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51701896967

    清代沒有規制的“奉職”職位,因此,“誥贈奉職郎”應當是皇帝專門指定處理具體一事的非官員體系內人員,類似於官員中的欽差大臣,但本人卻不能是官員,否則就叫“欽差”了。

    首先說“奉職”制度,這是一個產生於宋代,並且也僅僅只有宋代制度化的官員任用程式,所謂的“奉職”是針對“借職”而言,借職類似今天官員的試用期,而奉職也就類似於轉正了。然後再說“誥贈”,“誥”是特指皇家的命令,也就是由皇帝做出的口頭或書面語言,“誥贈”是皇上對於非官員體系內的人員,贈授的稱號或者待遇,比喻“誥命夫人”,“誥贈”之後的人,擁有誥贈的稱號、權利以及品級,屬官外之官,地位和行權不言而喻。“誥贈”存在於中國封建社會中多個朝代,包括清代。“誥贈奉職郎”就是皇帝指定的具體處理一件事務的非體系內官員。但一經“誥贈”,該“奉職郎”即擁有了皇帝指定的所“奉”之“職”的極高處置權,約當於欽差,在所“奉”之“職”的範圍內,代表皇帝。例如,清代李衛在沒有獲得官職之前,奉命辦理皇帝所囑之事,就屬於“誥贈奉職”。“誥贈奉職郎”處理得當,獲皇帝好感,必然會進入體系內,封官進爵。清代乾隆年間對體系外人員“入官”非常靈活,尤其是菸草、鹽漕、茶馬、糧布、屠宰等經濟活動管理中,大量使用有能力、有一技之長的非官員人員充當管理者,最後官員化。起初,這種靈活方式極大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但後來,由於監管不力,導致了官員冗員氾濫,買賣職級,造成吏治腐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頸椎壓迫到神經導致右胳膊麻木疼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