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美國的世界首富應該為國分憂,為國家還外債,無債一身輕。負債生活的國家不是國富民強的國家,負債生活的國家是貧窮落後的國家。先掙錢再花錢的生活才是腳踏實地的正常生活。
10
回覆列表
  • 1 # 設計勞斯基

    題主對經濟學常識所知不多吧。

    首先,你要知道“國債”是個神馬東西,它跟你想的“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裡的個人舉債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美國國債簡單說相當於我們的“國庫券”,它既是外債也是內債,外國投資者持有就是“外債”,本國投資者持有就是“內債”。對美國財政部來說,反正都得到期還本付息,本質上沒什麼差別。而且,國債是由國家信用背書的,只要國家正常發展,不存在欠債不還這回事。

    至於“國家信用”能不能等同於“政府信用”,要看這個國家的體制狀況了。鑑於美國的“小政府、大社會”體制,政府受到國會、媒體、民間團體甚至民眾個體的諸多制約。“國家信用”就應該是由全體美華人支撐的,只要科技創新不斷,法制保持健全、企業家精神永存,美國國債就不可能淪為廢紙。

    其次,“國債”的發行,也是一種貨幣現象。作為經濟活動的介質,當經濟體量增加時,貨幣就相應地表現為短缺,對經濟活力呈負面影響。適度的增加貨幣供給,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誰負責供給貨幣呢?當然是政府了!接下來就是貨幣供給成本的問題。在銀本位的時代,白銀的開採、冶煉、鑄造成本就是貨幣的供給成本。當貨幣供給成本遠小於貨幣實際購買力時,那就相當於隱性稅收了。所以,貨幣發行也可以叫做”鑄幣稅“。

    等到信用本位時代,貨幣供給成本就是一張印刷紙的錢,再加上貨幣大量的電子化,成本無限接近於零。這簡直是合法的”搶劫“嘛!

    試想一下,面對這麼大的誘惑,哪家政府扛得住?如果不受約束,可以無限增發貨幣,還有哪家政府會有負債?

    繞了一圈,回到起點。

    不同於皇權的時代,現代國家的政府,都是有限政府,貨幣發行權在央行,不在政府。當然,這跟歐洲的封建制度關係頗大。國王們的權力受到諸多領主們的制約,使他們不能享有獨立的貨幣發行權。當某個國王打錢缺錢時,他要找領主們或富豪們去借錢。

    打勝了還錢,打敗了下臺!對一個國王來說,蠻殘酷的吧。為了調和兩者的矛盾,國債就應運而生了。國債發行其實是場買賣,有買賣就有吆喝,要發行就要推銷。

    ”借我一筆錢,我去揍那小子一頓,得了錢,大家一塊分!“於是認購者蜂擁而上。結果,讓人揍一頓還倒賠一筆醫藥費。投資者也沒辦法,買賣自由,認賭就要服輸嘛。

    為了對沖風險,就有了國債交易市場,曾經國王所面臨的考驗全部留給了投資者。滑鐵盧戰役時,由於訊息傳播主要靠腿,先到的假訊息導致英國國債的價格大幅下跌。有人一戰成名,有人身敗名裂,慘烈程度不輸於戰爭,但風險自負,與人無怨。

    美國國債的發行基本延續著這樣的路子。美國政府不享有貨幣發行權,但美國又是個低稅率國家,當稅收不能覆蓋支出的時候,就由財政部去美國的央行”美聯儲“去借,或者兜售給本國或外國投資者,包括外國政府,國債就相當於一張借條。

    這張”借條“至少實現了三個目標:1、約束著美國政府,使它不能濫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2、給投資者高額收益,讓他們共享”鑄幣稅“;3、回收對外貿易中輸出的美元,避免美元被大量囤積,導致意外的通貨緊縮(像中國的明清兩朝,官家和民間都有囤銀積財的喜好,嚴重消弱了經濟活力)。

    而那些和美國做生意又買了美債的國家,才是值得擔心的。貨物全給人家了,自己就得一張借條。雖然得了點高息,總有點頓了一鍋肉只喝一口湯的尷尬。老百姓就更悲慼了,還得承受輸入性通貨膨脹。至於怎麼輸入的,在這裡就不說了,說多了不好!

    那不買美債行嗎?行,美股也可以買,但您不是巴菲特呀。美股、私募股權、公司債,比較一圈下來,還是美債最安全。

    說歸了齊,在債務屬性上,美債跟美元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貨幣本身就是政府對社會大眾的負債。所以,有息的美債跟無息的美元一比,還倒成了好東西。

    美債從來就不是一個數額有多大的問題,只要美國還是那個美國,再多的美債那都不是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袋大是什麼原因怎麼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