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老師總是反映孩子聽課不認真
4
回覆列表
  • 1 # babyvcve

    1每個人的勞動都是需要尊重的,讓孩子從小學會去尊重她人的勞動。蓮子上學的第一天,我就對她說,老師講課很辛苦,小朋友們都在下面坐著聽講,而只有老師要站在講臺上,請你上課不要說話,這是對老師最基本的尊重。她很明白。

    同樣的,我們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孩子雖小,但也應具有和父母平等的人格。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無論是誰,都沒有權利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更不能替他做選擇。甚至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要考慮是否尊重和理解了孩子的心理。

    拿挑食來說,中國父母大多會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多吃點蔬菜。”而美國父母大多會說:“親愛的,你知道為什麼你的面板會這麼差嗎?這都是因為蔬菜吃少了。”哪種方式更能讓人接受呢,相信你心中應已有了分曉。

    2、給孩子不要給予太多,稀缺比有時候給予更重要。給予多了,孩子不會珍惜,這個東西沒了,可以再買一個來代替,孩子會認為,反正媽媽有的是辦法幫我解決。上課也一樣,學習不認真聽講,還有課外輔導班。

    舉個例子,我的小孩上學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和她溝通學習。我問她,相比較,幼兒園是不是更舒服呢?她說,是啊,沒有作業,天天玩。我說,可是幼兒園已經沒辦法再去了。

    我又問,同樣,如果你的課文,第一課沒有學紮實,現在讓老師在課堂上重新給你上第一課,老師會上嗎?她搖搖頭,說不會。我說,所以,老師上的每節課你都要認真去聽,講過了,老師就不再重複了,作為學生,再也沒有機會聽第二遍了。

    人生就像一列往前行駛的火車,一直往前開,沒有回頭路可以走。對時間的稀缺,讓孩子們要學會享受自己現在的生活,要真真正正在經歷人生的每一步,這樣才不會在說話間、一味的玩樂、物質追求中讓時間流走。

    3、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持續不斷地親子閱讀,你持續不斷地閱讀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理解力,溝通的成本達到最低。

    如果我們身邊有兩種型別的孩子,一種是在上學之前已經聽了幾十本小說,上千本繪本,從這些讀物中獲取了上萬個詞彙。而另外一種,他們沒聽過父母讀小說,上學前最多隻聽過幾本或者為數不多的繪本。

    當這兩種孩子,同時坐到小學課堂上,開啟學生生涯的時候,誰能較好地理解老師的話呢?誰有能在課堂上叫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呢?誰又擁有豐富的語言溝通能力呢?靈活的理解能力,能讓孩子更加跟上老師上課的步伐。

  • 2 # rainbowzhong75

    不知道老師具體描述孩子的表現沒有。

    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本身非常聰明,一聽就會,所以當老師重複講一個話題或者近似話題時,孩子已經懂了,老師說的再多,ta就聽不進去了。試想成年人如果你已經明白了對方要說的話,對方還在反覆重複,你又會是什麼感受和表現?!

    第二,與第一種情況完全相反,孩子聽不明白。所以聽著聽著就走神了。就如同你去聽一場晦澀的講座一樣,聽不懂幾個詞兒,怕是聽著聽著你都要睡著了……

    第三,注意力時間有限。這個一方面和孩子的興趣有關,一方面和我們的家長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是否得當有關。中班的孩子在4-5歲左右,注意力一般在10-15分鐘就已經很好了,除非是ta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否則10分鐘左右開始走神兒是很正常的表現。家長要自己觀察一下孩子,在其他事情上的專注力如何。如果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孩子可以不被幹擾的幹上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就說明孩子的注意力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即使是ta非常喜歡的事,做起來也是三五分鐘的熱度,那麼就需要家長多多加強孩子專注力的培養了?

    另外,家長不要對幼兒園老師的“批評”過於焦慮。儘管我們充分相信老師對孩子的愛和她們的教學水平,但是沒有誰能夠比我們更瞭解孩子。所以收到老師的反饋時,我們自己也要在家裡觀察孩子的表現是否如老師描述的那樣!如果是,我們配合老師一起糾正孩子的行為,如果不是,那就當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善意的提醒,我們也提醒孩子就好了。

  • 3 # 職場雙寶媽媽

    我家男寶也是這樣,我釆取的對策是以下三點。

    一、聽之隨之。這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這樣,如果我們加以限制孩子,那麼孩子會束縛,往後做事情要麼畏首畏尾,要麼適得其反,越來越變本加厲。

    二、對老師表達你的歉意,請求老師的諒解。說真的,如果我們是老師,我們也想一整個班的孩子都聽話順從,這樣就不會費心費力了。的確,孩子在班裡是一個集體,如果一個人搗亂就會影響一個整體。我們父母要做也必須要做的是對老師表達歉意。

    三、老師得到家長的認可也會對我們的調皮的孩子釋懷了,也不再糾結了。如果老師往後能多誇誇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癌症會遺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