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起處

    曹老闆看到子龍神勇,欣賞之心大起。既愛其才,怎忍傷其命?呵護之意頓生,更有看一場縛蛟龍的雅趣。因此,軍中並沒痛下殺手。另外虎將也應未參與圍攻,從而成就了趙雲。

    當然,能在幾千軍馬中,往來奔突,幾戰幾齣,足見其勇武和豪情。

    長板坡前的血色浪漫,驚呆多少後人!這是演義的精妙所在。

  • 2 # 斯之爾文

    謝邀!這個問題是《三國演義》裡面的趙雲如何如何,所以我們有必要知道什麼叫《演義》。《演義》是小說體裁之一,《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據《辭海》解釋:“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可見“演義”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

    近代認為“演義”與“演繹”意義相近,是作者根據史實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其基本釋義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是一個朝代。作者把這段歷史用演義作體裁,即是用通俗之語,把爭戰勝負、朝代更迭等基本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另外,歷史演義的特點就是“依傍史傳,再現成文;偏重敘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這也是本部書廣泛流傳、深受讀者喜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覺得,當我們理解了《演義》的意思後,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趙雲去世後被追諡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 3 # 靈臺主人

    “七進七出”之事應該是有的,當初趙雲負責保護劉備妻小,在被曹兵鐵騎衝散之後,在數十里的範圍內,遍尋少主阿斗與甘、糜二夫人,因而七次的進出也其實是很合情理的。而在曹兵越聚越多並孤立無援的情形下,能夠懷抱幼主殺出重圍,且殺傷了曹將五十餘員,武藝之高強自是可想而知,但他的武藝真的高於呂布嗎?卻也是難說的很。人言:“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呂布武藝歷來被認為是三國之冠,但在下邳被困時,並不能揹負愛女突出重圍,這與趙雲在長坂坡形成鮮明的對比。況且當時還有張遼、高順等部屬相助下,自身更是騎有渡水登山如履平地的赤兔神駒,相比於趙雲的匹馬單槍斬殺曹將,這就不能不令人對其的能為、實力產生懷疑了?難道呂布是浪得虛名嗎?

    事實上這兩場戰局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首先在兵法上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趙雲在長坂坡是絕對沒有退路可言的,如果不願投降的話就只能血戰到底的;而呂布身後還有下邳城可以退守,一旦危急還可以退回。何況呂布本身見利忘義無有節操,絕對沒有必死的決心,遠不能與忠心救主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子龍相比。其次,呂布在下邳時被曹兵圍的如鐵桶相似,更有關、張、許諸等武藝頗不弱與他的強硬對手。而當陽之戰,當曹兵到達襄陽時,劉備已早過去一月有餘,只因一路有數萬百姓扶老攜幼的相隨,只能日行十里,所以只走了三百多里。而曹操為追殺劉備,派遣的騎兵一日一夜間便趕上劉備,劉備兵少一瞬間便被鐵騎衝的四散,但數萬百姓四處逃竄於方圓數十里的道路及各個村落之間,曹兵雖然眾多但也不能一時間便將這方圓數十里圍成鐵桶一般。況且帶兵將領在得勝之餘大多不免會四處搶掠不成陣勢,因而這被殺的五十多員曹將大多是與趙雲單個撞上,並非嚴陣以待的同時圍攻,況且被殺的之中也並無張遼、許諸等一等一的武將。

    因而,單就武藝勇猛而論,呂布是未必弱於趙雲的,但戰陣之上也並不是單靠武藝,而呂布在將略、膽識、氣度、忠義氣節等各方面,都是遠不能與趙雲同日而語的。所以趙雲能突出重圍而呂布不能,一是沒有必死之決心,二是所處形勢不同,再就是本身對待問題的心境態度不同。若是兩人異地而處,趙雲或還可衝出重圍,呂布在勢窮時必然不戰而降。

  • 4 # 榮導有戲

    從演義的角度來講,確實是寫了趙子龍七進七出的厲害,他的厲害不僅是武藝,更多的是一種勇者無畏的精神。我之前做了一期節目,對比趙子龍和呂布誰厲害,最後個人分析出的結果,是趙子龍如果和呂布PK,趙子龍可能勝出,不是說呂布功夫不如趙子龍,而是趙子龍有信仰、不怕死,肯拼命,呂布沒信仰,最後關頭貪生怕死。勇氣和智慧都不如趙子龍,而中國有句老話: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相逢智者勝。具體的對比分析,趙子龍為何那麼厲害,可以看我以下的節目解說影片,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