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維宏觀

    便利蜂與便利店的異同

    1.資料層面

    便利蜂與日系便利店都是資料驅動的,只是業務導向不同,資料分析或驅動點也不同。

    2.客戶及場景異同

    兩者的客戶可能有重疊的部分,但場景不同。

    3.經營模式異同

    現在有好多新的合作或運營模式,有各自不同的優點

    4.經營品類

    便利店的經營品類要大於便利蜂。

    就說這麼多,希望可以幫到你。

  • 2 # 靈獸山

    不過在銷售這個硬指標上,7-11單店平均日銷2.4萬元,是其他全部便利店品牌的3倍。便利蜂是數字演算法驅動的便利店,對整個運營流程進行了數字化重構,其實就是新零售的定義,更高效率的零售 。

    從銷售額和門店數量兩個維度看,哪個經營模式更有發展潛力呢?我是認可日系便利店模式的,因為它守住了體驗和服務這個零售本質大本營。

    一、便利蜂是大資料演算法驅動的模式,商業效率較高零售內涵稍弱

    便利蜂的創始人曾經是去哪兒網的執行長,其對資料的理解遠遠強於零售業。用演算法邏輯植入便利店行業,在新零售大潮與便利店風口相結合的時代,碰撞出激情並不奇怪。這與前些年O2O混戰時,用一種模式和邏輯做各個行業是一個道理。

    因為這種基因,便利蜂將數字演算法用於便利店運營的全鏈條。比如即食便當的製作,對溫度和時間等全部透過演算法進行量化記錄。對鮮食日配商品的品控管理,包括動態打折、加熱數量、價格自動變更展示等,全部實現了自動管理。還有物流以及選品的演算法,使便利蜂在數字標準化方面處於優勢。

    另外在人員培訓上,便利蜂比傳統便利店時間更短,基本只有1/4的時間,因為很多店長的管理工作都被數字演算法代替了。從商業效率的提升方面來看便利蜂做的很不錯,不過無論是銷售額和消費者認可度,這些並沒有創造更多價值,但擴張速度確實很快,當然也離不開資本的推動。

    二、日系便利店注重零售系統性構建,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很難被撼動

    日系並不就是日本便利店,而是在形式和理念上的泛指,其實國內便利店品牌大多是這種模式,也可以理解為傳統連鎖便利店模式。日系便利店的特點是重視系統性運營,在便利店核心的供應鏈、物流配送、產品研發、門店體驗方面,最終是透過規模化和標準化來提升盈利能力。

    便利店是提供便利服務的,其運營模式並不複雜,但要做好卻沒有多少。日系便利店不僅需要將業務單元做到極致,同時還要做好協同的精細化運營。看起來很多透過資料演算法就可以實現的運營動作,在日系便利店理念認知中,都是脫離了滿足使用者需求這個原點。

    事實上,日系便利店在資料系統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雖然相對固態,但在支撐全體系運營上也很強大。另外精準的密集選址,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以消費者需求為引領,注重與員工直接溝通等,都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驅因,最後體現在銷售額上。

    三、 誰離消費者更近誰就有發展潛力,日系模式比便利蜂模式或更長久

    零售是對流量轉化的渴望,再透過服務來提高客單價和復購率,也就是對人的服務。日系模式在內部團隊的協作,外部顧客需求滿足方面更加註重。零售的本質是基於消費者體驗,日系模式顯然更接近消費者。

    便利蜂的數字化演算法模式,有兩個可參考的案例。一是前幾年一地雞毛的無人零售,二是瑞幸咖啡出事前自詡是大資料公司。無人零售失敗的主因,是將技術的價值凌駕於人的體驗之上,而又在運維上無法做好,導致其盈利能力不能支撐成本。

    便利蜂的無人結算和APP閉環使用,從便利店定位看,其實增加了服務的不便利,往往用時更長。總的來看服務的溫度有所欠缺,零售逐漸從差價模式往服務盈利轉變,誰能更好滿足使用者需求誰將走得更遠。

    四、結語

    關於這個話題,更像是新零售與傳統零售的碰撞,這幾年模式概念滿天飛,但便利店不僅受到衝擊較小同時還在增長,正是滿足了消費需求的轉變,數字化體驗反倒並不明顯,這不包括偽便利店模式。

    去年日本便利店系統曾組團到便利蜂考察,瞭解和學習便利店的數字化趨勢,說明技術對零售的推動的確不可或缺,但技術永遠是為人服務的,零售本來就是做人的生意,在情感上在心理上都不是技術能做好的。

    融合不可避免,但是資料演算法來主導便利店業態?還是便利店本質服務不變,透過技術來賦能?這個邏輯關係要清楚,從這點上看日系便利店(目前的大部分連鎖便利店品牌)模式發展潛力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婚紗照要如何擺姿勢才顯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