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度何老師
-
2 # 一葉楓流
導彈是在空中飛的。螺旋槳在水下,要導彈變魚雷嗎?
也沒有雷達塔這個叫法。
攻擊要對準重要部位。軍艦船身基本上都是重要部位。最重要的是作戰指揮中心。
幾十上百公里的距離,能打中就很不錯了,還要挑挑撿撿的,一槍爆頭?
-
3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現代艦船的主要攻擊武器是反艦導彈,而反艦導彈屬於對水面目標進行打擊的武器系統,能夠對艦船的水線以上的艦體部位進行打擊,並不能做到對水線下面的艦體進行打擊的能力。所以,現代艦船所發射的反艦導彈並不能對付艦船水下的螺旋槳。但可以對艦船的雷達進行打擊,但這種打擊目前來說也只能屬於瞎貓碰上死耗子,碰巧了。艦船的螺旋槳和雷達塔樓是軍艦必不可少的重要設施,一個是艦船的腿,一個是艦船的眼睛,的確重要,然而,刻意攻擊這兩個部位有多大意義呢?
任何的船舶都靠螺旋槳的旋轉划水來產生推進動力,可以說是軍艦的腿,沒有了螺旋槳艦船就無法機動,就是一艘停在海面上的死船。而雷達則是艦船的眼睛,艦船上的雷達很多,並不單單有用於跑路的導航雷達,也有用於搜尋海空敵情的搜尋警戒雷達,還有用於控制艦炮、防空導彈、反艦導彈進行射擊的火控雷達。而這些雷達並不是只部置在雷達塔樓,而是遍佈艦船的很多部位,如機庫頂部,駕駛塔樓,雷達塔樓等等。並且相控陣雷達更是把大型的陣面佈置在了艦橋的部位,使整個艦船的前塔樓四面都是大的相控陣雷達陣面,這是軍艦雷達的佈置情況。
軍艦上的雷達的確都非常重要,如果打擊這些部位軍艦就會因為沒有了雷達而變成瞎子,也就沒有任何作戰能力了。對於一艘沒有了螺旋槳和雷達的軍艦還能幹什麼,因此對這兩個部位打擊彷彿是最好的選擇,而且也是一艘艦船的薄弱部位。但現實中並不是這樣。要說艦船的最脆弱的最重要的部位應該是它的整個動力部位,軍艦上的雷達,電子,武器的使用都離不開由動力而來的電能,沒電了也就掛了。艦炮不會動了,導彈點不了火了,雷達也不轉了……。另外,如果是直接打軍艦上的武器彈藥不是更好嗎?讓它們產生殉爆現象。這樣看來軍艦上的每一個部位都是其弱點,因此,沒必要刻意選擇攻擊哪個部位。
軍艦雖然看似強大,而這種強大是建立在防護的基礎上的,能夠防禦被打擊是軍艦的功能之一,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有效的打擊敵人。但不論是攻是防軍艦的體積就這麼大,而且是鋼鐵結構,整個艦體結構由鋼鐵構成。而現代的反艦導彈則是專門針對艦船的結構而設計的,一但擊中,即便不被炸沉,一艘軍艦也就失去戰鬥力了。這是因為,鋼鐵結構的艦體焊接在一起,被導彈的爆炸波衝擊時會產生連帶的結構變形。這也是一枚彈頭裝藥只有一兩百公里的反艦導彈擊中一艘排水量幾千噸的艦船時,就能擊沉或重傷的原因。而艦船上的所有的武器,雷達等裝置都需要有管線相連,爆炸波自然也會使這些裝置失去作用。由此來看,只要命中就能重傷,沒必要刻意去攻擊什麼雷達,螺旋槳。
從制導技術方面來說,目前反艦導彈還做不到想打哪就打哪裡的技術水平,艦船可是在海上下搖擺不定的。而導彈也不是魚雷,沒這個本事去炸螺旋轉,這一點就別指望了。總體來說,軍艦再大,也只是相對而言,必竟體積有限,而且是武器裝備高度密集的結構體,任何的部位都是薄弱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況在軍艦上表現的非常明顯。而軍艦的艦體面積是最大的,要遠比塔樓容易命中。而且軍艦真正的薄弱之處也恰恰是水線部位,導彈攻擊水線部位就可以使艦船大面積進水而沉沒,這也是反艦導彈普遍追求對軍艦水線位置進行打擊的原因所在。
總之,軍艦是浮在海面上的艦船,不是能沉入海里的潛艇,沉入水裡它也就掛了。而反艦導彈則是想法設法的不讓軍艦浮在海面,把它弄到水裡面去,讓軍艦徹底失去作用。海戰中擊傷一艘軍艦和擊沉一艘軍艦的意義差別很大,產生的震懾力也不一樣。而目前,反艦導彈能夠作到對軍艦水線部位進行打擊,並不能做到想打哪裡就打哪裡,沒到這種成度,也沒有必要追求這樣的精度,更沒必要去打軍艦的螺旋槳。軍艦是具備攻防兼備的武器體系,防禦措施也是非常了得,能夠對潛艇,飛機,反艦導彈,魚雷進行有效的防禦能力,實戰中能擊中就已經是OK了!
-
4 # 東龍45
反艦導彈無法精確到那個程度,。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導彈越來越準,誤差越來越小,但沒有那麼智慧,因為導彈的制導頭沒有那麼大,探測距離有限,現在導彈追求速度,發動機要強。追求射程,燃料要多。追求威力,戰鬥部要大。留給電子裝置的空間就大不了,只能是別的中繼制導到目標附近,然後自主導引到目標反射最強的地方,。一輛車一百邁進車庫,來不及幹別的。
回覆列表
任何武器都要考慮攻擊目標的薄弱部分,反艦導彈也不例外。但問題是戰艦的最薄弱部分是水下。只要是水下部分就行,不用再細分哪個位置,螺旋槳、彈藥艙的無所謂。
所以軍艦最怕的武器是魚雷。
因為魚雷正是在水下爆炸,打軍艦最薄弱的部分。水不可壓縮,魚雷在水下爆炸,威力衰減非常小。水會把能量持續的傳遞到艦船身上。這樣,魚雷就會在艦船底部撕開個巨大口子,然後海水迅速灌進去,裡面的人想救都沒法救。二戰時期的軍艦往往捱了幾百顆炸彈都能挺住,但捱了幾條魚雷就沉了。現在的魚雷打普通的驅逐艦,基本上一條直接炸成兩截,從中間當場炸斷。
魚雷、水雷這些水下爆炸的武器,對軍艦的威脅最為致命。
導彈想要這效果其實也可以:火箭助推魚雷。導彈的戰鬥部換成魚雷,飛到軍艦附近的時候,魚雷和火箭發動機分離,魚雷沉入水下,繼續前進,攻擊軍艦水下部分。但這樣的導彈射程往往很短,只有幾十公里。而且戰鬥部採用的也是輕型魚雷,威力小。飛行速度慢、空中機動能力差,很容易被攔截。實戰價值很低。
正常的反艦導彈還是戰鬥部和發動機一體,直接飛向軍艦。但這樣一來就不能打軍艦的最薄弱水下部分了。反艦導彈比較脆,速度又很快,如果衝擊水面硬往裡鑽,會直接撞碎。
反艦導彈只能退而求其次,不能打水下部分,打吃水線的位置。水上和水下交接的位置。
在吃水線的位置爆炸,會在艦體撕開一個大口子,而這個大口子的下半部,還是在水面以下位置。這樣一來,海水仍然能迅速湧入,對軍艦造成傷害。軍艦會傾斜甚至沉沒。有些導彈是在吃水線的一側鑽進去,然後爆炸的射流從另一側鑽出來,直接貫穿軍艦,海水兩側同時灌進來,也就沒救了。
現在的軍艦往往都是垂直髮射系統,載彈量非常大,動不動幾百枚大小導彈。還有炮彈、燃油。這些東西也都在水線附近。反艦導彈鑽進去,很容易擊中這些彈藥燃油,從而引發殉爆,場面會很喜慶,跟過年似的,放煙花。
反艦導彈雖然不能打水下部分,但它打吃水線,依舊很要命。
如果讓它打軍艦的上層建築,譬如雷達、艦橋,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就算是擊中它的雷達桅杆,雷達不能工作了,但離擊沉還有很大的距離。艦體、動力系統沒受損,最起碼,它可以高速撤離。而且現在通訊手段豐富,軍艦、潛艇、指揮部、預警機、戰鬥機之間往往都有資料鏈,即便是雷達不能用,它依然可以透過其他裝置,依靠與其他友軍戰艦的聯網,保持一定的能力,有能力跑,甚至還有能力繼續打。其他軍艦、戰機的雷達指示目標,他依舊可以發射導彈,繼續執行防空、反艦的任務。聲吶系統還在,也可以繼續打潛艇。實在不能打了,跑還是可以。
艦橋被擊中也是一個道理。
軍艦的垂直髮射系統,每個發射管都有厚厚的金屬蓋,非常結實。反艦導彈在上層爆炸,很難擊穿這個發射井蓋,很難引爆裡面的彈藥。擊中艦炮,充其量是把上面的炮塔掀掉,但炮彈大多是存在甲板下面,也很難引爆。
打上層建築的效果非常差。
更主要的是:打上層建築,導彈必然要暴露,很容易攔截,突防能力太差。
想打上層,導彈必須從高處飛過來,然後向下撲過去。這樣一來,反艦導彈正好是落入到軍艦最強的能力範圍。軍艦想攔截導彈,前提必須是能發現導彈來襲,並持續跟蹤,最後引導自己的防空導彈打過去,攔截掉來襲反艦導彈。軍艦想做到這一點,要靠雷達。雷達發射電磁波探測、跟蹤目標。
雷達安在軍艦的頂部,電磁波以一定角度向前發射,照射的範圍剛好是前方、中高空。這時候,反艦導彈從高空、中空過來,是一定會被雷達探測到的。以現在的防空導彈水平,只要能發現,基本上就能打下來。
但對於低空目標,艦載雷達的效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為地球是圓滴、電磁波是直滴。距離遠一些,向下探測的電磁波會被地球擋住,無法繼續向前。再遠一點距離的導彈、飛機如果飛的足夠低,利用地球曲率,可以躲避雷達的探測。雷達安裝在艦艇頂端,向下探測,距離太近,也會有無法探測的死角。
中高空的目標,雷達可以不分遠近,全程探測到。對於飛的太低的目標,距離遠了或者太近,都探測不到。只能探測到中間一段距離。能探測的範圍=能攔截的範圍。
所以現在的飛機、導彈都講究低空突防。成功的可能比中高空大的多。
這樣一來,反艦導彈的低空突防和打吃水線就順理成章的結合在一起。飛的非常低,接近水面,容易突防,直接飛過去打軍艦的吃水線,傷害還高。如果導彈在後期在躍起來,打雷達這些上層建築,是得不償失,造成的破壞小。而且躍起來,又進入了軍艦近程武器的攔截範圍。
如果導彈從中高空過來,直接打上層建築,成功的可能非常非常低,損害還小,不划算。
好的反艦導彈都是越飛越低,儘量貼著水面飛,飛的越低,水平越高。從高空來的,自上而下,看著很壯觀,其實是破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