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enghai世事看
-
2 # 華哥隨筆VLOG
這個就得看它們修建所起的作用了。首先說弛道,一個用於皇帝專屬的“國道”,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使用,勞民傷財不說還僅限一人專享,怎能不令人痛恨。其次就是它的作用太有限。不就是一條路嗎?別說不讓人隨便走,就是讓人走,那時的人也沒那條件不是。當時戰亂紛飛,百姓苦不堪言,哪有車馬在那麼好的路上行駛呀?況且那時的農業還不發達,沒有那麼多的土地被開墾,所以老百姓走路哪兒不能走。再說,當時的秦王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哪有時間天天周遊各地或視察民情,所以它的功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秦朝統治的時間並不長,像這樣的工程可以說得不到人民的支援,最終會怎樣也可想而知。對於後面的歷朝歷代,其實它的作用也不大,畢竟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長城則不然,它的功能主要是阻擊北方的匈奴入侵,屬於軍事戰略工程,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怎能和弛道這樣的工程相提並論呢?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歷史典故,為了修長城把孟姜女的丈夫抓去做勞役,最後死於非命。當時就是傾全國之力,歷經十餘年,可以說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但它的作用卻遠遠大於實際意義,以至於到了明朝又重修了長城,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遺產。
總之,無論什麼事情,只為一人服務的肯定是不得人心。而為全體人民或整體利益服務的,就是當時受到抵制,歷史也會給它一個正確的評定。
-
3 # 千年蟲1672
首先長城是防禦工程,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並沒有形成固定的邊界線,而是處於長期的拉鋸戰中。北方遊牧民族長期侵擾中原政權,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因此各朝各代,不忘加固加修長城,到了明代,戚繼光甚至大規模地對長城進行了翻修加固。還有的就是長城的物質構成是以磚石為主,能對抗減緩自然的腐蝕程度,所以能有效地長期沿用下來。
至於馳道,那是始皇帝的大智慧手筆,只是上蒼沒有給予始皇帝時間去完成它。綜觀歷史,歷朝歷代缺乏像秦始皇那樣的有國家格局、有國家戰略眼光的帝王以及政治家,所以對於超前的馳道作用,他們是缺乏正確認識的,過多的考慮的是享受快樂。弛道的廢棄與荒蕪,直到最後的消失是避免不了的。
回覆列表
秦朝建設的馳道沒有保留下來,應該與後來的戰亂有關。而長城保留下來,除漢朝利用外,後來各朝代基本上只是把它當作象徵意義。
修建馳道,對於秦朝來說,不亞於今天的八橫八縱高鐵建設。如此鴻偉藍圖,後來各王朝應是汗顏。可惜秦朝太短,未完工的建築大多成了“爛尾樓”,如果後朝不接著未完工程施工與保護,很快就“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長城的建築存在,不是後來王朝敢於荒廢的,因為長城是“國防”的防禦工程。關係著王朝霸域的穩定與安全,更是抵抗北方侵略者的人工屏障。
秦滅到漢朝建立,其間兵荒馬亂,沒有集團保護的馳道,命運就交給了大自然。雖然弛道建設工程偉大,但是對於當時的秦朝,只是利用於朝廷中央管理地方,並沒有發揮物流人流之作用。只有物流人流興旺,道路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漢朝建立後,各地方穩定下來,農耕社會不重視商業文化,也就沒有物流之說,所以偏遠地區的馳道漸入荒草叢中。
雖然長城並不能拒敵之外,但基本“圍護”中原大地,只有危險的河西走廊缺口。作為中原王朝的任何統治者,都重視長城的軍事作用,維護長城就情理之中。特別是明王朝時期,長城作為軍事工程的地位,再一次得到大大的提升。
弛道的消失與長城的保護,說明了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國防建設比內務建設重要得多。不管是部落社會,還是國家概念,文明史其實就是戰爭史,朝代更替就會抹去前面“政績”,而守護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軍事工程,將伴隨民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