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火雲雜談

    戰亂時代,統治者思想控制減弱,容易出新的思想

    大量的讀書人希望學有所成 待價而沽

    思想風氣開放

  • 2 # 烏咪愛讀書

    春秋時期,因為先師聖人輩出,中國文明被德國思想家雅思貝爾斯歸屬為軸心文明之一,其它幾大文明《古希臘、古印度等文明》,也相繼出現了許多先知神明。

    中國從孔子以降,孟子、曾子、老子、鬼谷子、荀子等師尊陸續出現,而同時期的希臘,我們熟悉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泰勒斯、畢達哥拉斯等賢智之人,也接連出現,這些中外智者的思想理念,對今天的世界仍然有巨大的影響。

    先師聖人也好,先知神明也行,同時期在世界各個角落,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絕非偶然和巧合,歷史上,有許多文化人分析和解讀過,在這兒,不一一引述,我想表述烏咪的一家之言。

    其一,跟各種力量的不穩定不平衡有關。

    春秋時,周宗主式微,諸侯國漸強,禮制集權中心消解,對峙的諸侯分散政治生態成型。大局不穩,小勢不定,分裂的局面成為諸多改革家的政治實驗室,多維的現狀成為許多理想主義者建構多元主張的樣本。

    “禮崩樂壞”是孔子常掛在嘴邊的碎碎念,正因為“禮失”,他才得以“求諸野”,他奔波列國間推銷他的治國主張而不得,幾至錯認他鄉為故鄉,他自嘲自己如喪家犬。

    孟子比他的祖師爺孔子一點不遜色,車輪滾滾流竄於國際社會,兜售他的王道善政,雖處處碰壁,卻靠著“天將降大任必先苦其志餓其膚”的信念,屢敗屢戰。

    像孟子這樣的遊士,走到那裡,都有好吃好住,還有大把的錢花,雖然“買主”對他的“產品”不滿意,也沒有好言語,但孟子一點也沒有人身風險。如果是在大一統的專制王國裡,孟子別說“馬踏黃河兩岸”自由宣傳了,恐怕只能井底抱才而憾了。

    在只有一股力量專制下,人的運氣最重要;在諸多力量抗衡下,人的能力最重要。春秋就是人盡其才百家爭鳴的天然佳期。

    其二,跟商業發展帶來的富裕和階層流動有關

    閒暇是智慧的重要條件,而商業帶來的財富又是閒暇的重要保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鼓勵“通財鬻貨”的商業措施,像富商白圭,早就總結出“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商原則,還有呂不韋因為經商坐擁千金家產,才有投資嬴異人“奇貨可居”的政治暴利。

    孔子最早提出“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賤賢愚,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句話的開創性在於,只有貴族可以讀書的模式被打破了。後來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中,不乏顏回這樣“居陋巷”而極富學問之人。

    還有齊國的稷下學宮,這裡彙集了各國學人,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墨家,不管是豪門貴族,還是寒門白丁,都能一起坐而論道。像李斯這樣布衣出身的名士才俊,不在少數,如果食不果腹,是沒有本錢坐在這裡,雄辯爭鳴的。

    春秋時期,各種力量的較量,開放氛圍的自由,寬裕生活的保障,階層間的流動,讓諸多仁人志士發現了使命的召喚,這是智識分子的黃金時代,自然而然聖人輩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年的唐玄宗,為何會成為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