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噢特慢的媽媽
-
2 # 落雪香梅
一件真正的防曬衣就像太陽傘一樣,能夠可以隔離95%的紫外線光,但是僅限於真正的防曬衣。正規防曬衣需特殊處理,價格較高,低價防曬衣多是噱頭,大多隻是起到了普通長袖衣的防曬作用。好的防曬布料不僅能夠防紫外線,還能將汗水迅速導致織物表面,並很快乾燥,而劣質布料則吸溼、透氣性差,長時間穿著容易讓人感到不適甚至捂出痱子。
-
3 # 可愛的嚶嚶醬
放養≠放任
“放養”,是指父母適度放手,給孩子營造一種寬鬆的成長環境,適當為孩子創造接觸自然、社會的機會,令孩子可以較早的瞭解社會,獲得一定的鍛鍊,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
不要把“放養”誤認為“放任”。
當今社會存在一些父母,或忙於工作、事業,或醉心於自我享受,也不乏一些底層打工者為了賺錢,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這些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放任”,對孩子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在公共場合,偶爾會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一刻不停地跑跳玩鬧,影響了周圍的人。而一些父母卻認為孩子還小,天性使然,於是聽之任之,不加以必要的管理和約束。
其實,在孩子對外界尚沒有足夠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時,家長任由孩子隨心所欲是非常危險的。這危險可能是當下就存在的安全問題,比如孩子玩水、觸電、走失等等;也可能是對孩子影響更為深遠的,他的行為習慣與性格養成方面的隱患。
圈養≠控制“圈養”,字面的解釋是指用笆籬、柵欄等把小動物圍起來飼養。而在教育模式上的“圈養”,是指父母以愛之名,來約束孩子走一條有秩序,有規矩,科學的教育道路。
被圈養的孩子普遍更懂規矩,也能更適應社會規則。但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稍微嬌弱一些。這類孩子應對變化的能力弱,容易感到恐懼和焦慮。
現在有些孩子,生理上的成熟與心智的發育不均衡,內心脆弱,大部分是由於父母的過度替代和保護所致。
因此,單純強調“放養”或“圈養”都不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二者之間既有明顯界線,又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絡。 我們應該,在行為準則上實行“圈養”,在教育思想上適當“放養”,或許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不完全放養,也不完全圈養,那要怎樣教育孩子呢?
前述可見,放養不能淪為放任自流,圈養也不能死板無趣。放養的最大隱患是控制性差,放得出去收不回來,而圈養最大的隱患在於過度封閉,不能給孩子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放養和圈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二者的界限其實是可以打破的,主張既不完全放養,也不完全圈養,提取雙方合理性因素,再巧妙糅合,這樣教育孩子才是較為合理的。
家長要遵守一條原則:放養可控,圈養適度!推薦一款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免費,而且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4 # 90後聊育兒
您好,圈養,能教孩子懂規矩,在家長、老師的諄諄教導下,孩子能更順利地適應社會規則;散養,會讓孩子更自由,在他的不斷探索中,行為處事都變得更加獨立。教育孩子,到底是“圈養”好,還是“散養”佳。對於孩子的教養沒絕對的圈養也沒有絕對的放養,應該說是圈養和放養相結合的方式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式,準確地說,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圈養和放養所佔的比例就不同。
在嬰幼兒時期應該是在父母的呵護照顧下長大,等到了學齡後就可以隨著他的興致讓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成長,如果多加約束反而會有不利的影響,特別很多家長不管孩子多大都是“圈養”,最後導致自理能力差,情感上比較嬌氣脆弱,經不了大的挫折。
所以,作為家長還是要學習正確的教導方式,這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決心,要慢慢的學啊!
回覆列表
把握放養與圈養的度
現在流行把“養”分為“圈養”及“放養”。在對於二者的熱議中,輿論的導向,似乎多是批判前者、肯定後者。比如對於孩子假期生活的安排,有的認為讓孩子在放假期間忙於上培訓班、興趣班就是圈養;放養則意味著應當沒有任務在身,孩子自在生活、盡情玩耍。
我個人覺得,圈養未必不可,放養也非萬全之策,關鍵在於家長對二者的理解及度的把握。過多的限制和過度的放養,都會適得其反。“圈養”不應該是個貶義詞,它與放養一樣,有利有弊。圈養的弊端,並不在於孩子大部分時間交給了培訓班或興趣班,而在於生活方式的封閉單一,及讓孩子因一味地“被管”、“被控制”而反感牴觸。而“放養”,則不應當因為家長的縱容或是分身乏術的無奈,任由孩子睡懶覺、看電視、玩遊戲、吃零食,“無監護”、“被忽視”、“被放任”。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圈養”應當是指,即便是在假期裡,也要對孩子的生活起居作出細緻安排,以確保作息有條理、飲食有規律、玩耍有節制、學習有規劃;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意識到到自己的主動權和責任。而適度放養的關鍵在於:儘量多帶孩子出去玩、接觸自然、瞭解世界、開闊視野;家長學著慢慢放手,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和鍛鍊的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及獨立生活的能力;家長儘量抽時間與孩子一起娛樂、同出遊、做手工、賞音樂等等,成為孩子假期生活的指引者和好夥伴。
所以,要“放養”,也要“圈養”;要給予自由,也要加以約束;在釋放天性的同時,規範行為。也就是說:首先,對於生活與學習安排,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參與其中,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意願。在讓孩子理解大人所作規劃的同時,給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其次,鼓勵孩子參加一種需要不斷練習的學習和訓練,如學一門樂器或一項體育運動等等。讓孩子懂得學習靠的不是一時興起,而需要不斷努力、反覆練習及堅持不懈。讓孩子學著克服困難,磨練意志,培養毅力,從而體會到付出就有收穫的成就感。同時注意方式方法,不強迫不壓制,也應當允許孩子放棄實在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情。再有,即便是玩,也要盡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同時豐富生活、發展愛好、愉悅身心。讓孩子在感受自由的同時,也學著自律。
無論是哪種“養”的方式,其核心都應當是合理分配時間、有秩序、有規律、有節制;除了保障孩子的生活,還要關注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玩有所獲、學有所樂、身心 更健康地快樂成長。圈養,也能讓孩子感覺到自由;放養,也應是家長用心安排、適時關注的。這樣的“放養”+“圈養”,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髮展,在新學期到來時,能更快更好地“收心”---調整心態、轉換角色、進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