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語有道

    就像抽菸一樣,喝酒也會上癮的。其實所謂的上癮心裡依賴要大於生理依賴。

    天天喝酒的人還有主要的原因就是,時間富裕,天天閒在無所事事。如果有個忙一點的工作,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估計就會無暇喝酒。

  • 2 # 雜談家

    酗酒的人一般都是心裡有事有愁有憂慮,比如生意失敗,愛情被甩,因為一清閒下來或者說清醒下來就會胡思亂想,所以倒不如成日爛醉,最起碼自己不那麼難受,這是心理因素,而且很多時候喝酒真的有癮,就跟抽菸一樣,一天不喝點就感覺活不下去,這個就是生理因素了,不過生理因素可以克服,心理因素就不好說了!

  • 3 # 摩旅

    小的時候,爺爺嗜酒如命,父親滴酒不沾。見慣了酒醉後失態的爺爺,與鄰居吵架動手,對奶奶惡言相向,對兒孫動輒訓斥。於是,跟著親朋好友一起加入了對酒精的反感,發誓以後絕不沾酒。

    青春時節,爺爺依舊嗜酒如命,父親還是滴酒不沾。出門讀書,看不到爺爺的酒後失態,也看不到父親的清醒穩重。在一幫同學朋友的帶領下,開始喝起了酒,雖是覺得苦澀難當,難以下嚥,雖是從未醉過,可喝了一些之後,那種朦朧的感覺,那種平時不敢說的話脫口而出,那種平時畏畏縮縮的自己消失不見,變得聲音響亮、豪爽耿直。於是,對酒這種物體不再排斥,只是還是反感爛醉如泥的人,佩服表裡如一的父親。

    工作之後,爺爺因為喝醉,失足跌傷,大腿骨頭截去了一小塊,雙腿不齊,出門有坡,輪椅難用,出門全靠柺棍。然而,他依然喝酒,雖然次數已大幅減少,到兒女家吃飯也只給他喝一點兒,可他自己還是有存貨,夜半醒來,總會去喝上一兩口……父親,仍不飲酒。而他的兒子,卻因為種種不如意,在知道酒後可以暫時忘記煩惱,可以暫時得以入睡的,開始大喝,不過頻率雖高,量卻不大,只要頭腦變緩,肢體稍輕,就夠了,所以仍是不知道爛醉是什麼感覺,不過卻慢慢對爺爺多了一些理解——以前總以為,一個農民,身體還行,收成不錯,兒孫和睦,幹嘛還飲酒度日,借酒撒潑。其實,矛盾和焦慮,並不囿於年代、階層,它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並且躲不開的東西。

    現在,爺爺還是喝,父親仍舊不喝,我呢,大多數時候不喝,但一個月總有那麼幾天,想酩酊大醉,想放飛自我,想一醉不醒……

    總有一些煩惱,你不想面對而不得不面對;總有一些事情,你以為總會過去然而並未過去;總有一些人,別人以為可以輕鬆走出來,像抬起腳,下個坎那樣輕鬆。然而,他,和懂他的人,卻知道這並不容易,比如爺爺,比如我。

    ——感謝瀏覽

  • 4 # cnBeta

    這項研究的聯合負責人Markus Heilig表示,人們必須明白上癮的一個核心特徵,即明明知道它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傷害甚至可能致死但仍舊會受到動機控制並持續做下去。

    為此,科研人員需要找出究竟是大腦裡的什麼對人體產生了負面影響並讓人們做出那樣的選擇。他們對老鼠進行了實驗。科研人員為這些老鼠提供了糖水和酒精,不過酒精需要透過按下控制桿才能獲得,這表示它比糖水更難獲得。

    經過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發現只有約15%的老鼠會繼續努力獲得酒精而不是相對較為輕鬆就能得到的糖水。有趣的是,這一比例跟患有酒精成癮的人的數量差不多。當科學家後來為控制桿施加了一個小電擊後,他們發現老鼠仍會繼續努力獲得酒精。

    那麼不顧負面影響還去喝酒的老鼠和不喝酒的老鼠之間究竟存在什麼差異呢?在測量了喜歡喝酒的老鼠的數百種特定基因之後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該基因位於杏仁體即大腦先前啟用對酒精依賴的區域,是一種管理GAT-3蛋白質的基因。在容易酗酒的老鼠中該基因的表現明顯低於正常水平,伴隨而來的是GAT-3水平明顯低於正常。

    該專案專案首席研究員Eric Augier指出,減少轉運蛋白的表現能夠對老鼠的行為產生顯著的影響。

    最後,科研小組開始在人體上尋找這種跡象,結果證實,酗酒者的GAT-3水平確實要比非酗酒者要低。

    目前還不清楚導致GAT-3水平降低的原因,可能系遺傳因素,也可能是一系列更為複雜的環境因素刺激了神經機制的缺陷。但不管怎樣,這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一項發現,酒精成癮可能不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更為複雜的神經疾病。

    這項研究成果現已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的真傷的深”這句話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