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業傑o00o

    這種鳥的中文名字叫做丘鷸。

    圖片來自:鳥類百科大全 http://baike.niaolei.org.cn/index.php?pic-view-50306-577

    丘鷸(學名:Scolopax rusticola,英文名:Eurasian Woodcock)是鴴形目丘鷸科的鳥類,屬中型涉禽,體型大約為33-35公分。

    丘鷸的雌雄鳥在外觀上沒有差別。丘鷸具有顯著的粗長且直的粉褐色喙,喙的前段漸漸發黑。它的腳也呈粉灰色,相較於它肥胖的身體,腿顯得很短。區別於沙錐這一類外觀較為相似的鳥種,丘鷸頭頂至腦後的黑色寬橫斑是十分重要的辨識特徵,它的眼下也具有一條黑色的橫斑,並有黑褐色的過眼線。通體棕褐色,背部密佈著暗色和淺色的橫紋,肩部到背部還有不規律的黑色斑塊及V字形的白色條紋。整體身材的比例令人覺得笨重而遲鈍,飛行時可以看到翅膀的形狀較寬。

    丘鷸的習性較為隱蔽,一般都是單獨活動,喜歡棲息在陰暗潮溼的草叢中,或者林下植物發達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見於林間沼澤、溼草地和林緣灌叢地帶,以及山溝間。在夜間進行遷徙,遷徙季節的機場草坪常有丘鷸的記錄。丘鷸也主要在夜間進行覓食,利用長嘴深入泥土或者落葉中尋找食物,以各類昆蟲、蚯蚓、蝸牛等小型動物為食,也食植物根、漿果和種子。丘鷸白天時常隱蔽在草叢中,到了黃昏和夜晚才出來覓食,受到驚嚇時會快速飛走,飛行時一般也沒有聲音,偶爾會發出“啊、啊”的叫聲。

    丘鷸的分佈範圍很廣,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都有它的身影,但由於其習性隱蔽所以遇見率並不高。單一物種,沒有亞種分化。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 2 # 80後的鳥叔

    是鷸。丘鷸

    丘鷸(學名:Scolopax rusticola)體長35釐米,是一種涉禽。體型肥胖,腿短,嘴長且直。與沙錐相比體型較大,頭頂及頸背具斑紋。起飛時振翅嗖嗖作響。佔域飛行緩慢,於樹頂高度起飛時嘴朝下。飛行看似笨重,翅較寬。棲息於陰暗潮溼、林下植物發達、落葉層較厚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見於林間沼澤、溼草地和林緣灌叢地帶。夜行性的森林鳥。白天隱蔽,伏於地面,夜晚飛至開闊地進食。主要以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蚯蚓、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食植物根、漿果和種子。繁殖於歐亞大陸和日本。越冬於北非、印度、中南半島、日本;偶爾到菲律賓

    形態特徵

    丘鷸前額灰褐色,雜有淡黑褐色及赭黃色斑。頭頂和枕絨黑色,具3—4條不甚規則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橫斑;並綴有棕紅色;後頸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橫斑;少數後頸綴有淡棕紅色,並雜有黑色。上體鏽紅色,雜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橫斑和斑紋;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塊。飛羽、覆羽黑褐色,具鏽紅色橫斑和淡灰黃色端斑。其中外側顏色較深;內側較淡;呈土黃色,且僅限於內側羽緣。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側羽緣淡乳黃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橫斑。尾羽黑褐色,內外側均具鏽紅色鋸齒形橫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頭兩側灰白色或淡黃白色,雜有少許黑褐色斑點。自嘴基至眼有一條黑褐色條紋。頦、喉白色,其餘下體灰白色,略沾棕色,密佈黑褐色橫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橫斑。鳥和成鳥羽色相似,但前額為乳黃白色,羽端沾黑色,上體棕紅色,較成體鮮豔。黑斑也較成體少。尾上覆羽棕色,不具橫斑。頦裸露,僅具絨羽。其餘同成鳥。

    布範圍

    丘鷸在中國繁殖於新強西部天山、黑龍江和吉林省。也有報告在河北和甘肅繁殖。越冬於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和長江以南地區,以及海南島、香港和臺灣。國外繁殖於歐亞大陸和日本。越冬於北非、印度、中南半島、日本、偶爾到菲律賓。亞種分佈

    活習性

    丘鷸棲息於陰暗潮溼、林下植物發達、落葉層較厚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見於林間沼澤、溼草地和林緣灌叢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也見於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山坡灌叢,竹林、甘蔗田和農田地帶。多夜間活動。白天常隱伏在林中或草叢中,夜晚和黃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邊、稻田和沼澤地上覓食。白天隱伏不出。除繁殖湖在黃昏時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飛行外,一般白天很難見到它。遇到危險時被迫從地下驚起,也常常只飛很短距離就又落入地上草叢或灌叢中隱伏不出。飛行時嘴朝下,飛行快而靈巧,能在飛行中不斷變換方向穿梭於樹林中,但飛行時顯得笨重,身子搖晃不定。性孤獨,常單獨生活,不喜叢集。也少鳴叫,僅起飛時鳴叫。 丘鷸主要以鞘翅目、雙翅日、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蚯蚓、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食植物根、漿果和種子。覓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黃昏。覓食時用長嘴插入潮溼泥土中,並擺動頭部、探覓蠕蟲、蚯蚓和昆蟲幼蟲。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繁殖期為5—7月。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即開始求偶飛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當太陽沒落後或升起前,雄鳥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飛翔,併發出婉囀多變的鳴聲向雌鳥求愛。然後落到地上進行交配。交配後雄鳥即和雌鳥呆在一起,直到雌鳥開始孵卵。營巢於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發達、或有小塊沼澤溼地和有灌木覆蓋的潮溼懸巖邊上築巢。通常置巢於灌木或樹樁下和倒木下。也常置巢於草叢中。巢由雌鳥建造。通常利用小灌木旁的枯枝落葉作巢基,扒成一圓形小坑,然後鋪墊以乾草和樹葉即成。巢的直徑大小為15釐米左右,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為3枚和5枚,甚至有多至6枚的。

    丘鷸

    卵的形狀為梨形和卵圓形,顏色為色或暗沙粉紅色,被有鏽色或暗棕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2—44×31—34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23土1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胃不好不能吃百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