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君
-
2 # 一箇中國人30019752
吳祿禎,良弼與蔡鍔三個人是晚清政府資助的到國外的留學生,留學歸來後的良弼親任討袁軍總司令:被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後來吳祿禎起兵討袁:又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吳祿禎與他的參謀長是在司令部裡被袁世凱派的刺客刺殺死的。吳祿禎的參謀長拼命保護吳祿禎,曾操起板凳把刺客的頭砸爛了。後來有人在袁世凱下屬的政府總理辦公室裡捉住刺客。袁世凱見事情敗露:故意問:有此事乎?這怎麼好?吳祿禎的死激起全國討袁運動:雲南督軍蔡鍔率先發起討袁護國運動。最終埋葬了袁家王朝。
-
3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看了“煮酒君談史”的回答,線索和事實基本清楚了,不過還有細化和深入的必要。
簡單說,如果袁世凱不殺吳祿貞,很可能爆發一場“北方版”武昌起義,規模和影響將會更大,而且因為發生在清王朝統治腹地,與南方燎原之勢的起義相呼應,對清廷的打擊會非常嚴重。
這一切,離不開吳祿貞。他是一個鐵桿的革命派,而且十分能幹,在北洋軍中很有人望和基礎,武昌起義的時候已經做到統制(相當於師長)。這樣一個人在自己軍中,袁世凱自然不放心,特別是北洋軍前出鎮壓武昌起義的時候,如果吳祿貞在後面放一把火……
吳祿貞不僅控制了一個師的兵力,還動員其他部隊一起幹個大票。在灤州第20鎮官兵面前,他發表了一番激情洋溢的鼓動講話:“清兵南征武昌,北京城內空虛,各位如果願意聽從我的話,我們這時高舉義旗,掩襲北京,必可兵不血刃,然後綏靖士兵,變易帝制,傳檄東南,釋甲寢兵,開天闢地的大事業由此而定,何必談什麼君主立憲。”隨後,他還去山西與閻錫山一起商量了共同舉事的計劃。
武昌起義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湖北新軍不少兵力被調去四川鎮壓保路運動;現在北方清軍主力又南下鎮壓武昌起義,給了吳祿貞很好的機會,如果其計劃實現,也許革命軍自己就可以殺死清王朝,不用與袁世凱妥協了。
顯然,吳祿貞是袁世凱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須除掉。而且,袁世凱採取了代價和影響最小的方式:買通吳的部下週符麟,條件是事成後讓他取代吳做第六鎮統制。
袁世凱這麼做,就不怕激起北方革命軍起義?
不怕。革命派在北方軍隊的影響力遠不如南方。在北方軍隊的將領裡,大多數人革命意志並不堅決,只有吳祿貞是個鐵桿的“造反派”。因此,解決吳一個人,不至於讓其他人“反水”。
-
4 # 滿樓說書
可以這樣說,辛亥年吳祿貞也是險些成大事的人。不過很可惜,清廷那邊技高一籌,他沒辦成大事,自己反而被人給辦了。
論理,清廷對吳祿貞是不薄的。先是公費送他去日本留學,學成回國後高官厚祿,委以重任,可以說是十分器重,可是沒想到啊沒想到,都這樣了,吳祿貞還要做個革命亂黨。
是可忍,孰不可忍?
吳祿貞
辛亥年時,吳祿貞已經做到了北洋第六鎮的統制,也是第六師的師長。這個職位,據老北洋馮國璋的說法,是吳祿貞用兩萬兩銀子買來的,這真假不知,姑且不論。
可以肯定的是,吳祿貞能不斷高升,與其士官同學良弼(禁衛軍統領)等人有著分不開的關係。而同為士官生的旗人良弼,也是載灃兄弟、尤其是負責軍諮處(參謀本部)的載濤最重用的人。
很大程度上說,像張紹曾、藍天蔚、吳祿貞這些新進計程車官生,走的都是這條線,這才能夠一步登天,三十出頭就做上了協統(旅長)、統制之言的軍中高職。
當然,載濤、良弼這些人用張紹曾、吳祿貞等人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則是他們認為袁世凱的北洋系不可靠,二則認為北洋系將領暮氣沉沉,所以有意用士官系來“摻沙子”。
良弼
也就是說,載濤這些皇族親貴是想透過吳祿貞等人來控制北洋軍,這個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好,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批士官系在日本時就被日本軍部和黑龍會給“摻沙子”了。
原來,在日本留學時,日本軍部、黑龍會還有受其控制的同盟會等, 就利用各種機會向這批士官生滲透,向他們灌輸“驅逐滿人、恢復漢人十八行省”的民族主義迷魂湯。
結果,這批人回國後,就成為潛藏在軍隊內部、待機而動的革命黨,一旦有像辛亥的機會,就真的要把日本人教給他們的那套實行起來了。
這不,武昌起義後,張紹曾、藍天蔚等在灤州搞兵變,不過很快就被壓服下去了。
隨後,吳祿貞也不甘寂寞,其假借南下的機會佔據石家莊,截斷京漢鐵路,不僅威脅京畿,同時也斷絕了武漢前線的後援。
以戰略論,這事堪稱心腹之患,一來吳祿貞和閻錫山聯合的話可以進攻京城,二來清廷的主心骨、還在武漢前線的袁世凱計劃經京漢路回京,一旦被吳截住,後果可想而知。
攝政王載灃之弟載濤
於是,良弼、載濤等人立刻行動,其派出上校陳其美前往石家莊,一番策劃後,吳祿貞反被內部兵變刺殺。何故?因為第六鎮是北洋老部隊,吳祿貞畢竟沒有能力控制它。
而陳其採,也就是陳其美的弟弟,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不得而知(傳信人吧)。總之,在民國年後,已經是軍隊上層的陳其採就此退出軍界,再未披上戎裝。
可以肯定的是,吳祿貞不是袁世凱策劃暗殺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點,但和良弼、載濤、陳其採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也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
5 # 號角催人紅旗飄
1911年袁世凱復出任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受命去平定武昌起義,朝廷調駐奉天的新軍第六鎮增援湖廣前線。六鎮統制吳祿禎是革命黨早有響應武昌起義之心。所以調防之時就積極謀劃會和張紹增的第二十鎮(是北洋3"6兩鎮各抽出的兩個團衍生的)起事!第六鎮是北洋新軍的核心耳目眾多,事情早已洩露,第六鎮原統制段祺瑞報告剛剛接任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袁下令吳祿禎署理山西巡撫赴山西剿滅亂黨,軍列火車停在石家莊,被吳祿禎撤職的第六鎮協統(旅長)周符麟奉段祺瑞指揮安排保守軍官衛隊槍殺了吳祿禎。這件事反應了袁世凱北洋集團的執行力!不完全歸範到暗殺,是一個指揮體系和管理能力的決斷問題!(如果按當時二人公開身份基本可以界定味統帥處決叛逆的下屬將領吧)
-
6 # 端木賜香
吳祿貞之死是晚清重大迷案之一。
到底是誰幹的,說法有七八種之多,其中較為常見的有被清政府所殺、被袁世凱所殺、被清政府袁世凱合殺這麼三種。其中,被袁世凱所殺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被袁世凱所殺的一般說法是,袁世凱南下視師後,吳祿貞扣留了一列開往武昌前線的滿載軍用物資的列車,並要求朝廷停止對武昌和湖北的進攻,停戰講和。同時聲言:如若南方不聽,將自告奮勇出兵討伐;北方不聽,則斷其後路。袁世凱擔心後路被斷,授意被吳祿貞撤職的周符麟收買原吳祿貞的衛隊長、時任騎兵第三營管帶的馬蕙田,殺害了吳祿貞。
但從相關史料來看,疑點重重。
吳祿貞當時是北洋第六鎮統制,因深度參與1911年10月的灤州兵諫,清廷可能對其有所警覺,已任命其為山西巡撫以削其兵權,並令其“迅速赴任,毋庸來京陛見”。山西當時的情形時,灤州兵諫的同日,山西新軍起義,山西巡撫陸鍾琦被擊斃。山西新軍第八十六標標統閻錫山被舉為都督。
當時駐紮在石家莊的新軍為第六鎮第十二協(十一協已赴漢口前線),以及由第一鎮派來歸吳祿貞指揮的兩營旗兵。北洋第一鎮是禁衛軍,協統為良弼,歸軍諮大臣載濤管制。與其說兩營旗兵是來協助的,倒不如說是派來監視吳祿貞的更貼切些。
1911年11月4日,吳祿貞趕往山西娘子關,密會閻錫山,表明自己是革命黨,邀閻一塊革命。二人決定成立燕晉聯軍,吳祿貞為大都督兼總司令,閻錫山為副,一切聽從吳祿貞指揮。
11月6日晚,吳祿貞在石家莊駐地召開了中級以上軍官會議,宣佈將採取革命手段,於次日晨奔赴北京,“有不從者即以軍法從事”。
吳祿貞於當晚被殺。
當時在石家莊的第六鎮第十二協協統吳鴻昌在奏摺中說,吳祿貞的遇害時間為凌晨一點半。
到底誰動的手呢?
時任軍機章京的許寶蘅的記錄是:“十二時得報,知吳祿貞為第一鎮兵所戕。第一鎮扎駐石家莊之兩營皆系旗兵,如此舉動,真可駭人。”日本外務省《在清代公使來電要領》記載:“六日夜,在該地之吳祿貞及幕僚將校為滿人聯隊所屬士兵殺害。”莫理循在英國的《泰晤士報》報道:“被任命為山西巡撫的吳祿貞統制已被第一鎮的滿人士兵所殺,因他與在太原府刺殺滿人的譁變士兵聯合。”《申報》的報道是:“今晨一點二十分鐘,時有旗兵多人入吳祿貞統制營內開槍擊祿貞且割其首”。《時事新報》說:“外務部昨按報告謂有滿人一群於凌晨一點二十分鐘入吳祿貞之營帳,先加以槍擊,後復斬其首”。
綜合以上資料,殺害吳祿貞的應該是第一鎮的滿人士兵。
從吳祿貞被殺後,石家莊火車站的混亂局面來看,這種說法應該是可信的。
一、周符麟在11月9日所發的電文中說:“麟於本日下午到石家莊”。其他人的一些回憶也稱吳祿貞遇害時周在漢口第一軍司令部。可見周符麟當時不在石家莊。此外,傳說中的殺手馬蕙田也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被控制,更沒有被滅口,甚至沒離開石家莊。7日白天,吳祿貞的親信、十二協二等參謀何遂在車站站長室裡還親眼見到馬蕙田,並進行了問話。種種跡象表明,周符麟收買馬蕙田刺殺吳祿貞的機率基本為零。
二、吳祿貞遇害時,六鎮駐紮在石家莊的協統吳鴻昌為袁的嫡系,如果是袁預謀,吳祿貞被害後,吳鴻昌怎麼可能會任由閻錫山的民軍三度出入石家莊將吳祿貞截留的軍火運往山西?袁世凱會如此的行事不周?極有可能是,面對此突發事件,吳鴻昌臨時處置不周。
三、吳祿貞遇害當天,一鎮旗兵與六鎮士兵發生衝突時,旗兵曾言:“我們奉政府與軍諮大臣並協統密諭來此為的是你們吳統制要造反。特來監督你們的,我們沒有保護此地之責。如要再言先打死你們,再殺你統制。”可見一鎮旗兵對吳祿貞有相機處置之權。
四、發現吳祿貞被害後,聽聞槍聲的六鎮官兵到吳祿貞營房內“拘獲第一鎮之旗兵三十人”。其後,六鎮士兵與一鎮滿營旗兵又發生對峙並引發騷亂,當晚石家莊車站槍聲不斷。在9日周符麟到達石家莊之後,石家莊的“混亂局面”才初步穩定。可見雙方不存在合謀。
綜合以上資訊,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吳祿貞開會宣佈將北上革命,引發了被良弼派來監視吳祿貞、平素就與之不和的第一鎮旗兵的不滿,7日凌晨一點多,第一鎮管帶張光武等數十人到吳祿貞營房找其交涉,阻其北上,雙方未談攏,張光武等人將其殺害。
為什麼說是張光武呢?
吳祿貞遇害時,張光武是第一鎮管帶,其後來回到山東老家後,常拿殺吳之事在人前顯擺,1929年被人告發,經查證後,1930年3月,張光武被以反革命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中央日報》還對此進行了報道:“行刺吳祿貞烈士兇犯張光武……判處徒刑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法院仍認為是張光武和馬蕙田合謀殺害的吳祿貞,幕後主使為袁世凱。這應該與革命黨對袁世凱的成見有關,恨不能把所有黑鍋都加諸袁世凱頭上,很不靠譜。
如果真有幕後主使的話,也是良弼、載濤、蔭昌等人。理由如下:
一、第一鎮屬禁衛軍,根本不歸袁世凱管轄,袁世凱找馬蕙田邏輯上還說得過去,找張光武幹啥?是為了給朝廷顯擺還是為了給革命黨顯擺?
二、雖然良弼與吳祿貞交好,但其讓吳祿貞當六鎮統領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袁世凱對北洋軍的控制,是給北洋軍“摻沙子”,可一旦吳祿貞要革命,作為皇族的良弼肯定要加以阻止。綜合一鎮士兵的言詞,張光武的幕後主使極有可能是良弼、載濤等皇族,因為吳祿貞直接威脅的是朝廷!
三、吳祿貞任六鎮統制後,想換成清一色的自己人,與陸軍大臣蔭昌鬧得很僵。武昌起義發生、蔭昌揮師南下時,吳祿貞曾自薦隨軍到鄂規勸革命軍,蔭昌婉拒,“令其回保部署,再行趕來”,並對隨行的惲寶惠說:“吳祿貞若到前方,必靠不住,當遇機除之”。其後,吳祿貞又多次彈劾蔭昌在前線“督師無狀”,要求對蔭昌“嚴行治罪”。蔭昌在前線打仗,吳祿貞在後方又是截留軍火又是彈劾的,與公與私,蔭昌授意張光武殺害吳祿貞都極有可能。
總而言之一句話,俺河南帥哥袁世凱表示,暗殺吳祿貞?這鍋俺不背!簡直了,背鍋大俠哪家強,中國河南找項城!
回覆列表
是的,不過親,是吳祿貞,不是吳祿禎。。。
順便說說袁世凱為何要殺他。
吳祿貞,字綬卿,漢族,他是中國最早留日的軍官,與張紹曾、藍天蔚並稱“士官三傑”,留日期間,吳祿貞除組織了留日學生“勵志會”此後便逐漸受孫中山排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於橫濱拜訪了孫中山,被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所吸引,加入興中會,以革命排滿為己任,走上革命道路。
義和團運動期間,吳祿貞與唐才常一起搞了自立軍起義事件,被張之洞鎮壓,此後吳祿貞返回日本,1903年,吳祿貞回到中國,一面在張之洞手下任職,另一面悄悄和黃興等人散佈排滿革命思想,積極籌劃湖南獨立,此時清政府組織新軍,吳祿貞北上任軍官,暗中悄悄籌劃革命。
期間吳祿貞布兵防禦,宋教仁暗中籌集證據,一舉挫敗日本人的間島陰謀,從而名震一時,1910年載灃為了削弱袁世凱的新軍權力,暗中將吳祿貞調回北京,吳祿貞藉此機會在北京駐防軍隊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暗中準備革命。
武昌起義後,吳祿貞請求隨軍南下被拒絕,暗中鼓動張紹曾起義,張紹曾猶豫不決,吳祿貞接到孫中山的命令,孫中山準備以湖北軍、蘇皖軍、山西閻錫山的起義軍和關外的革命勢力一起進攻北京。
吳祿貞連夜趕赴山西與閻錫山面談,閻錫山予以保證後,吳祿貞與閻錫山會談,組建“燕晉聯軍”,商定於11月7日共討北京,發動北京兵變,一舉消滅清廷。11月2日,吳祿貞在石家莊扣留了北洋軍運往湖北的軍火。
為此清廷懷疑吳祿貞的心態,命令袁世凱殺他,袁世凱由於被吳祿貞奪取兵權,兩個人早已不和,袁世凱隨即指使其死黨周符麟用二萬元收買了吳部下馬步周,闖進吳的住所將其槍殺,然後又割下吳祿貞的首級,以便向主子請功。
吳祿貞死後,北京兵變也因此夭折,導致辛亥革命並不徹底,留下滿清皇族這個心腹大患。準確的說吳祿貞的起義未必會成功,但是如果在北京起義,並且直撲皇宮,清廷即便不滅亡也要損耗慘重,吳祿貞一死,卻把滿清皇室算是救了。
此後袁世凱與南北議和時期,段祺瑞曾勸袁世凱逼宮,斬草除根,除掉溥儀等人,可是袁世凱卻也未聽從。
吳祿貞死後,閻錫山的起義軍事敗,退往內蒙,新疆方面的同盟會起義也被楊增新粉碎,蘇皖軍和湖北軍也先後被北洋軍團擊垮,藉此袁世凱有了充足的籌碼和清廷、革命黨談判,此時的革命局勢從一片大好變得非常差勁。
無論袁世凱對於推翻滿清是否有功,他殺吳祿貞有私仇也有心計,他希望藉此加大自己和雙方和談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