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懷疑探索者

    蘇聯是20世紀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其綜合軍事實力尚且壓美國一頭。但是,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卻被拖入了動彈不得的戰爭泥潭,不僅僅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損兵折將,更損害了蘇聯戰無不勝的威望。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是一場不義的戰爭,得道多助,所以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美國,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大量的現代化裝備。除了沒有戰鬥機和坦克,阿富汗的游擊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輕型武器,都是北約提供,從RPG火箭筒,到毒刺反坦克導彈,再到各式各樣最先進的狙擊步槍,阿富汗游擊隊都擁有它們。美國在援助阿富汗游擊隊的力度上非常出力,直接派教官深入阿富汗戰區,手把手的教導遊擊隊如何打仗。美國還把一些阿富汗游擊隊的領導人送到美國本土,進行標準的軍事訓練,然後再派他們回國,領導對蘇聯的作戰。此外,美國還為阿富汗游擊隊訓練了一支戰鬥力強勁,實力彪悍的“特種作戰旅”,人數大約為7000多人。據美國五角大樓的一位四星上將回憶,這支特種作戰旅的戰鬥力爆表,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特種作戰裝備,有些連美軍自己都沒有裝備。據說,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支特種作戰部隊。阿富汗地區多山,蘇聯的重型軍事裝備根本無法展開,而輕武器方面,在美國拼命武裝下的阿富汗游擊隊並不亞於蘇聯方面。而且阿富汗的游擊隊有40萬人,還有很多人民群眾的支援。蘇聯軍隊只能防守幾個大城市,處於戰略被動局面。蘇聯的軍事力量在阿富汗也只有10萬人,其兵力遠遠不足,不能有效的摧毀阿富汗游擊隊的有生力量。蘇聯雖然有先進的戰鬥機,但阿富汗的游擊隊都躲在山洞裡面,蘇聯的戰鬥機面對崎嶇的阿富汗山區也只好望而興嘆。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失敗,是它走向衰亡的訊號,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窮兵黷武,必將自欺欺人。

  • 2 # 田禾196

    蘇聯實力那麼強大,卻在阿富汗折戟,真實原因原來如此

    不是蘇聯不夠強大,真實的原因是這樣的:

    蘇聯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來贏得這場戰爭。他們試圖透過支援阿富汗的傀儡政府,希望透過自己的軍事行動來為阿富汗政府爭取足夠的時間去建立他們自己的軍隊,以對抗游擊隊。

    這並不是說蘇聯沒有試圖在軍事上贏得戰爭。駐阿富汗蘇軍的規模要比阿富汗人民軍和阿富汗政府安全力量大得多,並且得到了很多空中作戰力量的加強,還有一支預備隊被配置於蘇聯的阿姆河流域。

    蘇聯控制著阿富汗這個國家,並能在任何時候實施有效地干預。然而,蘇軍的這種干預只有在他們停留在該地區時才有效。一旦他們離開某一地區,阿富汗游擊隊立刻會回來。他們可以征服這個國家的土地,但他們無法征服這個國家的人民。

    1985年,戈爾巴喬夫曾經宣稱說,蘇聯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雙方的傷亡人數反映了這一點。但軍事上的勝利不能挽回整個敗局,戈爾巴喬夫最終決定,蘇聯必須以尊嚴的方式撤出阿富汗。

    為什麼蘇聯沒有在阿富汗取得軍事勝利?

    第一,他們無法封鎖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邊界,以防止游擊隊得到補充。

    第二,由於公眾輿論(尤其是第三世界),他們無法給阿富汗傀儡政府以持續的軍事支援,他們也無力提供阿富汗傀儡政府所需要的經濟支援。

    第三,阿富汗是一個有著堅定信仰和傳統的國家,人民反對蘇聯,反對阿富汗傀儡政府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直接攻擊阿富汗人民的民族結構、社會結構和宗教信仰,遭到阿富汗人民強烈反對。

    第四,蘇聯不尊重阿富汗人。他們使用阿富汗人民軍隊,薩蘭多,Khad(國家情報機構)和當地的民兵作為炮灰。只有當蘇聯離開時,這些意志消沉、效率低下的軍隊才重新獲得了一些失去的尊重。此外,蘇聯對農村人口進行了不分青紅皂白的空襲和炮擊,目的是迫使他們離開農村,以幹掉游擊隊的供應線。

    最後,蘇聯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勝利所必需的傷亡,並試圖用火力替代步兵近距離的戰鬥。

    但是,蘇聯未能在其作戰區域內維持足夠的兵力。阿富汗蘇軍的團、營、連,幾乎都是缺編的,按照蘇軍編制,一個摩步團要有2315人,一個摩步營要有455人,一個摩步連要有103人,一個摩步排要有28人,實際上根本達不到。甚至,當一支部隊從一場圍剿游擊隊的艱苦戰鬥中返回,其人員損失是驚人的。

    蘇聯軍隊自身實力都嚴重不足,阿富汗傀儡部隊的情況則更糟。1 / 4到1 / 3的作戰力量通常會感染肝炎、斑疹傷寒、瘧疾、阿米巴痢疾和腦膜炎。警戒、勤務和運輸線防衛都要進一步佔用兵力。

    每年春季和秋季,因為大量的逃亡,阿富汗傀儡軍隊都要補充兵員兩次,但新徵召計程車兵依然會繼續逃亡。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蘇聯雖然能在阿富汗取得軍事勝利,但整體的消耗是它無法承受的,最終失敗無法避免。

  • 3 # 中匡史化

    我個人認為,蘇聯佔領阿富汗十年,卻沒有收拾得了阿富汗游擊隊,就跟二戰時期日本侵佔中國,卻始終也消滅不了中國的抗日武裝的道理是一樣的,本身就是侵略戰爭,入侵別國領土,怎麼能夠得不到反抗呢?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從1979年蘇軍大搖大擺開進阿富汗,到1989年蘇軍灰頭土臉地撤出阿富汗,再到兩年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老大哥,徹底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半邊天的轟然倒塌,社會主義陣營形式急轉直下。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蘇聯之所以在十年中始終奈何不了阿富汗游擊隊,是因為其自身的內外部因素所致,當然英勇的阿富汗游擊隊始終堅持不懈的為民族的獨立解放奮鬥,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們就主要分析蘇聯自身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正當蘇聯軍隊被淹沒在阿富汗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時,在距離阿富汗數千公里遠的地方,同時也在進行著一場戰爭,這就是中國和東南亞小霸越南之間的邊境戰爭。

    其實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就已經在美蘇爭霸中由赫魯曉夫時期的守勢轉為咄咄逼人的攻勢,可能是克格勃出身的勃列日涅夫本身就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性格,這一時期蘇聯開始在全球進行擴張,最重要的是軍事擴張。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開始對越南進行軍事援助,此時的美國深陷小霸戰爭泥潭,蘇聯的援助幫助越南最終擊敗了美軍,獲得了南北統一。當然越南實現南北統一,也是有中國的一份功勞,陳賡大將曾經親自幫助指揮戰鬥,結果越南前腳統一,後腳就挑起了邊界摩擦。

    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規定一旦一方受到攻擊,另一方必定給予軍事增援!並且蘇聯獲得了金蘭灣25年的租借權,越南成為蘇聯在太平洋上的一顆釘子,針對誰地球人都知道!

    雖然蘇聯和越南簽訂了協議,也確實一度令中國腹背受敵,甚至還挑起了珍寶島自衛反擊中,但是蘇聯還是在關鍵時刻拋棄了越南,並沒有在中蘇邊境上挑起大的爭端。最終自身的經濟問題以及複雜的外部環境,蘇聯走向瞭解體。

    因為複雜的國際環境,使得中蘇那一時期矛盾激化,背後有一大敵陳兵邊境,使得蘇聯也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全力的圍剿阿富汗游擊隊。

    二、內部因素

    上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進入第二階段,蘇聯佔據了優勢,開始全面擴張。蘇聯之所以能夠佔據主動,除了經濟危機對西方世界的巨大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蘇聯重拾斯大林時期的重工業路線。

    列寧去世後,面對列強的包圍和遏制,斯大林帶領蘇聯人民走上了一條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道路。應該說,在當時內外交惡的情況下,斯大林的選擇並沒有錯,而且正是靠著重工業化的成果,蘇聯最終擊敗德國法西斯,戰後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但是,和平時期的蘇聯,重工業發展道路畢竟是畸形的,而且這樣的模式在險惡環境中確實很有效,但是一旦開始和平發展,問題就會接踵而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莫斯科的人民排隊買麵包。

    赫魯曉夫上臺後,全盤否定斯大林,曾進行過一些經濟上的改革,但是最終歸於失敗!赫魯曉夫的教訓沒有讓勃列日涅夫警醒,並繼續深化改革。反而使其認為,斯大林的政策才是正確的。於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強化了重工業的地位,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了大範圍的軍事擴張。

    此時的軍事擴張不僅沒有損壞蘇聯經濟,還讓蘇聯的經濟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更深化了勃列日涅夫的認知!蘇聯徹底跑偏!

    勃列日涅夫的強盛,更多的是一種迴光返照!

    因此即使是佔領阿富汗的十年,蘇聯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自身問題一大堆,根本也無暇顧及阿富汗的游擊隊了。

    最後我覺得,首先我們要明白,蘇聯出兵阿富汗,首先是干預別國內政的問題,這場戰爭本身性質就是非正義的,這個它自身的車臣戰爭是不一樣的,非正義的性質,阿富汗游擊隊自身的奮鬥,加上內憂外困的蘇聯自身形式,最終導致了蘇聯撤兵並最終走向解體。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稻田養鴨的優勢與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