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書籤
-
2 # 滄海拾遺錄
錦衣衛在有明一代,可是出盡了風頭,各種見諸於史書的大事大案如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都少不了腰配繡春刀的錦衣衛身影,不過大都是與肆意妄為、嚴刑拷掠、殺戮無數等讓人談之色變的詞彙聯絡在一起,其形象總是負面居多,在《明史·佞幸傳》中所列的佞幸者21人,錦衣衛指揮使竟有5人之多,形象敗壞可見一斑。但事實上,錦衣衛可不都是壞人,即使是在錦衣衛最高掌管指揮使中,也不乏形象良好的忠貞之士,這裡就談一談明朝錦衣衛指揮使中名聲卓著的人物——袁彬。
明人絹畫《出警入蹕圖》
袁彬(1401—1488年),字文質,江西新昌縣人,正統四年(1439年)代其父袁忠職為錦衣衛校尉。校尉在錦衣衛官職等級很低,加上袁彬為人正直,不善迎合,所以到48歲還沒有大的成就。
“土木堡之變”後與英宗患難與共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剌部首領也先兵分四路、大舉南犯。此時正值宦官王振掌權,面對瓦剌的進攻,王振不與諸大臣商議,慫恿明英宗親征。結果在土木堡,明軍大敗,王振被殺,英宗被擄,眾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唯有袁彬和哈銘跟隨英宗寸步不離,“上下山坂,涉溪澗,冒危險,彬擁護不少懈”,“ 周旋患難,未嘗違忤”,並積極為英宗出謀劃策,盡力維護英宗權益。 投降也先的太監喜寧極力唆使也先殺掉袁彬,以斷英宗的得力臂膀。一日深夜,袁彬被綁到野外,準備將其五馬分屍,英宗得知訊息後,趕到哭求也先,終於將袁彬救下。在被俘囚禁時期,英宗和袁彬患難與共,對其很是依賴。“彬嘗中寒,帝憂甚,以身壓其背,汗浹而愈”,也就是說袁彬曾生病,英宗十分憂慮,無計可施之際,伏在袁彬背上大哭,反倒使得袁彬出了一身大汗而病癒。在袁彬和朝廷內各大臣的協力之下,也先在囚禁英宗一年多以後,最終將英宗和袁彬等人護送回京。
袁彬在皇帝落難之際,衷心護主,護駕返京,功勞甚大。 英宗復辟後深受重用 在“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登大位,袁彬先後擔任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並深得英宗眷顧,但袁彬為人謙和,居官不傲,正直善良。
當時錦衣衛指揮使門達深受皇帝寵幸,各位大臣大都曲意迎合,只有袁彬不願屈服。門達就誣陷袁彬欲將其下獄。這時英宗對門達說“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還我”,這句話體現出英宗對袁彬的無比眷顧。 隨後,英宗駕崩,門達被免職治罪,發配南丹(在今天廣西境內)充軍,袁彬執掌錦衣衛,袁彬不計前嫌,在郊外設宴送行並贈送錢財,“餞之於郊,饋以贐”。與那些以勢欺人,囂張跋扈,收納賄賂特別是被列為“佞幸”的錦衣衛指揮使相比,袁彬耿直善良,為官名聲很好,《明史》這樣評價他,“掌錦衣衛者,率張權勢,罔財賄。彬任職久,行事安靜”,是有明一代錦衣衛指揮使中難得的忠貞之士。
明英宗朱祁鎮
-
3 # 小院之觀
當然有,而且不止一位。
最出名的當然是被稱為明史第一錦衣衛指揮使的陸炳世宗登基後,對於親軍錦衣衛指揮使人選的選擇十分謹慎,全都是使用的自己從興王府中帶來的舊人,朱宸—駱安—王佐—陳寅,都得到平安退休,接任的是堪稱明史第一錦衣衛的陸炳。
陸炳其人,堪稱傳奇,他和嘉靖喝同一個母親的奶水長大,又在其南巡時從火場中把嘉靖救出,同時又是興王府舊人,這份資歷,當個錦衣衛指揮使都簡直是大材小用。
陸炳實際執掌錦衣衛的時間,從嘉靖十八年(1539年)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長達二十一年,若不是病死任上,繼續下去是毫無疑問的。陸炳任指揮使的這段時間,錦衣衛完全壓倒東廠,佔盡上風,一直延續到嘉靖駕崩。
陸炳的身份只是助其上位的跳板,最終他能權傾天下,成為嚴嵩也要禮讓三分的人物,沒有點真材實料可能嗎?要知道嘉靖皇帝可是明朝出名的難伺候的皇帝,雖不上朝,實則朝廷內外事無鉅細離不開他的掌控,這其中陸炳的功勞自然最大,這才是他能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難能可貴的是,陸炳雖身處如此高位,卻並不恃寵而驕,在嘉靖想製造一些大案懲處大臣時,他經常予以保護,得到很多大臣感激,朝中人士多有稱讚,連嚴嵩之子實際上的內閣首輔嚴世蕃也說:嘗謂天下才、惟己與陸炳、楊博為三。能得到目空一切的嚴世蕃如此評價,這才是陸炳為官的厲害之處。
但既然身處朝堂,就不可能置身事外,與陸炳不合的內閣首輔夏言最後被斬棄市,陸炳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夏言後世評價正面,若如此看,這或許算是陸炳的汙點。
陸炳去世後,諡武惠,贈忠誠伯。而早在他在世時,就已先後被封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太保兼少傅,成為明朝唯一一個三公兼任三孤的官員,這份榮耀,已說明了一切。
青天指揮使:朱驥除了陸炳,于謙的女婿朱驥也是位名聲很好的指揮使,被稱為“青天”。朱驥是接任的因“金刀案”被凌遲的盧忠擔任的指揮使。在此之前,錦衣衛已被王振馬順等折騰得有點烏煙瘴氣,逐漸淪為謀取私利和整治異己的工具。朱驥上任後,開始了內部整頓,規定紀律,對違紀枉法的錦衣衛中低層官員進行懲治。
此時錦衣衛的詔獄經過長期發展,刑具經過數代人的潛心改良,已達到了遠超開創期的標準,哪怕是超人下了詔獄恐怕都承受不了。朱驥宅心仁厚,廢除了一些過於殘忍和變態的刑具,使得錦衣衛重新成為了斷案的所在,而不是逼供的代名詞,朱驥公正嚴明,法制和真相在錦衣衛得以重現,被稱為“青天”,從錦衣衛開創至今,他是口碑最好的一任指揮使。
可惜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英宗復辟後,作為于謙女婿的朱驥,哪怕官聲再好,朱祁鎮怎麼可能讓他有好果子吃,否則不是自己打臉,于謙被殺,朱驥也不可避免地被殃及,第九任錦衣衛指揮使,就這樣謝幕了。
最厚道的指揮使:袁彬袁彬是歷史上出名的好人,作為“土木之變”後保護英宗的首席功臣,袁彬執掌錦衣衛一點也不出人意料,名義上的前任哈銘長期不在京城,這個工作袁彬早已駕輕就熟。袁彬是個傳奇人物,對英宗忠心耿耿,任內平定了曹石之亂,更得英宗信任,他執掌錦衣衛長達二十七年,最後以八十七歲的高壽卒於任上,死後被追贈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連他母、妻都誥封為一品夫人。
其實,在袁彬的指揮使生涯中,還有一段悲慘的故事。天順七年時候,袁彬的手下,管理詔獄的門達逐漸走紅,門達不安現狀,想要上位成為指揮使,於是施展手段使得英宗同意將袁彬下獄,並最後解除袁彬的指揮使一職,由門達接任,袁彬被髮往南京錦衣衛任職。除掉袁彬後,門達權勢熏天,但門達的好時光實在太短暫,第二年明英宗就猝然而崩,憲宗朱見深登基,立即將門達發配廣西,召回袁彬,繼續擔任錦衣衛指揮使一職。
回覆列表
明朝的錦衣衛的名聲確實不佳,但並不代表錦衣衛都是壞人,事實上有些錦衣衛的名聲還是不錯的。
提到錦衣衛大家應該很容易想到張震主演的電影《繡春刀》,這部電影把目光投向明朝天啟、崇禎年間,描述了錦衣衛、東廠之間互相傾軋爭鬥的一段血雨腥風。電影中張震扮演的錦衣衛百旗沈煉,武功高強,他既想全兄弟之誼,又割捨不下兒女之情,然而在腐朽混亂的朝廷政局之下,小人物只能淪為上位者手中的棋子,在被榨取完剩餘價值之後被無情拋棄。
事實上,明朝的歷史上確實有個叫沈煉的錦衣衛,不過不是在天啟年間,而是在嘉靖年間。
沈煉是浙江紹興人,嘉靖十七年進士。為人剛直,嫉惡如仇。歷任溧陽、茌平、清豐縣令,為官清廉,頗著政績,為百姓所稱道。但因其不阿諛奉迎,而秉性耿直,每每齜齬權貴,被貶職為錦衣衛經歷。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蒙古瓦剌軍入侵,威逼京城。俺答致貢書,多有輕侮言辭,群臣議於朝堂,國子監司業趙貞吉主戰而百官不敢支援,唯沈煉是之。
吏部尚書夏邦謨斥沈煉“你是什麼官?沈煉答“我是錦衣衛經歷沈煉,大人們都不發聲,故只能我小吏來說了”。
從七品經歷面對正二品尚書,不卑不亢、正氣凜然、聲振寰宇,而其慷慨正氣亦令王世貞“餘私心慕異之”。
罷議後,沈煉上疏,提出退敵之策,未有結果。後又上疏彈劾嚴嵩“今大學士嵩,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頑於鐵石”,更數之以納賄、濫權、嫉賢等十項罪名,請求罷斥嚴嵩。嘉靖皇帝大怒,打了數十棍後,貶謫到保安(河北省涿鹿縣)去種田。
謫貶保安時,沈煉仍不忘本色,教授當地人忠義之道。同當地人以罵嚴嵩為常,並扎草人與弟子射之,為嚴嵩所恨。其時,嚴嵩義子楊順為宣大(宣府、大同,邊境重鎮)總督,其為掩飾被韃靼所敗之戰績,放縱士兵殺害良民以冒功。沈煉作詩“殺良獻首古來無,解道功成萬骨枯。白草黃沙風雨狂,冤魂多少覓頭顱”揭穿、譴責,楊順遂與巡按御史路楷日夜密謀,以沈煉為白蓮教妖人洩露邊情為名逮捕沈煉。後在嚴嵩父子授意下,沈煉被斬於宣府,長子沈襄戍守極邊。楊順繼續迫害沈煉家室以搏嚴嵩歡心,沈煉次子沈袞、三子沈褒被用杖打死,又再逮捕沈襄嚴刑拷打,幸得楊順遇罪得以免死,幼子沈袠則因年紀小得脫大難。嚴嵩垮臺後,沈煉冤屈終得到平反。隆慶初年,皇帝下詔令褒賞言事的人。贈沈煉光祿少卿,任用其子沈襄為官。天啟初年,贈沈煉諡號忠愍。沈煉性格剛直,為人忠義,死劾嚴嵩更顯大無畏之勇氣與氣節,故能以七品小官在《明史》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