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門診,我們經常會碰到遭受膝關節炎疼痛困擾的病友,當告訴他/她需要做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時候,他/她會問:醫生,我是否可以做微創關節鏡手術?有沒有不手術的治療方法?
今天,我們分享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供各位病友參考。幫您判斷您是適合膝關節置換術還是關節鏡手術!
通常,我們會參考症狀、體徵和放射學表現三個方面綜合考量!
第一例:關節鏡手術
患者女性,65歲
既往病史:膝關節疼痛已半年,並且在上下樓、下蹲起立等動作時比較明顯,而走平路疼痛不明顯。偶爾膝關節會有卡壓、腫脹、酸楚不舒服。剛開始患者口服一段時間的止痛藥和軟骨營養藥能起到緩解作用,但是一停藥膝關節疼痛就會復發。
醫生手法檢查發現:
膝關節間隙存在壓痛,關節研磨試驗陽性。
膝關節X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增生。
磁共振(MRI)顯示:膝關節少量積液;
內側半月板2-3級損傷;
內側脛股關節軟骨損傷伴股骨髁軟骨損傷伴囊性變。
治療方案:微創關節鏡手術(關節腔清理+半月板碎片切除成形術)。
術中發現:膝關節軟骨出現質地變軟,彈性變差;
內側半月板區域性出現破抹布樣碎條狀撕裂;關節滑膜增生水腫。
經過關節鏡下半月板碎片的切除清理,半月板表面三維形態恢復良好。
手術持續25分鐘,手術的傷口(小於1cm的兩個小傷口)也很小。
術後康復:術後1天,患者就可以下床行走、上廁所等日常功能活動得到恢復,手術後幾乎沒有疼痛感,術後康復快速。
關節鏡下半月板治療前後對比第二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患者女性,72歲
既往病史:患者雙膝關節疼痛3年,兩個膝關節伸不直,站立的時候膝蓋不能並在一起,活動後疼痛加重,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膝關節輕度內翻,膝周壓痛,膝關節活動範圍輕度受限。
X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增生。
治療方案:膝關節置換手術(切除膝關節表面嚴重磨損的骨組織,用人工材料替換)
術中發現:膝關節嚴重磨損,膝關節軟骨區域性缺失,軟骨下骨裸露,骨贅明顯增生,半月板不規則撕裂,滑膜充血水腫。手術持續60分鐘,膝關節前方正中切口。
術後康復:手術後1天可以下地鍛鍊,使用助步器行走可完成生活基本活動;
術後6周可以基本脫離助步器獨立自由行走;
術後3個月恢復大部分日常活動。
膝關節置換術後表現分析兩位病友特點
1、年齡越大、越傾向於膝關節置換;年齡越輕,越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2、關節畸形越明顯,傾向於膝關節置換;關節形態越正常,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3、骨軟骨為主要病因傾向於膝關節置換;半月板為主要病因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4、膝關節置換的長期療效比較穩定;關節鏡手術治療骨關節炎是“姑息性”干預;
5、基本健康狀況良好的傾向於膝關節置換;手術風險評估較大的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值得說明的是:膝骨關節炎的治療除了上述兩種手術方法外,還有:保守治療、脛骨高位截骨術、單髁關節置換等多種治療方法。
患者適合哪種手術需要專業判斷,有時單憑一張片子無法下確切結論。另外手術前需要對患者膝關節、心、肝、腎和肺臟等重要臟器和結構進行評估,如6個月內發生過畸形心肌梗塞是做關節置換的禁忌症。
總之,無論是關節鏡治療還是膝關節置換治療或者其它方法,對於醫生來說,最核心的就是用更小的創傷給予病人更大限度的療效。
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
1.中醫湯藥治療。
2.外治按摩、針灸、及敷藥。
3、上面兩種同時進行,內外兼治。
在骨科門診,我們經常會碰到遭受膝關節炎疼痛困擾的病友,當告訴他/她需要做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時候,他/她會問:醫生,我是否可以做微創關節鏡手術?有沒有不手術的治療方法?
今天,我們分享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供各位病友參考。幫您判斷您是適合膝關節置換術還是關節鏡手術!
通常,我們會參考症狀、體徵和放射學表現三個方面綜合考量!
第一例:關節鏡手術
患者女性,65歲
既往病史:膝關節疼痛已半年,並且在上下樓、下蹲起立等動作時比較明顯,而走平路疼痛不明顯。偶爾膝關節會有卡壓、腫脹、酸楚不舒服。剛開始患者口服一段時間的止痛藥和軟骨營養藥能起到緩解作用,但是一停藥膝關節疼痛就會復發。
醫生手法檢查發現:
膝關節間隙存在壓痛,關節研磨試驗陽性。
膝關節X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增生。
磁共振(MRI)顯示:膝關節少量積液;
內側半月板2-3級損傷;
內側脛股關節軟骨損傷伴股骨髁軟骨損傷伴囊性變。
治療方案:微創關節鏡手術(關節腔清理+半月板碎片切除成形術)。
術中發現:膝關節軟骨出現質地變軟,彈性變差;
內側半月板區域性出現破抹布樣碎條狀撕裂;關節滑膜增生水腫。
經過關節鏡下半月板碎片的切除清理,半月板表面三維形態恢復良好。
手術持續25分鐘,手術的傷口(小於1cm的兩個小傷口)也很小。
術後康復:術後1天,患者就可以下床行走、上廁所等日常功能活動得到恢復,手術後幾乎沒有疼痛感,術後康復快速。
關節鏡下半月板治療前後對比第二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患者女性,72歲
既往病史:患者雙膝關節疼痛3年,兩個膝關節伸不直,站立的時候膝蓋不能並在一起,活動後疼痛加重,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醫生手法檢查發現:
膝關節輕度內翻,膝周壓痛,膝關節活動範圍輕度受限。
X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增生。
治療方案:膝關節置換手術(切除膝關節表面嚴重磨損的骨組織,用人工材料替換)
術中發現:膝關節嚴重磨損,膝關節軟骨區域性缺失,軟骨下骨裸露,骨贅明顯增生,半月板不規則撕裂,滑膜充血水腫。手術持續60分鐘,膝關節前方正中切口。
術後康復:手術後1天可以下地鍛鍊,使用助步器行走可完成生活基本活動;
術後6周可以基本脫離助步器獨立自由行走;
術後3個月恢復大部分日常活動。
膝關節置換術後表現分析兩位病友特點
1、年齡越大、越傾向於膝關節置換;年齡越輕,越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2、關節畸形越明顯,傾向於膝關節置換;關節形態越正常,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3、骨軟骨為主要病因傾向於膝關節置換;半月板為主要病因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4、膝關節置換的長期療效比較穩定;關節鏡手術治療骨關節炎是“姑息性”干預;
5、基本健康狀況良好的傾向於膝關節置換;手術風險評估較大的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值得說明的是:膝骨關節炎的治療除了上述兩種手術方法外,還有:保守治療、脛骨高位截骨術、單髁關節置換等多種治療方法。
患者適合哪種手術需要專業判斷,有時單憑一張片子無法下確切結論。另外手術前需要對患者膝關節、心、肝、腎和肺臟等重要臟器和結構進行評估,如6個月內發生過畸形心肌梗塞是做關節置換的禁忌症。
總之,無論是關節鏡治療還是膝關節置換治療或者其它方法,對於醫生來說,最核心的就是用更小的創傷給予病人更大限度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