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滴
-
2 # 梅苑評史
諸葛亮要被氣死,嘴裡嘟囔著:怎麼就管不住這張嘴呢?
在易中天先生講三國時說,其實據考證,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而是諸葛亮先去了找了劉備。
在三國時期,主公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名聲而去尋他,更何況“臥龍鳳雛”、“徐庶臨行推薦”都是《三國演義》編撰的。所以諸葛亮當時就是一個鄉野村夫,只不過和荊州高官沾親帶故,有些士族身份,但這些都不足以讓劉備上門。
劉備何許人也?
討伐董卓的時候,劉備就是十八路諸侯之一;後來做了徐州牧,又被荊州劉表推為荊州牧,還是當朝皇帝的叔叔,人稱劉皇叔。可以說劉備當時是天下有數的大豪傑,雖然兵力、地盤都不多,但是名號很響。無數的人都想到劉備手下做事,劉備還要挑一挑,所以這樣身份的劉備如何會去請諸葛亮出山呢?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諸葛亮先去找過劉備了,然後一番交談。而諸葛亮找過他,但沒留下,就說明劉備最開始還沒看上諸葛亮。事後劉備反應過來,後悔了,才發生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當然三顧還是一顧,這個無從得知了。
諸葛亮好不容易等到了劉備來請他,劉備剛走進來,諸葛亮大吼一句:老子不去了!
等到劉備走後,諸葛亮可能腸子都要悔青了。
當年劉備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時,如果在臨出發前,劉備突然改變了主意,大吼一聲:事不過三,前兩次找上門去都撲了個空,今天老子就不去了,以後也不會去了!不侍候他了!看他小子還怎麼裝逼,在老子面前擺出個臭架子來?於是劉備就知難而退,選擇放棄了對諸葛亮的追求,再也沒有涉足過隆中。
那麼,諸葛亮會面臨怎樣的結局呢?以諸葛亮清高、矜持、孤傲的個性。他肯定是不會委屈自己,主動找上門去,毛遂自薦,去投靠一個缺乏耐心,放不下架子,不懂得禮賢下士的主子的。
這樣一來,諸葛亮和劉備這一對黃金搭檔就失之交臂了。諸葛亮就只能坐失良機,萬分遺憾地留在隆中,繼續扮演他的農夫和隱士的角色,在隆中繼續躬耕壟田,繼續吟唱他的《梁父吟》。同時繼續發奮苦讀,放眼觀察天下大勢,研究他的兵法戰策,政治方略。繼續懷才不遇,靜待時機,被埋沒著。在內心的矛盾、失落、痛苦、煎熬、焦灼中繼續等待慧眼識英雄的明主的光顧,主動找上門來禮聘請他出山,相助一臂之力。
如果各路諸侯都對年輕的諸葛亮都不感興趣,無動於衷。覺得他太年輕,嘴上無毛,只會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缺乏實踐經驗,徒有虛名而已,就是一個空頭理論家。對他視而不見,繼續把他晾在隆中,把他雪藏起來,不給這個妄自尊大,滿腹經綸,胸懷大志,有經天緯地之才的“狂生“任何的機會。他是沒有施展舞臺的。不可能大顯身手,大展宏圖,一生都不得志,碌碌無為。抑鬱地當一輩子的農民。至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邁氣魄。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就如同白日做夢一般。
那麼,後來的三分天下,三足鼎立都不成立了。只能眼瞅著曹操大動干戈,揮軍南下,一統江山。而無能為力,無所作為,無可奈何。從此天下姓曹,魏朝建立。諸葛亮只能在曹氏政權的統治下當一個三緘其口,委曲求全,默默無聞,潔身自好的山野村夫。最後終老於泉林。
諸葛亮忠於漢室,在他的眼裡,曹操就是謀權篡位的漢賊,跟他的政治理念,政治主張是格格不入,勢不兩立的。他是不可能為曹氏政權所用的,更不可能為曹氏政權效力賣命。以曹操的個性,也是容不下他諸葛亮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禍從口出嘛。如果嘴上不把門,對曹氏政權說三道四的,必然會召來殺身之禍,吃虧的還是他自己。他是一個明智的人,識時務的人。好漢不吃眼前虧。他懂得明哲保身,低調做人才是他唯一的選擇,消極避世才是生存之道。
那麼,諸葛亮這個名字就會被淹沒在煙波浩渺,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中,不會留下任何的痕跡。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也沒有人會記住他。於是,中國歷史上就少了一個傑出的政治人物,少了一個名垂青史的精神偶像了。
那麼,“三顧茅廬“,“隆中對“,“三足鼎立“,“大意失荊州“,“白帝城託孤“,“失街亭“,“斬馬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些歷史典故都沒有出處,無從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