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官雲浪

    畫廊如同油畫一樣是泊來品,但遠沒有發育完善,這與華人的消費習慣與品牌意識不無關係。但隨著國內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華人對於畫廊的認知也會日漸提高,相信也會隨經濟的發展會有成型之日。

    有錢人之所以願意購買己經出名或年代久遠的藝術品無非一是保值增值的需要,二是己經出名或年代久遠的藝術品本身己經歷了時間的檢驗,三是物以稀為貴是價值判斷永恆的重要標準之一,四是當現代出名的藝術品炒作成品太多,是否經得起時間的歷驗還是問號,五是當現代所謂的藝術品優劣並存,這對於有錢人對於其藝術品的價值判斷與定位是個難題。

  • 2 # 無修2

    應該是錢多燒的!就是名人字畫你也得有錢能買。要連飯都吃不上還買畫嗎?再說了,有些人懂畫嗎!有點錢在那裝深厚呢。連提款都認不全,我說拉倒吧。還沒出名就有人去買!更多餘了吧。【過去是文人墨客吃不上飯去賣字畫!現如今是吃飽了撐的去買字畫!也不知道買來那些都往哪裡掛】

  • 3 # art張小玉

    華人中也分對藝術有興趣和沒興趣的,

    所以小玉從兩方面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畫廊這種東西16世紀的西方其實就有了,

    它的作用是收藏、展覽和銷售美術作品,

    我們國家現代畫廊的興起大約是從20世紀70年代。

    畫廊的產生其實和兩個因素有關:

    藝術市場的興起發展+人民藝術審美水平的提升。

    所以要看華人對畫廊的態度,

    基本就是可以分為兩種態度。

    首先,

    對於藝術家和藝術收藏者來說,

    畫廊以及目前興起的各種畫展和藝術博覽會,

    是他們非常感興趣與熱衷參與的。

    藝術家在畫廊中可以面向大眾展出作品進而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趙薇參加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並收購藝術品。

    畫廊在這裡起到了一箇中介作用,

    其次,

    對於更大數量的普通觀眾來說,

    其中一部分對藝術並無興趣,

    因此這類人對畫廊不關注也不參與,

    這類人對畫廊持無所謂態度。

    另一部分屬於藝術愛好者和學習者,

    因此這部分人是畫廊和畫展的參與者,

    透過欣賞藝術作品提升藝術文化素養。

    而隨著經濟水平、教育水平和娛樂程度的提升,

    在普通觀眾群體中也滋生了這兩類人群:

    一是想要豐富日常生活有娛樂傾向的受眾,

    他們會透過逛畫廊等彰顯自己藝術格調,

    比如去798藝術街區旅遊和拍照的人、去參加藝術博覽會的人;

    演員捧場華誼大佬王中軍個人畫展,王中軍《白色大茶花系列之二》

    另一是想要讓孩子提升藝術審美修養的家長,

    他們會透過逛畫廊或在教育機構組織的兒童觀畫廊臨摹畫的活動中來讓孩子接受藝術薰陶教育。

    這兩類人對畫廊持比較積極的態度,

    也現在形成了積極推動畫廊發展的力量。

    ▼▼

    而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錢人都是在買已經出名或年代久遠的藝術作品?”也不難理解:

    買畫的有錢人屬於藝術收藏者,

    藏家考慮無非兩個問題:作品的價值和價格。

    王健林1.72億元收藏畢加索《兩個小孩》

    已經出名和年代久遠的畫家,

    通常是在藝術史上已經留名的畫家,

    他們的作品代表了很高的品質和藝術水準,

    所以作品的價值高;

    而這些大家都熱捧的作品,

    自然也是價格水漲船高,

    股票投資還買漲不買跌呢,

    公認價格高的作品更容易保值升值,

    有利於藏家下次繼續轉手拍賣。

  • 4 # 臻園實木老懞

    畫廊還能怎麼看,字面意思啊,就是販子嘛,車販子,水果販子,傢俱販子,畫販子,都是做生意的而已。不過字畫在中國有他特殊性,就是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價格體系,作品值多少錢全憑販子們一張嘴和炒作。所以市場就產生了泡沫,垃圾作品經過炒作,價格漲到10倍,100倍。再出手賣掉,但是從08年開始,金融危機下書畫藝術品市場泡沫開始破裂,畫廊倒閉潮開始,到現在死了不知多少家畫廊,包括像榮寶齋之類的巨頭,去年不是還賠了6000萬嘛,不死不活的。泡沫會繼續膨脹,破裂,市場會越來越理性,書畫價格會迴歸消費水準。所以在這時,畫廊們如果還不做出改變,那就只能跟隨藝術品市場的泡沫一起破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系車開始玩揮淚甩賣的套路了,國產車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