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這個不能這麼簡單的說的。因為病情不同,還有你適應症的選擇有不同,以及支架植入針對冠心病的治療是否規範等都有影響的。
比如世界上第一例PTCA(現在一般改稱PCI),是1977年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由Grüntzig完成的,當時也就僅僅是針對一個38歲的男性患者左前降支一個孤立的狹窄,用球囊擴張一下,並沒有進一步用支架(當時還沒有支架),以後隨訪了26年(我看到這本書2004年出版的,以後情況還不知道),沒有復發。但是Grüntzig醫生本人在1985年,早早因為飛機掉地上摔死了。以後發現單純球囊擴張,那麼血管會有回彈,那麼很容易再狹窄,所以現在幾乎大多都是應用支架支撐,阻止回彈這樣效果確實大大提高了,21世紀開始藥物洗脫支架開始應用,因為普通支架還是異物,容易造成覆蓋上去的血管內膜增生,那麼容易支架內再狹窄,那麼一種方法就是藥物塗層,抑制內膜增生,但是2006年時又有爭論,至今還不好下定論一定就優於普通金屬裸支架。至少藥物洗脫支架,必須更延長氯吡格雷的使用時間,否則反而比普通支架效果未必就好甚至有的長期效果還不如普通支架。
再回過頭來看你父親,放入了5個藥物洗脫支架,我就覺得這本身不是介入手術植入支架的最適病例,因為一般說來如果是多支血管病變或者雖然單支血管但是病變比較漫長的,都是建議心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心臟搭橋)的,你這個不是最適合介入的。本身就先天存在缺陷。不是介入治療的適應症,硬要介入治療置放多個支架,這本身就是對預後是不利的。
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率的,如果是醫生要求這樣做,那麼可能就有些不合適了,當然也可能當地醫院沒有條件心臟搭橋,或者不是醫生建議,而是病人和家屬堅決要求介入手術,那就另當別論了。
還有我提醒您,不是冠心病作了介入手術植入支架,或者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搭橋)以後,就萬事大吉了,因為你基礎病變還在,只是針對了你最嚴重的地方採取了措施,你別的地方難道就不會再發生問題,另外你支架內也可以再狹窄,或者搭的橋血管也可以發生嚴重的粥樣硬化而狹窄的。因此你必須加強基礎的治療。比如血糖血脂血壓都必須嚴格控制好,必要的抗血小板治療,那麼也必須堅持的。這都是影響預後的很重要的因素。
哦,這個不能這麼簡單的說的。因為病情不同,還有你適應症的選擇有不同,以及支架植入針對冠心病的治療是否規範等都有影響的。
比如世界上第一例PTCA(現在一般改稱PCI),是1977年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由Grüntzig完成的,當時也就僅僅是針對一個38歲的男性患者左前降支一個孤立的狹窄,用球囊擴張一下,並沒有進一步用支架(當時還沒有支架),以後隨訪了26年(我看到這本書2004年出版的,以後情況還不知道),沒有復發。但是Grüntzig醫生本人在1985年,早早因為飛機掉地上摔死了。以後發現單純球囊擴張,那麼血管會有回彈,那麼很容易再狹窄,所以現在幾乎大多都是應用支架支撐,阻止回彈這樣效果確實大大提高了,21世紀開始藥物洗脫支架開始應用,因為普通支架還是異物,容易造成覆蓋上去的血管內膜增生,那麼容易支架內再狹窄,那麼一種方法就是藥物塗層,抑制內膜增生,但是2006年時又有爭論,至今還不好下定論一定就優於普通金屬裸支架。至少藥物洗脫支架,必須更延長氯吡格雷的使用時間,否則反而比普通支架效果未必就好甚至有的長期效果還不如普通支架。
再回過頭來看你父親,放入了5個藥物洗脫支架,我就覺得這本身不是介入手術植入支架的最適病例,因為一般說來如果是多支血管病變或者雖然單支血管但是病變比較漫長的,都是建議心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心臟搭橋)的,你這個不是最適合介入的。本身就先天存在缺陷。不是介入治療的適應症,硬要介入治療置放多個支架,這本身就是對預後是不利的。
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率的,如果是醫生要求這樣做,那麼可能就有些不合適了,當然也可能當地醫院沒有條件心臟搭橋,或者不是醫生建議,而是病人和家屬堅決要求介入手術,那就另當別論了。
還有我提醒您,不是冠心病作了介入手術植入支架,或者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搭橋)以後,就萬事大吉了,因為你基礎病變還在,只是針對了你最嚴重的地方採取了措施,你別的地方難道就不會再發生問題,另外你支架內也可以再狹窄,或者搭的橋血管也可以發生嚴重的粥樣硬化而狹窄的。因此你必須加強基礎的治療。比如血糖血脂血壓都必須嚴格控制好,必要的抗血小板治療,那麼也必須堅持的。這都是影響預後的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