈活的騎射作戰。以捍衛華夏之名,悄然快速擴充套件,完全徹底的吞併中山國,一下就震懾住六國,一鳴驚人。外交上團結韓魏,軍事擴充套件選擇了向東和向北,完全避開秦國的軍鋒。
趙國在他的領導下實現了國力的倍增,軍力質的飛躍,後來抓住了秦國內亂的時機,起兵扶立秦昭襄王繼位,趙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一時威壓四域。當趙主父準備發力變革政治時,趙國發生內亂“沙丘之變”,趙武靈王身死,幼主當國,權臣當政;趙國的變法只剩胡服騎射,趙主父死後,秦趙盟約約束力下降,趙國國勢逆轉,失去徹底崛起的機會。秦昭襄王牢牢記住了趙軍騎射的戰鬥力。
長平之戰前,秦趙雖偶有交戰,互有勝負,實則是不痛不癢的試探。白起出,刀鋒無雙殺得天下變色,秦對趙獨慎慎之。
回到長平之戰的戰國背景下:齊國剛從五國滅齊中復國,國勢不復昔日東帝之時;楚國更是喪失舊日郢都,國土只剩一半;魏國更是一心求安,那有昔日的霸主之色彩,南韓只剩兩郡之地,朝不保夕;惟趙國混得嘚瑟,佔了齊國,燕國不少土地,日子過得香甜。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什麼?是秦國有意為之嗎,答案是否定的,長平之戰完全是意外的大碰撞,秦趙都沒想到,會那麼的損失巨大!
或者只有一個人笑了,他做的這個局,救了他的國家,並給它救亡圖存的機會,他為它付出自己的操守,為被他坑了的國家付出生命。他是南韓上黨郡郡守。
秦昭襄王決定滅韓,先取上黨,再滅新鄭,徹底切斷合縱的地緣性可能。開始戰爭進行的很順利,秦國切斷了上黨和南韓都城的聯絡,並按照慣例對上黨郡郡守封官許願的開始了勸降。作為一名優秀的軍政長官,他明白投城後,他高官厚祿衣食豐足,然未傷元氣的秦軍必南下滅韓,韓人這一稱呼必成歷史。如何救國呢,手中的土地是唯一的籌碼,他一面和秦使談判,一面悄悄的用最快速度把上黨的地圖和民冊獻給了趙王,然後忽悠趙王出兵佔領上黨,秦韓之戰轉變為了秦趙之戰。
後來秦趙在長平爆發總決戰,趙國投入了四十五萬大軍,秦國更是開啟耕戰制以來的最大軍事動員,七十多的秦昭襄王親自勞軍,秦軍盡乎全體戰將雲集於戰神白起令旗之下。百萬大軍的血拼開始,此戰甚至殘酷到白起都心有餘悸。軍事上:秦軍險勝,趙軍全滅;戰略上:秦國用十倍之地,數十年的糧米積累,等乎於趙軍的百戰老軍的傷亡耗死了趙國的未來。戰果:秦軍傷亡過巨,統帥和戰將、士卒,要殺降洩憤;血仇已起,有我沒你,力竭而俘,休想苟活!
趙國敗於戰略失誤,國力耗不起,廉頗能用騎射精兵和秦國玩死守消耗,真是神了,明明是秦國玩的圍點打援,趙王能賣血撐三年二十萬軍隊的消耗,己經到了輸不起的地步了。最後的戰略死局,只有趙括之位公族的統帥來破了,不然就是白送二十萬精兵給秦國當奴隸。
-
3 # 風雲酷
應該趙括不是死了的話,還以為是秦國奸細,一次性將趙國的國力掏空,省了秦國花更長的時間去統一六國。趙國當時已無統一六國的能力了!本身趙國的國策不是以統一六國為最高目標,沒有目標只能維持苟且偷安的狀況,等待趙國的只有被滅的命運。
回覆列表
趙國的改革,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主要是軍事改革,也透過軍事行動向東(齊國方向)向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奪取了大片土地,還滅了中山國,取得不小的成績。
但是趙國沒有推行經濟社會等全面改革,亦或是趙國經濟社會本身已較成熟,無太多潛力可挖,比不上秦國商鞅全方位改革後取得的成果大。
秦國改革成功後,國力日盛,對外不斷擴張。透過離間齊楚,遠交近攻,不斷削弱東方諸國實力。
到長平之戰前,秦已經將楚國,南韓,魏國基本打殘,燕齊先後分別被滅國復國,實力大減,也就趙國儲存了實力,相比除秦國外其他五國實力較強。
但就算沒有趙括長平之戰失敗被坑殺40萬降卒,趙國也遠不是秦國對手,趙國根本沒有統一六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