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中的梅雲

    人常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說到底,荊州是劉備借的,借東吳的。只要是借,那麼,債主就有權隨時隨地的討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也是劉備輸東吳一截的道理。畢竟劉備是以仁義為他起事待人的標準。出了這種事,你讓劉備如何面對世人?不過,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劉備已經不似古人眼中那麼清純高大了。而我們現在的某些人,就跟三國時期的劉備跟孫權近乎一個樣。比如,最近我們看的一些抖音作品裡面關於對債務影片的調侃那樣。這麼說吧。有這麼一句話,差不多被現在的年輕人奉為經典了。這就是,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呢?試問一下,這是什麼強盜邏輯?大家看看,劉備借荊州,跟現在的一些人的債務關係是不是有些相似?而且相似程度有的時候還很高。對於孫權來說,討要荊州是天經地義的。因為說到底,荊州都是你劉備借我東吳的。這件事讓孫權惱火的是劉備一方的態度。劉備一方對借到荊州以後的態度。孺子豈可配虎女。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誰說的吧?沒錯,說這話的是關羽。說實話,呂布一死,關羽的確有他傲視群雄的本錢。面對關羽的鄙視。孫權心說,荊州你們是借我東吳的。既然是借,那我孫權就是房東。可有誰見過這世上還有劉備關羽這樣的租客嗎?還犬子焉能配虎女。你關羽也只是劉備的看家犬而已。面對我孫權,你哪來的那麼大的自信?既然荊州借給你們我東吳還不落好,那就算了。我不借給你總行了吧?所以說,東吳在做出白衣渡江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了要跟劉備集團開戰的準備了。因此說,關羽的死,一方面有他自己的性格缺陷。另一方面也有東吳的原因。當然了,也有劉備和諸葛亮的原因。謝謝。

  • 2 # 中國南方小皮皮

    關羽之死,不是單個原因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局,是當時嚴峻形勢的必然。當然也跟自傲的性格有關,主要理由有:

    其一,關羽之死是戰爭形勢發展的結果使然。

    據資料記載,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初期關羽連連告捷,打了許多勝仗,不僅水淹于禁七軍,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遷都;最終是因為曹操看到劉備坐大,孫權必不願,決定聯合孫權共同抗羽,才扭轉的局面;加上當時關羽下屬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孫權,令得關羽腹背受敵,最後導致了關羽不得不敗走麥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殺。若要說是劉備或諸葛亮想借刀殺人,顯然有些牽強。試想,當時關羽打了許多勝仗,威震華夏,傳入蜀中的全是關羽勝利訊息,到關羽敗走麥城至被俘殺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時間,即使發覺關羽之師存在敗象,再想要發兵救援時間上很難保障(唐代詩人李白曾說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蜀中交通極為不便,一直到民國初才稍有改善),何況劉備也不會允許此時此刻有人做壁上觀。

  • 3 # 夏有涼風61

    從開始的下坯城失守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騎了曹操的赤兔馬投劉備,得罪了曹操,三顧茅廬後得罪了諸葛亮,在守荊州期間,東吳主派諸葛謹索荊州,得罪了諸葛謹,吳主派人到關羽處聯姻,關羽又得罪了吳主,關羽從荊州北伐前得罪了,傅士開,糜芳,前期還得罪了劉封,孟達,這就給關羽的死埋下了種子,

    當然劉備,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出現了差池,一般會守的不一定是會攻的,會攻的不一定是會守的,比如張飛醉酒丟了徐州,後來就沒敢讓他在守城,知道張飛守城靠不住,一般情況都主攻或隨軍,就劉備成為漢中王,讓魏延守城,都沒讓張飛守城。

    劉備諸葛亮讓關羽守荊州,特交代劉孫聯合的重要性,還讓關羽北伐,關羽北伐靠誰來守荊州這個沒有指派特定的人,在加上關羽屬於那種主攻將,打起仗來攻城略地直管往前,後方防守反而是關的弱項,劉備,諸葛亮應該清楚,沒有派指定的人守荊州,就讓關羽北伐造成關羽無家可歸,劉備諸葛亮還是有責任的,當然關羽的死和他的性格佔了很大一部分,兵敗不代表必死,關羽的死,其性格是主因。

  • 4 # 傲視蒼穹39

    謝邀!這個問題一直爭議不休;我看是兩方面原因都有。但是,備、亮、的原因佔七成!為何這樣說?一是劉備、關羽相交數十年,彼此性格都瞭如指掌。二是諸葛亮一出茅廬就已經感覺到關羽性格中的缺陷,也可以說身為了解。那麼,我們以關羽單獨為一方,魏蜀吳各為一方。看看關羽從出征到失敗,三各國家各做了什麼事吧;

    曹魏參與人員;曹操、司馬懿、程昱、曹仁、滿寵、于禁、龐德、徐晃、董昭。還有一個後備張遼+舉國幾乎全部的機動部隊。曹操還親率主力在徐晃之後。就是說,曹魏出動了能出動的幾乎舉國之力!

    孫吳參與人員;孫權、呂蒙、陸遜、潘璋、蔣欽、周泰、丁奉、徐盛、朱然、孫皎、虞翻、諸葛瑾、呂範等一線人才,再加孫權能調動的全部各種力量,還要是欺騙式的偷襲。本來兩國交兵,欺騙是必然的,也並非不正義。關鍵是之前的兩國不但沒有交兵,而且還是同盟國。等於二戰時英美本來在合力對付德國,突然間英國暗中聯合德國,口裡討好美國,卻從背後偷襲美軍。所以,東吳的做法是完全不顧道義的卑劣行為,這種欺騙完全不同兩國交兵時的欺詐。

    蜀國的表現;劉備正在沾沾自喜的“被逼”於登基稱王稱帝,諸葛亮正在鼓動眾人“逼迫”劉備“進位”。原來從荊州抽出來的主力張飛在閬中睡大覺,趙雲正忙於劉備家裡的三姑六婆的“大事”,黃忠此事功成名就,可能正臥病在床。劉封正在上庸作威作福。只有魏延在經營破碎的漢中,馬超在瞪著羌人的動向。完全不顧荊州的關羽,正在以荊州被抽剩下的剩餘兵力,以弱擊強的拼命!三國中只有蜀漢對此戰漠不關心!

    再看看關羽的實力;除了關於自己是一線大將,僅有二線的關平、廖化、糜芳。三線的傅士仁、周倉。還有能算是半個謀士的馬良,以及趙累、王圃等幾個文官。兵力僅三萬餘人。完全沒有援兵、沒有後備。

    荊州之戰,對三國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場戰役;荊州地勢對吳魏兩國可說是“攸關生死”!一旦荊州丟失,宛、洛直面關羽的威脅,宛洛不保,魏國將被邊緣化,直至不復存在。這也是曹操為什麼嚇的要遷都以避的原因。荊州握在關羽手中,佔據長江上游。一旦關羽坐大,順勢而下的威脅,猶如一把大刀,時時比著孫權脖子般得難受。東吳的西面、西南面直接受到荊州居高臨下(地勢高於東部)的威脅,東吳無險可守。

    而對蜀國來說,雖然不至於有亡國之憂,卻是蜀漢經略中原的跳板、基地。所以、魏、吳皆盡全力而為,奪取屬於自己的屏障。只有蜀漢,完全不顧這些,拿到個差不多空了的漢中後。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撈取自己的好處;想來想去,能好處最大化的方法,就是“勸進”。完全不想想關羽正在作戰,作為後方、國基的總後方,該為關羽做些什麼?關羽會遇到什麼意料之外的問題?從這裡看,諸葛亮的戰略意識極差。說諸葛亮是“軍事家”,實在不敢苟同!這個時候,哪怕劉備想不到,作為軍師的諸葛亮應該清醒的看到;關羽不管是否出擊,都是時時刻刻處在極度危險之中的。應該提醒劉備,立即將原來從荊州抽出的精兵,派出趙雲或是張飛完全帶回,以助關羽。更應下令劉封接受關羽節制,隨時支援關羽的作戰。或是以趙雲或張飛替換劉封坐鎮上庸,因為劉封不夠格壓制、統領孟達。荊州之勢,如果蜀漢不能做到未雨綢繆,等得到荊州被攻擊的訊息時,關羽可能已經人頭落地了!誰有能力獨擋如此強大的進攻?

    綜上所述;關羽之死的主要責任在劉備、諸葛亮。關羽所負的責任最多是30%而已!

  • 5 # 辰州觀海

    都有責任。

    劉備作為最高統帥,諸葛亮作為最高參謀長,對於人事的任用上,沒能做到在用人過程中,消除隱患,這已經種下了關羽命運的禍根——作為最高決策者,應該考慮到關羽的性格,會不會給自己的團隊帶來麻煩,並且做出避免麻煩的決定。

    而關於本身的性格,也佔有一定的責任——關羽的狂傲,給自己的悲劇,也給蜀漢集團丟失荊州,種下了禍根。

  • 6 # 狼的影子319

    什麼都不是,關羽的失敗是必然結果,即無關他的性格,也不是他蓄意破壞聯盟,所謂的聯盟其實是雙方都有強大外敵的時候結成的臨時關係,但是隨著外部威脅的解除,聯盟自然就沒有作用了,而且對於國家和政治團體來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對於孫權來說,曹操的威脅大了就跟劉備聯盟,劉備打過來了就跟曹魏聯盟,這是完全符合國家利益的。

    孫劉雙方的矛盾一直都是在荊州的歸屬上,根據建安12年之後的一系列現像說明,孫權索要荊州的理由是充分的,這應該源自於諸葛亮代表劉備出使江東跟孫權達成的戰後利益分配上犯下的大錯,雖然沒有書面材料證實諸葛亮的這個錯誤,但是從孫權索要荊州而劉備承諾得益州後歸還荊州,後來又推脫要取得涼州才歸還荊州的事情來看,劉備一直都承認孫權對於荊州的權益。

    大家一直喋喋不休的孫劉聯盟,其實在孫夫人回江東就已經名存實亡了,不過是沒有公開翻臉,建安20年孫權跟劉備已經進入戰爭狀態,從魯肅斥責關羽而關羽無言以對的情況看,劉備集團確實理虧,孫權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大動干戈,不惜刀兵相見,是因為劉備集團的發展已經嚴重威脅到江東的生存了,

    劉備佔有益州,荊州後,國土面積超過了江東,控制的人口達到200萬以上(孫權奪取荊州50年以後總人口才達到230萬,在沒有荊州的時候孫權控制的人口應該少的可憐)孫權的地盤東有大海,北有曹操,西有劉備,南方是蠻荒之地的嶺南,他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喋喋不休的奢談什麼諸葛亮制定的聯盟,可能嗎?你劉備欺負人都欺負到家了,誰還跟你聯盟,誰的聯盟又能一成不變的。在孫權看來,擁有荊益二州的劉備如果要向江東動手,比曹魏的威脅還大,吳魏之間還有一個長江阻隔,劉備則可以據上游順流而下,在魯肅給孫權制定的“塌上策”中,佔有荊州,競長江而極兩分天下是江東的既定國策,所以,奪取荊州一直都是江東君臣始終不渝的戰略。關羽在曹吳這樣的夾縫中鎮守荊州八年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有不少人把關羽拒婚當成是聯盟破裂的標誌,但是誰都沒有體會關羽的苦衷,表明上孫權提出聯姻是向蜀漢示好,其實孫權的用心及其惡毒,他如果真心想修好聯盟,只需要把妹妹送回來就可以了,但是他舍劉備而就關羽,其實是在離間劉備和關羽,雙方的關係這麼緊張,作為蜀漢的頭號大將,董督荊襄的一方諸侯,饒過劉備跟對手結成姻親,讓劉備怎麼看待關羽,這對“義為君臣,恩若兄弟”的夥伴還怎麼相處,所以,關羽才高調拒婚,一是打消孫權的妄想,二是在政治立場上向劉備表態,關羽的做法並沒有過錯,孫權向荊州下手的事情隨時都會發生,不過是一直在等待時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臨高》裡大家普遍不看好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