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大觀園
-
2 # 老頑童374236889
主要矛盾應該是趙光義(原名趙匡義,避太祖名諱而改之)得國不正。即所謂的“燭影斧聲,千古之謎”,而丞相趙普是太祖趙匡胤的過命之交,肱股之臣。昔年,太祖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普是參與策劃者之一,太祖登基之後,趙普又策劃了杯酒釋兵權歷史事件,解除了太祖的後顧之憂。趙普讀書不多,但為人足智多謀,“半部論語治天下”即出其口。趙普死後,太宗說出這話亦不為怪。
-
3 # 建造師老魚
趙光義是趙匡胤的三弟,趙普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擴充套件資料:
總評
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
4 # 國史記聞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趙普死後,宋太宗趙光義說:“普事先帝與朕,最為故舊,能斷大事。向與朕嘗有不足,眾人所知”,也就是說太宗認為,他與太祖、趙普三人曾經是最親密的戰友,但是呢,眾所周知,趙普曾經與他很不和睦。
趙普一介人臣,咋還能和皇帝處得不好,並且鬧得所有人都知道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趙普曾經擋道了,擋了趙光義稱帝的道了。
一、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十六年的時間內都沒有冊立太子,甚至都沒有給兩個皇子封王,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二、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八月,已經失寵的趙普被罷相,一個月之後,皇弟趙光義被封為晉王,太祖明示晉王的權利在宰相之上。
三、趙普後來因為獻上了《金匱之盟》,並且把趙廷美處理得乾乾淨淨而再次被趙光義啟用。當趙光義問自己將來應該傳位給誰的時候,趙普回答:“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
以上三點說明了什麼?宋太祖趙匡胤本來就是想傳位給趙光義,但是趙普從中作梗,認為傳位皇弟乃是大錯特錯!這就耽誤了趙光義的好事,直到趙普被罷相之後,太祖才正式讓趙光義親王尹京,確定了他繼承人的地位,並且規定晉王的地位在宰相之上。
所以,趙光義即位之後對趙普繼續一再打壓,如果不是因為趙普的個人威望足以處理趙廷美,那趙光義恨不得殺了趙普呢。
-
5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趙普何許人也?公元960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他的兒子年少即位。主少國疑,此時的國家面臨著重大考驗。這時候,手握重兵的趙匡胤假意北抗契丹,出兵北上,在陳橋,趙匡胤的部下發動政變,委趙匡胤黃袍於身,也就是黃袍加身的又一次上演。最終趙匡胤從後周的手裡奪得政權,建立北宋王朝。而這一政變的主要幕後策劃者正是趙普。
此時的趙普已經跟隨趙匡胤有近五年之久,說他是趙匡胤的幕僚也好,說他是趙匡胤的智囊團也罷。總之,隨著北宋的建立,他也步入到了他仕途的巔峰。之後更是參與了杯酒釋兵權的策劃,更是為太祖一統天下制定下基本策略。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普就開始和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就開始有了矛盾。矛盾因何而起呢?
趙匡胤在立國之後,各項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也都按部就班地制定開展,然而有一個事情趙匡胤自始至終都沒有做?那就是立儲。當時他僅剩下的兩個兒子非但沒有被立為儲君,甚至連封王進爵的機會都沒有給,雖然當時他年長的兒子也才十歲左右,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禮教,這種做法顯得太不合常理。
究其原因,就要說到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生母,杜太后。在趙匡胤即位之初,杜太后時常有感於前朝後周柴榮死後國主年幼,才使得大宋王朝趁勢楊帆,奠定基業。所以她建議趙匡胤在百年之後可以立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帝,以免到時候國家因幼主不能立威而使國家陷入混亂。而此時的趙匡胤對於這一建議竟然也表示贊同。此時,以趙普為代表的朝臣對此表示反對,這也令趙光義對趙普有了成見。然而酌趙普其中之意,我覺得他之所以反對這種傳弟不傳子的做法僅僅是基於儒家傳統思想和封建禮教方面的約束,並不是牴觸或者反對趙光義本人,這在後來趙光義即位之後兩人冰釋前嫌,趙普重新拜相也得到了印證。
公元974年,因覺察趙普為官之風不正,趙普被趙匡胤調離京師,離開國家權利中心的舞臺。兩年後,趙匡胤去世,燭影斧聲的故事上演,隨即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題目所指矛盾之說也是由這時候而來,但是趙光義矛盾之說也僅僅是表面的說辭,他內心的其實並不排斥趙普,甚至多次暗暗提攜趙普。而此時趙普被調離京師的這幾年也受到一些人的排擠,在官場甚是不如意。
就是這樣兩人暗自投合,再加上形勢的明朗,趙普重新回到京師開始輔佐趙光義。
公元981年,宋太宗公佈了金匱之盟,即公元961年,杜太后在死前留下遺言,要求趙匡胤百年之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這樣一封絕密猶如聖旨一般的遺書公之於眾,極大地穩定了趙光義的皇位。
而在太祖時候明確反對此事的趙普此刻成為了趙光義的擁護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存在也是用來佐證趙光義的人心所向。
宋太宗趙光義和趙普的關係由最初矛盾走向和解,再走到君臣同心,既有趙光義的知人善任,又有趙普的審時度勢,兩個人在都是時代的贏家!
-
6 # 戴老師講歷史
而且宋太宗的繼位本來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他大哥又不是沒兒子,憑什麼就兄終弟及了?斧聲燭影的故事一直被人詬病,作為宋太宗,說自己心理素質極佳,完全不在乎那肯定是胡說八道的。再而且宋太宗這個人小肚雞腸是出了名的, 後來可不就把先帝的幾個兒子給弄死了嘛,至於公開表示要diss死後的趙普,那更是有理有據——
宋太祖兩次罷相。到了宋太宗時,趙普第三次拜相,性格剛強的趙普一上位,就把宋太宗十分喜愛的寵臣侯莫陳利用給殺了,之後老臣趙普又和二皇子趙元僖走得很近:
開封尹趙元僖拼命地誇趙普,把他比喻成房玄齡、杜如晦、姚崇等名相,還提及趙普開國元老,卻不圖皇恩等等,宋太宗明顯是對這個趙普有了積怨
再往後新科進士趙昌言得罪了趙普,趙普居然打算把人家往死裡整,事實上這件事情宋太宗已經有了處罰措施了:把趙昌言貶為從九品的崇信節度使行軍司馬。
但是趙普卻一直堅持想要把趙昌言弄死,多次上書皇帝,而宋太宗卻是死不鬆口……正是趙普很多時候的這種咄咄逼人和倚老賣老,讓趙光義對趙普的怒火與怨恨愈發嚴重,最終終於出現了題目當中出現的diss死後的趙普。要是趙普及時收斂自己,一副君臣相得的把戲還是可以繼續演下去的。
-
7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三弟,趙普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關心宋朝的看客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在死後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在趙匡胤還活著的時候,據說就與母親杜太后約定了金匱之盟,要讓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
但是,輔佐宋太祖的重陳趙普卻始終不同意讓宋太祖將皇位傳位給弟弟,而且他跟趙光義從早年一起輔佐宋太祖打江山的好友,慢慢變成敵人。為了不讓趙光義做繼承人,趙普可是沒少打擊趙光義的勢力。
話從趙普做了大宋的宰相之後,邊和趙光義不和。趙普在審理一起官員貪汙案的時候,知道案子牽進的人物都是趙光義的黨羽,他沒有給趙光義一點面子,罷官的罷官,該流放的流放,趙光義的黨羽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府尹之時,他的手下有一個叫做姚恕的人仗著是趙光義的下屬,很是瞧不起人,他連趙普也敢得罪了。趙普為了教訓姚恕,跟宋太祖建議讓姚恕去澶州輔助澶州知府工作,趙匡胤答應了。但是沒想到在姚恕在澶州做官的時候,黃河決堤澶州遭遇了大洪水。朝廷自然是要找一個做替罪羊的,澶州知府是宋太祖的親舅舅,沒人敢動他。所以只好拿地地位低的姚恕來開刀了。
就這樣趙普算是獎趙光義得罪透了。趙光義做了大宋的皇帝以後趙普還是心有不忿,當趙光義詢問趙普有關自己接班人的問題是時 趙普直接了黨的說出當年太祖已經錯了一次,這一次可不能再錯誤犯。當著趙光義的面說這話,趙普膽子也夠大的。雖然不原意讓趙光義繼位,但是趙普還是幫助趙光義剷除了皇位繼承人趙廷美。因為按《金匱這之盟》趙匡胤傳位於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於弟弟趙廷美 ,而趙廷美再傳位於趙匡胤的二兒子。趙普在趙光義當政時有驚無險,並再次拜相。
根據以上趙普死和趙光義有理由說他們之間有很深的矛盾。這些矛盾不是治國理念上問題,主要是圍繞《金匱之盟》皇位繼承的問題,從趙普阻擾打擊趙光義來看,趙光義並沒有對趙普進行殘酷的打擊報復,而且還再次封他為相。這其中除了趙普為人強勢,有心機,甘為趙光義效力外,趙光義對趙普也夠能容忍大度有關。
-
8 # 一本夏
有人說趙普沒有什麼文化,書讀得很少。是的,趙普只讀《論語》,而且還是讀了半部《論語》,可他卻可以用半部《論語》,輔佐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可見趙普的運用能力之強。他深得宋太祖趙匡胤的信任,也得到宋太宗趙光義的厚待。那為什麼宋太宗在趙普去世後,公開說他們之間有矛盾,究竟是什麼矛盾呢?
公開有時就是不公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既然趙普去世啦,宋太宗趙光義想說趙普什麼就是什麼,別人又不可能找死人對證去。何況趙光義是皇帝,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歷史上真實的宋太宗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大宋的開國之功也有他一份。他繼承皇位,也引來不少議論,還有‘’斧聲燭影‘’之說。
如果‘’金匱之盟‘’卻有其事,我想趙光義沒有必要製造‘’斧聲燭影‘’的傳說,他就是合法的繼承人。有不少人說,史料上沒有記載趙匡胤身體異樣,當晚跟弟弟喝酒突然離世。趙光義因此有了嫌疑。不過我總覺得趙光義獨自一人,去皇宮跟皇上哥哥喝酒,用斧子把哥哥砍死了,這不是三歲小孩的智商嘛。這種可能性太小了。趙匡胤也是一個武功了得的人,趙光義能輕易得手嗎?絕對不可能。
趙普剛開始是趙匡胤的掌書記,這個職位相當於秘書或助理,總之是跟領導朝夕相處的人,因此也是領導最信任的人,也是知道領導所有秘密的人。趙普自然懂得趙匡胤的心思,他為趙匡胤設計了許多經典之作,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
趙普把趙匡胤推上皇位,自己也得到了實惠,被趙匡胤拜為宰相。趙普吸取了《論語》的精髓。所以他很低調,處事謹慎,為人忠厚。趙匡胤也沒有把他當外人,就是同宗兄弟。連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都很信任趙普,作為小弟弟的趙光義自然也會對趙普敬畏三分。
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繼位,趙普繼續得到重用。按照金匱之盟的說法,趙光義去世後,皇位應該傳給弟弟趙廷美,可趙廷美一直受到宋太宗的打壓,最後憂鬱而死。後來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相繼去世。對於他們的死,後人都有疑問,說是宋太宗趙光義的斬草行動。
問題終於出來啦!我們可以肯定,趙普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如果趙光義皇位來路不正,趙普沒有表示和反應,那也說不過去。在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後,趙普繼續被宋太宗重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說明皇權交接是正常的。如果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的話,他肯定會讓知道秘密最多的趙普一起消失。
因此我覺得,宋太宗在趙普去世後,公開稱他們之間有矛盾,這只是宋太宗在當時環境下的一次表演而已。他只是提醒大家,趙普什麼都知道,他都可以被我重用,說明我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大家不信可以問趙普去。這種表態無非就是聲東擊西,轉移視覺的把戲,大家千萬不要被宋太宗迷惑啦。
-
9 # 大黃扯點歷史
宋太宗趙光義在趙普死後曾經對身邊的近臣評價過趙普:
普事先帝,與朕故舊,能斷大事,響與朕嘗有不足,眾所知也。朕君臨以來,每優禮之,普亦傾竭自效,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宋史·列傳第十五》十分奇怪,明明是在稱讚趙普“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表示了自己對趙普去世的惋惜,但這番稱讚的話中卻夾雜了一句“響與朕嘗有不足,眾所知也”,意思就是趙普曾經和他有過一些不愉快,而且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放在一堆稱讚的話中,顯得很突兀,那麼二人之間究竟有過什麼矛盾,使得宋太宗對一個已死的開國功臣,竟如此耿耿於懷呢?以下我來具體分析。
戰端初起趙普當宰相後(乾德二年,範質等三相同日罷,以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趙匡胤反映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關於宋代的官制,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宋太祖對趙普十分信任,兩個人的私人關係也很融洽,直接回答趙普說:“卿但進敕,朕為卿署之可乎?”意思就是不需要中書省簽署了,我這個皇帝直接給你籤。但趙普並沒有答應趙匡胤的這一番好意,而是說這種事是官員們做的,不應該由皇帝本人來做。
(宋太祖)令翰林學士講求故實,竇儀曰:“今皇弟尹開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令署以賜普。——《宋史·列傳第十五》原來這才是趙普的目的所在,當時的趙光義身上有“同平章事”這個稱謂,也就是可以參與國政的宰相之一,趙普主動跟宋太祖反映中書省沒有宰相這件事,無非是怕趙光義去中書省任職得到簽署權(果然有人提出讓趙光義掌握簽署權),這時宋太祖才明白趙普提出這件事的目的肯定不是要推薦趙光義,而是想自己拿到簽署權,於是就滿足了他。這件事也可以看做是趙普和趙光義之間的矛盾公開化的標誌。
你來我往此後的歲月裡,兩個曾經親密無比的戰友,為了權利,展開了一系列的交鋒:
馮瓚給趙光義的幕僚送了點禮物,趙普就想盡辦法把他流放沙門島;
宋琪跟趙普走得稍微近了點,趙光義馬上就不想看見他,後來繼位都不忘為此痛罵宋琪一頓;
趙光義的前幕僚姚恕因為沒攔住決堤被填了黃河,明明是給趙家哥倆的親舅舅杜審肇背鍋,但滿朝風傳因為他得罪過趙普,所以趙普公報私仇;
曾經闖殿罵趙普被趙匡胤敲掉兩顆大牙的雷德驤先生,趙光義繼位不久就派他去幹掉趙匡胤的小舅子吃人狂魔(字面意思)王繼勳,可見親信度了。而當年老雷“罵奸”的行為後面估計就有趙光義的影子。
總之兩個人之間用齟齬不斷來形容,十分恰切。最終,趙光義聯合了被趙普打壓的翰林學士盧多遜,利用盧多遜接近皇帝且受趙匡胤欣賞的機會,時常吹耳邊風,向趙匡胤灌輸趙普的種種惡行。與此同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雷有鄰,由於父親雷德驤曾遭趙普打擊迫害導致流放而對其懷恨於心,估計也是在趙光義的授意和幫助下,他精心收集證據,對趙普進行了一次致命彈劾,終於導致趙普被罷相了。
最關鍵的矛盾曾經的趙光義與趙普在陳橋兵變以前,關係還算比較密切,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每次都囑咐趙光義出去時要和趙書記(趙普)一起,她自己才放心。但自從趙宋建國,特別是趙普擔任宰相,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後,兩人都是位高權重,性格強硬,又各自培養籠絡了一大批心腹,難免發生利益衝突甚至爭權奪利之事。在權利面前,兩個人還是漸行漸遠,終成敵人。最開始兩個人爭的不過是趙匡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臣權,但後來,已經演變為爭奪最關鍵的君權——在儲位問題上,才是二人最根本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所在。
實際上,這件事趙普後面自己當著趙光義的面都曾經大方的承認了:
他日,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宋史·列傳第三·宗室一》韓王(趙普)曰:“先帝若聽臣言,則今日不睹聖明。然先帝已錯,陛下不得再錯。”——《曲洧舊聞》“太祖已誤”誤的是什麼,當然是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了,先帝聽什麼話,才能“不睹聖明”,當然是不要立弟弟,而是立兒子的話。要說趙普這個人也真是膽子大,這種事情都敢當著皇帝的面說出來,估計他以為有了“金匱之盟”這件事,和趙光義徹底和解了,但他低估了趙光義對他的恨意。於是,在太宗朝趙普又經歷了兩次罷相,好在最後善終病逝在家,也算是大幸了。因為在一些野史記載中,趙光義甚至明確表示過想要殺了趙普:
疑既釋,竄多遜於朱崖。上謂普曰:“朕幾欲誅卿。”——《玉壺野史》因此在趙普死後,趙光義還對舊怨耿耿於懷,公開承認兩個人“嘗有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趙普是他曾經最大的政敵,差點讓他當不上皇帝,這種仇恨放在其他朝代,趙普抄家滅族都很平常了。
回覆列表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趙普死後,太宗對眾大臣說:普事先帝與朕,最為故舊,能斷大事。向與朕嘗有不足,眾人所知”宋太宗在文武大臣前面公開說他們兩人之間有矛盾,但是宋太宗還是兩度用趙普為宰相,趙普也安心為宋太宗服務。曾經有矛盾,還能這麼相處,也就是說趙普向宋太宗妥協了,趙光義也諒解了趙普。那麼他們之間的矛盾到底是什麼?
趙匡胤、趙光義和趙普三人,曾經是戰友,一起創立了大宋朝。趙普為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趙匡胤的肱股之臣。趙普在解除節度使兵權,制定統一中國的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很重要的建議。趙匡胤非常的器重趙普,讓他獨相十年。但是趙匡胤和趙普之間也是有矛盾的,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並沒有立太子,當時的長子趙德昭已經26歲了,次子趙德芳也17歲了。
按照歷史事件來看趙匡胤應該早有打算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但是趙普反對。中華歷來傳統都是傳自己的兒子,沒有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所以在開寶六年趙普被罷相後,趙光義就被封為晉王,還是開封府府尹,親王尹京,這是繼承皇位的配置。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趙普反對趙匡胤吧皇位傳給趙光義,這不是耽誤趙光義的好事嗎?兩人之間的矛盾由此形成。所以趙光義即位以後,對趙普多次打壓羞辱,以報當年之仇。但趙廣義要解決自己是正常傳位的問題又不得不依賴趙普,只能提拔趙普,幫助自己。所以他們達成了某種和解,趙普拿出了趙匡胤生前的金匱之盟,解決了世間對趙光義得位不正的流言蜚語,還幫助解決了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趙光義幫助趙普解決了政敵盧多遜。
所以趙光義和趙普是互有需求,在政治上需要相互依存,實際上趙光義是不信任趙普的,在解決了盧多遜之後,趙光義舊恨重提:朕幾欲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