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斷崖”或者叫“海水斷崖”,在本質上是由海水出現密度躍層導致的,當某個區域的海水出現密度躍層時,就會導致附近海域的浮力出現變化,比如浮力驟減,而這種浮力變化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一些人造的潛航器,比如像海軍的潛艇,就會由於受到的浮力減小而被海水拉到一個超出自身耐壓殼抗壓極限的深度,從而導致潛艇的艇身破裂,以致沉沒等事故。所以,想要知道什麼是海中斷崖,就要先知道海水的“密度躍層”是怎麼一回事?
▲密躍層
那麼,什麼是海水密度躍層呢?首先,大家都知道,決定海水浮力大小的,其實就是海水的密度,密度大的海水,浮力就大;反之,浮力就小。而海水的密度又和它的含鹽量(或者叫“鹽度”)與溫度有關,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海水的鹽度越高,其密度就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即:海水的浮力和它的鹽度成正相關的關係;而溫度則剛好相反,其他條件不變時,海水的溫度越高,其密度反而越小,浮力也就越小,即:海水的浮力和溫度之間成負相關關係。而在一般情況下,深層海水的鹽度密度變化雖然不大,但是隨著深度的加深,鹽度變化的總體趨勢也是增大的,同時,深度越大,海水的溫度也會越低。所以,簡單來說就是:海水的密度與深度成正相關,深度越大,密度就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如下圖所示,為海水的深度和密度變化對比圖:
▲海水深度和密度變化對比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下層海水(深度大)密度要大於上層海水(深度小)密度的,並且這種密度的變化相對連續。而當出現題目中提到的“海中斷崖”時,這個時候則是剛好反過來,變成了上層海水的密度要大於下層海水的密度,即海水的密度層出現了不連續且劇烈的躍變,也就是上面說到的“海水密度躍層”。而這種海水密度躍層的出現,對水中的各種人造潛航器來說是非常致命的,比如對於潛艇來說,在正常情況下,潛航狀態的潛艇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是等於它自身重力的,而一旦遇到了由密度躍層導致的“海中斷崖”,那麼此時海水對潛艇的浮力就會小於潛艇自身的重力,從而導致潛艇因為浮力不足而下沉,而一旦下沉的深度超過了潛艇耐壓殼的極限潛深,那麼潛艇就會因為殼體破損而沉沒。
▲“長尾鯊號”核潛艇事故搜救現場
因此,這種難以預測的“海中斷崖”,對包括潛艇在內的水下潛航器來說,一旦遇上可能就是“艇毀人亡”下場,而現實中,因為“海中斷崖”而導致的各種事故其實有不少,舉個例子,美國海軍的“長尾鯊號”核潛艇,於1963年在大西洋距波士頓港口350公里處海域,遇上了因為海底內波運動而導致的“海中斷崖”,最終的結果就是潛艇被海水帶到了深海沉沒,艇上總共129名艇員全部遇難。不過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在正常情況下,都是那些溫度高、密度小的海水浮在溫度低、密度大的海水上面的,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反過來,變成密度大的海水出現在密度小的海水的下面這種反常的“密度躍層”現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這幾種:
1、前面提到的海洋內波運動,當出現海底火深噴發、海底地震等劇烈自然災害時,這種明顯的外力干擾就會使密度分層的海水出現一種內波擾動,而在內波的波谷與波峰之間,就會出現密度躍層;
2、深海地貌出現了斷層,在這種情況下,冰冷的下層洋流就會沿著海底的斷層面爬升,從而導致溫度低、密度大的下層海水出現在密度相對較小的暖流上面;
3、海水溫度在短時間內出現劇變,比如地殼運動導致海底出現了熱異常,從而使下層海水由於溫度驟升而密度變小。
▲海水密度變化的溫度-鹽度圖
因此,有關“海中斷崖”的內容到這裡基本上就說完了,簡單概括一下“海中斷崖”就是指:下層海水的密度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得小於下層海水的密度,從而導致下層海水浮力變小。其實,所謂的“海水密度躍層”,除了會出現海底斷崖這種情況之外,還會出現一種叫做“液體海底”的密度躍層現象,這裡也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液體海底”,顧名思義,“液體海底”就是指下層海水的密度因為某些原因驟增,從而導致其浮力增大,使潛艇等潛航器出現“下潛困難”,就好像已經觸碰到了堅實的海底一樣,所以,這種密度和浮力驟增的特殊情況就被叫做“液體海底”。總之,不管是海中斷崖,還是液體海底,歸根結底都是和海水的密度躍層有關。
如果海水躍層是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的狀態,形成負密度梯度躍變層,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劇減小,被稱為“海中斷崖”。
“海中斷崖”或者叫“海水斷崖”,在本質上是由海水出現密度躍層導致的,當某個區域的海水出現密度躍層時,就會導致附近海域的浮力出現變化,比如浮力驟減,而這種浮力變化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一些人造的潛航器,比如像海軍的潛艇,就會由於受到的浮力減小而被海水拉到一個超出自身耐壓殼抗壓極限的深度,從而導致潛艇的艇身破裂,以致沉沒等事故。所以,想要知道什麼是海中斷崖,就要先知道海水的“密度躍層”是怎麼一回事?
▲密躍層
那麼,什麼是海水密度躍層呢?首先,大家都知道,決定海水浮力大小的,其實就是海水的密度,密度大的海水,浮力就大;反之,浮力就小。而海水的密度又和它的含鹽量(或者叫“鹽度”)與溫度有關,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海水的鹽度越高,其密度就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即:海水的浮力和它的鹽度成正相關的關係;而溫度則剛好相反,其他條件不變時,海水的溫度越高,其密度反而越小,浮力也就越小,即:海水的浮力和溫度之間成負相關關係。而在一般情況下,深層海水的鹽度密度變化雖然不大,但是隨著深度的加深,鹽度變化的總體趨勢也是增大的,同時,深度越大,海水的溫度也會越低。所以,簡單來說就是:海水的密度與深度成正相關,深度越大,密度就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如下圖所示,為海水的深度和密度變化對比圖:
▲海水深度和密度變化對比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下層海水(深度大)密度要大於上層海水(深度小)密度的,並且這種密度的變化相對連續。而當出現題目中提到的“海中斷崖”時,這個時候則是剛好反過來,變成了上層海水的密度要大於下層海水的密度,即海水的密度層出現了不連續且劇烈的躍變,也就是上面說到的“海水密度躍層”。而這種海水密度躍層的出現,對水中的各種人造潛航器來說是非常致命的,比如對於潛艇來說,在正常情況下,潛航狀態的潛艇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是等於它自身重力的,而一旦遇到了由密度躍層導致的“海中斷崖”,那麼此時海水對潛艇的浮力就會小於潛艇自身的重力,從而導致潛艇因為浮力不足而下沉,而一旦下沉的深度超過了潛艇耐壓殼的極限潛深,那麼潛艇就會因為殼體破損而沉沒。
▲“長尾鯊號”核潛艇事故搜救現場
因此,這種難以預測的“海中斷崖”,對包括潛艇在內的水下潛航器來說,一旦遇上可能就是“艇毀人亡”下場,而現實中,因為“海中斷崖”而導致的各種事故其實有不少,舉個例子,美國海軍的“長尾鯊號”核潛艇,於1963年在大西洋距波士頓港口350公里處海域,遇上了因為海底內波運動而導致的“海中斷崖”,最終的結果就是潛艇被海水帶到了深海沉沒,艇上總共129名艇員全部遇難。不過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在正常情況下,都是那些溫度高、密度小的海水浮在溫度低、密度大的海水上面的,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反過來,變成密度大的海水出現在密度小的海水的下面這種反常的“密度躍層”現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這幾種:
1、前面提到的海洋內波運動,當出現海底火深噴發、海底地震等劇烈自然災害時,這種明顯的外力干擾就會使密度分層的海水出現一種內波擾動,而在內波的波谷與波峰之間,就會出現密度躍層;
2、深海地貌出現了斷層,在這種情況下,冰冷的下層洋流就會沿著海底的斷層面爬升,從而導致溫度低、密度大的下層海水出現在密度相對較小的暖流上面;
3、海水溫度在短時間內出現劇變,比如地殼運動導致海底出現了熱異常,從而使下層海水由於溫度驟升而密度變小。
▲海水密度變化的溫度-鹽度圖
因此,有關“海中斷崖”的內容到這裡基本上就說完了,簡單概括一下“海中斷崖”就是指:下層海水的密度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得小於下層海水的密度,從而導致下層海水浮力變小。其實,所謂的“海水密度躍層”,除了會出現海底斷崖這種情況之外,還會出現一種叫做“液體海底”的密度躍層現象,這裡也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液體海底”,顧名思義,“液體海底”就是指下層海水的密度因為某些原因驟增,從而導致其浮力增大,使潛艇等潛航器出現“下潛困難”,就好像已經觸碰到了堅實的海底一樣,所以,這種密度和浮力驟增的特殊情況就被叫做“液體海底”。總之,不管是海中斷崖,還是液體海底,歸根結底都是和海水的密度躍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