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是多麼愛哭,長大有時想大哭一場。卻怎麼也流不出眼淚。真懷疑喪失流淚這個功能。個人感覺還是傾向看淡了,也許成熟了。
利維坦按:眼淚——水分,油和粘液的混合體。水分產自眼角的淚腺,油產自眼瞼裡30-40個微小的瞼板腺,油的作用是包裹水分,減緩水分的流速。而眼皮上的結膜杯狀細胞會分泌粘液,幫助油分減緩水分流速。
眼淚分三種:基本眼淚——保持眼球溼潤。反射眼淚——受到刺激後會自動分泌。情感眼淚——受環境和感情的影響。三種眼淚都是由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人的情緒會引發神經系統中的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發出讓淚腺收縮的指令。這就是人們為什麼感到瞬間放鬆的原因。眼淚其實一種訊號,表示人需要幫助。
人類是目前已知物種中,唯一可以產生情感眼淚的。而睪丸素有抑制眼淚的作用,所以女性眼淚比男性要多。當一個女人變性為男性時,可以明顯感到自己的眼淚在減少。
為什麼人一旦哭起來就沒完沒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謂“哭”這種人類獨一無二的技能,實際上有很多複雜的術語。比如抽泣叫做“有聲的哭”;靜靜的流淚,叫做“情感流淚”。普羅文這樣解釋:
成年人比年輕人哭的少得多,相比於孩子們那種外顯式的、伴隨巨大響聲的大哭,成年人通常哭得悄無聲息,以抹眼淚為主。大多數情況下,造成哭的原因是心靈創傷而非身體疼痛。但是,不論成年與否,不論我們受的是心裡還是生理傷害,不論我們故意與否,一切哭泣都顯示出人們內心的無助。矛盾的是,雖然孩子的哭泣十分突然、嘈雜,而且通常選擇在家裡那個有“觀眾”的地方,成年人的哭泣則十分隱蔽。這種進階式的從放聲大哭到隱隱流淚的轉變,預示著一個人有了真正的至交和知己。這時候,成熟帶來的自控能力使成年人能夠選擇在何時何地哭出來,甚至在無可選擇的時候可以不哭。
為了更好地展現哭的生理過程,普羅文將哭和笑進行了對比,他指出這是兩種互補的行為,其中的一種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另一種。
專家可能會指出,關於哭和笑並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是它們很生動地形成了反差這一點毋庸置疑。哭是持久的,聲音的表達,通常要過個幾秒鐘才會向外呼吸。想想孩子們“哇哇”的哭聲,不難發現哭的過程伴隨著不規則的呼吸迴圈,從而使人們在持續的哭泣中產生間歇。作為對比,笑是切入式的,隨著聲音呼氣,在每個“哈哈哈”裡,每個聲音只會持續1/15秒,而重複頻率是1/5秒。
奇妙的是,哭和笑有一個所有活人都認可的共同特點:
哭和笑都有持續的傾向,一旦發作便難以停止。這些動作不能隨關隨停,導致人們會形成一種習慣。不論成人還是孩子,在哭泣發作之前制止遠比哭起來制止要容易,畢竟,眼淚一浪接一浪。同樣的,笑聲也是一陣接一陣。這就是為什麼喜劇導演會讓演員們預先“暖場”,也是你常常會發覺一連串笑聲怎麼也收不住的原因。事實上,光憑自己的意願,很難開啟或停止哭和笑的行為。
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放聲的哭是為了尋求幫助,那麼從進化的角度來講,人們為什麼會學會默默流淚呢?通常的解答是眼淚中含有溶解酵素,是人體的清潔劑,有潤滑、保護眼睛的效果。然而,普羅文指出,這其中一定還有更加有趣、更加深邃的神經學道理。
一些證據表明眼淚裡的一些神經生長因子(簡稱NGF)有藥物功能。比如,淚水、淚腺和角膜中的NGF在角膜損傷後聚集,說明NGF有療傷作用。換句話說,在受傷角膜區域性應用NGF治療,會導致很多的眼淚湧出。儘管不確定因素很多,我還是相信與NGF有關的眼淚是壓抑情緒的調節劑。
無感情的,只具有治療作用的淚水原本可能是用來指示眼中的傷口,引起免疫系統工作,或抵禦入侵者的攻擊。這個原始的反應可能在後來逐漸演化成一個機制,用來指示生理和心理兩種傷害。在進化過程中,傷心的眼淚中含的視覺和化學訊號成為淚腺分泌的副產物,它們原本是用於治療和維持眼睛的穩態。
除此之外,普羅文還提出了一個他自己很好奇的未來科研方向:
傷心的淚水是人類獨一無二的,而且是相對新進化出的一個功能,這對人類的進化發展大有益處。和人類的淚腺系統相比,我們的原始祖先可能不大會流淚,這恰恰揭示了NGF在傷心地流淚過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NGF可能有保衛眼睛和完善神經通路雙重作用,後者與傷心淚水的演進過程有關。關於NGF的研究,是科學界一個既寬廣又深邃的內容。傷心的淚水或許會為NGF的傳說寫下新的篇章,反之亦然。
小時候我是多麼愛哭,長大有時想大哭一場。卻怎麼也流不出眼淚。真懷疑喪失流淚這個功能。個人感覺還是傾向看淡了,也許成熟了。
利維坦按:眼淚——水分,油和粘液的混合體。水分產自眼角的淚腺,油產自眼瞼裡30-40個微小的瞼板腺,油的作用是包裹水分,減緩水分的流速。而眼皮上的結膜杯狀細胞會分泌粘液,幫助油分減緩水分流速。
眼淚分三種:基本眼淚——保持眼球溼潤。反射眼淚——受到刺激後會自動分泌。情感眼淚——受環境和感情的影響。三種眼淚都是由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人的情緒會引發神經系統中的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發出讓淚腺收縮的指令。這就是人們為什麼感到瞬間放鬆的原因。眼淚其實一種訊號,表示人需要幫助。
人類是目前已知物種中,唯一可以產生情感眼淚的。而睪丸素有抑制眼淚的作用,所以女性眼淚比男性要多。當一個女人變性為男性時,可以明顯感到自己的眼淚在減少。
為什麼人一旦哭起來就沒完沒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謂“哭”這種人類獨一無二的技能,實際上有很多複雜的術語。比如抽泣叫做“有聲的哭”;靜靜的流淚,叫做“情感流淚”。普羅文這樣解釋:
成年人比年輕人哭的少得多,相比於孩子們那種外顯式的、伴隨巨大響聲的大哭,成年人通常哭得悄無聲息,以抹眼淚為主。大多數情況下,造成哭的原因是心靈創傷而非身體疼痛。但是,不論成年與否,不論我們受的是心裡還是生理傷害,不論我們故意與否,一切哭泣都顯示出人們內心的無助。矛盾的是,雖然孩子的哭泣十分突然、嘈雜,而且通常選擇在家裡那個有“觀眾”的地方,成年人的哭泣則十分隱蔽。這種進階式的從放聲大哭到隱隱流淚的轉變,預示著一個人有了真正的至交和知己。這時候,成熟帶來的自控能力使成年人能夠選擇在何時何地哭出來,甚至在無可選擇的時候可以不哭。
為了更好地展現哭的生理過程,普羅文將哭和笑進行了對比,他指出這是兩種互補的行為,其中的一種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另一種。
專家可能會指出,關於哭和笑並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是它們很生動地形成了反差這一點毋庸置疑。哭是持久的,聲音的表達,通常要過個幾秒鐘才會向外呼吸。想想孩子們“哇哇”的哭聲,不難發現哭的過程伴隨著不規則的呼吸迴圈,從而使人們在持續的哭泣中產生間歇。作為對比,笑是切入式的,隨著聲音呼氣,在每個“哈哈哈”裡,每個聲音只會持續1/15秒,而重複頻率是1/5秒。
奇妙的是,哭和笑有一個所有活人都認可的共同特點:
哭和笑都有持續的傾向,一旦發作便難以停止。這些動作不能隨關隨停,導致人們會形成一種習慣。不論成人還是孩子,在哭泣發作之前制止遠比哭起來制止要容易,畢竟,眼淚一浪接一浪。同樣的,笑聲也是一陣接一陣。這就是為什麼喜劇導演會讓演員們預先“暖場”,也是你常常會發覺一連串笑聲怎麼也收不住的原因。事實上,光憑自己的意願,很難開啟或停止哭和笑的行為。
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放聲的哭是為了尋求幫助,那麼從進化的角度來講,人們為什麼會學會默默流淚呢?通常的解答是眼淚中含有溶解酵素,是人體的清潔劑,有潤滑、保護眼睛的效果。然而,普羅文指出,這其中一定還有更加有趣、更加深邃的神經學道理。
一些證據表明眼淚裡的一些神經生長因子(簡稱NGF)有藥物功能。比如,淚水、淚腺和角膜中的NGF在角膜損傷後聚集,說明NGF有療傷作用。換句話說,在受傷角膜區域性應用NGF治療,會導致很多的眼淚湧出。儘管不確定因素很多,我還是相信與NGF有關的眼淚是壓抑情緒的調節劑。
無感情的,只具有治療作用的淚水原本可能是用來指示眼中的傷口,引起免疫系統工作,或抵禦入侵者的攻擊。這個原始的反應可能在後來逐漸演化成一個機制,用來指示生理和心理兩種傷害。在進化過程中,傷心的眼淚中含的視覺和化學訊號成為淚腺分泌的副產物,它們原本是用於治療和維持眼睛的穩態。
除此之外,普羅文還提出了一個他自己很好奇的未來科研方向:
傷心的淚水是人類獨一無二的,而且是相對新進化出的一個功能,這對人類的進化發展大有益處。和人類的淚腺系統相比,我們的原始祖先可能不大會流淚,這恰恰揭示了NGF在傷心地流淚過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NGF可能有保衛眼睛和完善神經通路雙重作用,後者與傷心淚水的演進過程有關。關於NGF的研究,是科學界一個既寬廣又深邃的內容。傷心的淚水或許會為NGF的傳說寫下新的篇章,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