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蒂芬157028686
-
2 # 東方霧曉
中醫上說的溼熱,應是指人體含有溼氣而引發的熱病症。溼氣重是指人體有較多的溼氣,但還未引發其它病症,因為溼氣是百病欲起,但還未起的先前預兆,溼熱和溼氣重大體就是如此關係。
-
3 # 使用者55127447378
這是一個難題,不信你去看醫生,大多會說你溼氣重,或者溼熱重,可吃藥效果不好。所為溼,溼者水也,水者氣也,二者一體,只是表現而異。它本屬機體代謝必需物質之一。代謝正常謂津.液,代謝失常謂溼,筒言之就是體液代謝失常。中醫講,溼性重濁粘膩,最傷陽氣,滯阻氣機。溼著於體遇寒則寒,熱則生熱。熱可生溼,溼可助熱。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勢無出期,故臨床三難,辨症,用藥,見效都難呀。醫有云,治溼不理氣,非其冶也,
-
4 # 心晴169660817
溼氣為“六淫邪氣”之一,中醫最怕溼邪。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在部位上,體現在肌表稱溼疹,聚集在肌肉筋骨間稱溼氣,停留在臟腑內稱痰溼,統稱為“溼氣”,溼氣對人體臟腑、氣血、筋骨、肌肉及經絡等器官功能影響極大,有礙身體健康。
溼氣產生的原因很大部分歸於脾虛。脾五行屬土,土克水,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液,造成溼氣過重,而脾性喜燥惡溼,體內溼重從而又會讓脾臟更加虛弱,最後導致惡性迴圈。
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溼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溼熱流注關節則謂溼熱痺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溼熱(溼熱蘊脾)、肝膽溼熱、膀胱溼熱、腸道溼熱等證。
引起溼熱的因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外因就是氣候影響。長期居住潮溼的地方,或者溫度高溼度又高的氣候裡,都容易變成溼熱體質。內因,則是人的體內一些因素容易生溼和熱。
1.先天性
有些人先天就是溼熱型體質,這可能與其父母的體質有關。
2.嗜菸酒,經常熬夜
熬夜傷肝膽,會非常影響肝膽之氣的升發,容易生溼熱。
3.滋補不當
吃很多的燕窩、冬蟲夏草類的補品,這類物品會加重溼熱體質。同時你的飲食還應避開辛辣刺激食物。
4.長期情緒壓抑,借酒消愁
長期的情緒壓抑也會形成溼熱體質,尤其是情緒壓抑之後又借酒消愁,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
5.肝膽疏洩功能欠佳
肝膽是薄弱環節,肝膽疏洩不好,很多發現肝經膽府的症狀。
溼熱體質的調理
因熱往往依附溼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如避免居住在低窪,潮溼的地方,居住環境宜乾燥、通風,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幹厚膩食品、甜品,以及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溼內停或溼從外入,這是預防溼熱的關鍵。此外,還應加強鍛鍊,多排汗,在盛夏暑溼較重的季節,可以適當多喝些薏米紅豆粥。
食療調理: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是這些菜也偏溼,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溼氣。還有苦瓜、冬瓜、木瓜、山藥、豆芽,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溼效果。
粥——溼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薏米、赤小豆、芡實、茯苓、白朮、小米,每天煮粥喝,健脾、清熱、祛溼、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溼。
茶——偏於涼性的淡竹葉、荷葉、梔子、枳椇子,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溼熱。
回覆列表
溼熱、溼氣重是什麼關係?一張圖就能看清:
怎麼樣?現在不止是知道直接是否溼氣重,還知道自己是哪種溼了。那麼溼熱、溼寒又該怎麼辦呢?
推薦兩個改善溼熱體質的小食療偏方:
①馬齒莧薏仁茶
去薏米仁、芡實、赤小豆、淡竹葉、馬齒莧、槐米、綠茶各5g
加水煎服用,芡實可以健脾,薏米仁、赤小豆可祛溼,其他成分利於清熱解毒。更合適用去改善溼熱體質。芡實、薏米都是相對比較難煮爛的食物,可能達不到祛溼效果,可以選擇袋泡茶成品,直接開水沖泡,更利於吸收些。看個人選擇。
想重點說下馬齒莧,兩廣的人應該聽熟悉的,也有人用來炒菜的,改善溼熱是非常管用的,所以馬齒莧是這個配方的點睛之筆。
②砂仁粥
材料:粳米100克,砂仁3克。砂仁研末備用。粳米淘淨,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至粥爛粥稠,放入砂仁末,再煮1-2沸即成。
具有暖脾胃,化溼行氣消脹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或伴有大便溏稀,或者腹脹、噁心欲嘔、口中粘膩或者妊娠嘔吐的人群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