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禮泉老陳侃歷史
-
2 # 穿插游擊隊
地理影響軍事戰略的第一方面,是戰略要點。
李白的《蜀道難》中有一個名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意思是,四川東北的劍門關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由於古代沒有空中力量,在軍事對抗中,像劍門關這樣的戰略要點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佔據某個戰略要地,往往會對整個戰爭的格局造成決定性影響。
我們拿楚漢戰爭來舉個例子。重新看一下,為什麼劉邦能那麼快取得成功?
項羽分封諸王,到劉邦出擊,只隔了四個月,從劉邦出擊展開統一大業,到首次攻克項羽的首都,只用了八個月。以前,我們提到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有很多解釋,比如,劉邦比項羽大二十四歲,老謀深算,善於拉幫結派。項羽年輕氣盛,不懂得處理各派利益關係,最終落敗。如果我們試著聚焦在戰略要地這一點,就會發現,劉邦的成功,在於他拿下一個戰略要地——關中。
關中在今天的陝西中部,是個比較低平的河谷沖積平原,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是崇山峻嶺。要想進入關中,東西南北只有四個關口,所以得名“關中”。關中的統治者如果掌控著各個關口,關中就會固若金湯。但關口失守,敵人就能直搗黃龍。在歷史上,關中長期扮演著戰局勝負手的角色,號稱“得關中者得天下”。項羽是戰神,但劉邦在戰略方面更勝一籌。當初進入咸陽,別人在搶財寶,劉邦手下的蕭何首先想到的是將天下圖籍搜走,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山川形勢、天下地理及關隘要塞。
劉邦的封地不在關中核心區,但緊鄰關中。劉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就是說,劉邦軍隊透過修建棧道,吸引敵人注意力,同時發兵繞道向陳倉進發。陳倉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口叫大散關,這是進入關中四個關口的西邊那個。突破了四關之一,劉邦乘對方不備,迅速擊敗關中的三位諸侯王,奪取了關中。前面說過,關中是四關之中的意思,拿下這裡,別的地方就很難打進來。劉邦因此強大起來,自己可以隨時出擊,而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
請注意,沒有後顧之憂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劉邦和項羽正面交鋒中,劉邦總是落敗的一方。但劉邦就算是不斷失敗,卻仍然像不倒翁一樣,頻頻受力卻不倒下。劉邦反而憑藉關中這個戰略要地,不斷地出擊騷擾,損耗了項羽的實力。
後來,項羽和劉邦握手言和,以鴻溝為界休戰。我們會認為,這時的劉邦終於和項羽打成了平手。但這恰恰說明,項羽已經徹底失敗了。翻開地圖,鴻溝正好處在中原地區的戰略分界線。鴻溝以西是山區,易守難攻。鴻溝以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項羽接受這樣的條約,本想透過信義押寶,換取兩方相安無事。但雙方的戰略態勢本來就是不平衡的,佔據戰略優勢的劉邦肯定要把東方吞併。所以,等項羽一撤軍,劉邦就立刻組織大軍發起總攻,徹底擊敗了項羽。
-
3 # 蟈蟈的文史原創
項羽主要輸在以下幾個方面:
1.輸在盲目自大上。項羽的性格是唯獨老子天下第一,一切事情都需要聽他的,不聽他的就是和他對著幹,他就要消滅對方。尤其是在分封王上,把他盲目自大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在軍事戰略上,他也是一意孤行,最終導致慘敗。
2.輸在人才的流失上。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看不上任何人,一切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在他的治下,出現了賞罰不清,任人唯賢,拉幫結派的現象。項羽喜歡的他就大肆封賞,他不喜歡的即便奪得再大的功勞也不給予絲毫的獎賞。所以,在軍隊內部就已經導致了分心,這是他失敗的重要導火索。
3.輸在殘暴的手段上。項羽攻城掠地的能力實在是強,凡是他帶隊打的仗沒有不勝的,所以,劉邦一聽到項羽到來劉邦就怕的不得了。但是項羽有一個特點,他特別心狠手辣,在佔領一個城池後,他會進行慘無人道的屠城行動,不管是老百姓,還是投降計程車兵他都不放過,一律屠殺。項羽如此之狠早已不得人心,不得人心者絕對不能得天下,他的所作所為註定失敗。
4.輸在政治的幼稚上。項羽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在衝鋒陷陣的時候,他勇往無前,誰見誰怕,但有時候在面對一些問題時,他又凸顯出非常大的幼稚性。就拿鴻門宴來說,本來說定要將劉邦殺掉,但是在宴前他不顧范增的多次提示遲遲不能下定決心,竟然讓劉邦在宴席間得以逃脫。
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項羽必然失敗。
-
4 # 遙望蒼穹666
1,性格殘暴,殘忍嗜殺。項羽進去咸陽,殺害秦王子嬰,焚燒秦朝宮室。而劉邦進入關中地區與父老約法三章,秋毫無犯。
2,不知道重用人才。有一個范增而不能重用,劉邦這邊人才濟濟,張良,韓信,蕭何等可用之人非常多。
3,沒有遠大目標。項羽只是為楚國復仇,秦國滅亡之後分封各路諸侯,號西楚霸王,沒有建立統一全國的政權。
4,不懂的團結。項羽依靠的是武力,而劉邦懂得團結各種勢力。
5,性格直率。項羽沒有那麼多心計多次被劉邦哄騙上當,錯失了機會。
回覆列表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起,百姓倒懸。僅數年,項羽大勝於鉅鹿,秦軍主力殆盡,劉邦大舉進咸陽,二世被迫投降。因為二人功高,項羽自封為楚王,又封劉邦為漢王。項劉之爭由此拉開序幕,史稱“楚漢爭霸”。“楚漢爭霸”僅4年多,垓下一戰,原本實力最強的項羽如喪家之犬,狼狽而逃,最終在烏江自刎,於是劉邦全勝,在長安稱帝。
項羽和劉邦之爭,輸在了什麼地方?
老陳以為,項羽輸在了三個字上:
一是慈。慈不掌兵,這是句大實話。特別是在“鴻門宴”上,項羽原本可以除掉劉邦這個大禍患,因為一個慈之,手軟了,只是請劉邦吃了頓大餐,還安撫了幾句,而後縱虎歸山,因此丟了性命和江山。
二是驕。驕兵必敗。這是老輩人的經驗。項羽經常自詡:“力拔山兮氣蓋世。”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眼中無人。比如說,韓信是個有大本事的人,項羽卻不以為然,把這麼厲害的一個人才拱手送給了劉邦,用一個“蠢”字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
三是狂。家鄉有句老話:“人狂沒好事,狗狂來磚頭。”項羽太狂了,不把別人當回事。手底下僅有的幾個人才也留不住,比如范增,鴻門宴上,“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這是為什麼呢?說到底還是沒把劉邦當回事,以為真刀真槍也可以收拾掉這個人;沒把范增當回事,以為這是小人行徑。范增氣得渾身發抖,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的感慨,憤然離他而去。
項羽終於敗了,不得不在烏江自刎。後人因此惋惜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的遭遇表示了同情。但是,換個思路想一想,曾經,老天把大好江山送到了項羽面前,這個傻子卻一點也不珍惜,他的結局,難道不是自找的?
老陳說的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