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蕩騷年風流叟

    這個問題,即使翻開原著的細節,也很難得出比較公允的結論。作者施耐庵十分偏愛武松和魯智深,所以有意無意的把他們兩個做了間接比較。舉石墩和拔大樹,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怎麼寫的: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直裰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

    這段書,我最初看的時候,真是索然無味。覺得很無趣,在我印象裡,應該是魯智深渾身肌肉緊繃,腦門青筋暴露,大喝一聲,把垂楊柳連根拔下。

    我本以為,施耐庵的描寫,會比我想象的更精彩,結果,只有五個字:

    “把腰只一趁”,然後結束了,和拔蘿蔔拔蔥差不多。讓我有些莫名其妙。

    到後來,我明白了作者用意,如果作者描寫極為細緻,固然精彩,但不能體現魯智深的神力。

    什麼叫神,拔樹如拔蔥,拔完和沒事人一樣,這就是神。

    同樣的神,體現在武松身上,所以金聖嘆說武松是天人。

    我們先看看原著怎麼寫的:

    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脫下來,拴在腰裡,把那個石墩只一抱,輕輕地抱將起來,雙手把石墩只一撇,撲地打下地裡一尺來深。眾囚徒見了,盡皆駭然。武松再把右手去地裡一提,提將起來,望空只一擲,擲起去離地一丈來高,武松雙手只一接,接來輕輕地放在原舊安處。

    同樣很神,施耐庵在描寫上,更細緻幾分,但也點到為止,“一抱”“一撇”“一提”“一擲”“一接”。

    四五百斤的石墩,在武松手中,像是一個籃球一樣,根本沒有困難。這也是神力無敵。

    我們對比這兩段,雖然內容不同,都體現一種舉重若輕的神。拔大樹像拔蔥,扔石墩像扔籃球。也只有魯智深武松可以做到。

    同樣是神力無敵,難度係數都很高。但我覺得,魯智深力氣更勝一籌。

    區別在於用心和不用心,隨意和刻意

    在兩場隔空對決中,武松表現出了用心和刻意,他積極表現自己的神力,也許,這和武松的性格有關係,他很看中別人對他的看法,注重名譽,因此,他的神力,多了很多表現慾望,於是,舉重若輕變得有些刻意。

    魯智深則並無太多表現欲,甚至淡泊名利,他倒拔垂楊柳,只是隨機事件,他並沒有刻意表現自己的神力。也沒有在意別人怎麼看,只是想拔樹,然後就拔了。

    這種隨意和無意,更體現一種舉重若輕的本事。因此,魯智深表現,更勝一籌。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區別,魯智深可以修成正果,大徹大悟。武松斷臂之後,才頓悟正果。其根源就是無意和刻意,不用心和用心。

  • 2 # 沙海古藏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但非要兩人相比的話,我個人覺得魯智深的力氣上限‬更大一點。這裡‬單純‬指的是力氣‬,並不表明‬魯智深‬比武松‬步‬戰能力‬強‬,武松的敏捷‬和‬耐力‬個人感覺‬比魯智深‬高‬

    ‬第一,以兩人成名事件相比的話“倒拔垂楊柳”確實更牛一點,所需的力氣和勁道更猛一些

    俗話說“百年的老樹千斤的力”,老樹盤根,碗大的楊柳樹盤根錯節,深達地下數米,乾乾拔出來所需要的力道是幾十噸級別的拉力,十分驚人,聞所未聞;魯智深還在五臺山當和尚的時候還徒手推開了巨型的大佛,其力氣到了令人驚悚的級別!

    而武松也曾經在受傷情況下,舉起了接近千斤的石墩,還輕輕鬆鬆給丟了出去,注意是“丟”,可見千斤力氣也並不是武松上限,隨手一“丟”

    ‬根據二龍山座次推測,力量魯智深還是更強一些

    ‬二龍山聚義

    魯智深,楊志,武松是二龍山三大武力擔當的頭領,但是楊志是個技巧型武將;而魯智深在出場排名上,一般在武松之前,像綠林落草一般都是靠實力說話,尤其是二龍山乃藏龍臥虎的地方,所以推測魯智深力氣應該還是更為霸道一些!

    ‬三山聚義上梁山,魯智深成為了步軍統領的頭頭,其力氣可想而知

    梁山的步軍五虎和馬軍五虎都十分厲害,對於步軍五虎將,魯智深擔任頭領,其力氣和功夫當屬於十分了得,堪稱首屈一指。

    ‬二龍山“雙雄”

    綜上所述,我認為魯智深的力氣還是要比武松更強悍,但是不能說明魯智深比武松整體更強,且書中兩人並未親手比劃;兩人綜合實力不相上下,武松敏捷度和靈敏度更好,魯智深力氣更霸道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附加武器特效符文(桃花)怎麼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