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明成祖朱棣與隋煬帝有不少相似之處:

    1.他們都是透過篡位成就皇帝的。

    他們最初是藩王,能征慣戰富有謀略,為國家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侄兒皇帝建文帝趕下臺,自己坐上了龍椅;晉王楊廣先是使陰謀,奪了其兄楊勇的太子位,然而篡奪其父隋文帝的皇位。

    2.他們都進行了有效的政治改革,實現南北統一。

    朱棣在政治上改革機構,在繼承朱元璋管理六部負荷繁重的行政制度,完善文官體系,設定內閣;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

    朱棣在北京接見外地重臣

    楊廣改革官制,設五省、三臺、五監、十六府等;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

    3.他們疏浚河道帶動和繁榮社會經濟。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疏浚會通河,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

    楊廣開拓大運河,促進了兩岸城市的發展,“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 ,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4.他們注重文化建設。

    朱棣以儒釋道三家一身自居,支援編寫美化馬皇后的《天潢玉牒》、彙編佛家教義北方版《三藏》、輯選傳播孝道的《孝順事實》,還委派重臣解縉徵募147名學者大規模、長時間地彙編《文獻大成》。後經三年修整,《文獻大成》經過2180位各種背景的學者、國子監監生等努力協作,終於成就了今日華人仍在盛傳的22877卷本的《永樂大典》。

    楊廣為中國藏書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積極網羅人才、親近人才,大規模地編書、校書,如此行為,已大大強過了不翻書的劉項之徒,也為李唐一代數朝君王大興集賢院、弘文館、崇文館、秘書省等,樹立了較為完美、意欲超越的比照形象。朱棣大修《永樂大典》,說不定是受了楊氏的榜樣啟發。

    5.他們採取懷柔的元首外交。

    朱棣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貢外交。當時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眾多海外國家,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盛況。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

    楊廣在對外交往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然而楊廣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

    6.他們為國家統一二不惜窮兵黷武。

    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永樂八年(1410)開始,朱棣親率明軍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逝。

    隋煬帝楊廣

    楊廣即位後,消滅吐谷渾,征討占城,征剿契丹。為了解決東北問題,他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最後導致全國性民變。

    都是有作為的皇帝,都為自己的政治抱負得到了罵名。孟森說:“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隋之得天下也逆,而楊廣之逆彌甚。”

    然而,朱棣成就了永樂盛世,而楊廣遭遇了亡國之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亦菲為國爭光角逐奧斯卡影后,為何卻反被嘲諷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