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系菊科蒿屬多年草本植物,野生藜蒿經馴化培育後至大棚保護地種植,目前已成為南昌及周邊省、市的一種特色時令蔬菜。為了豐富本地“菜籃子”的需要,增加農民收入,也為了把蔬菜產業做大做強,做出特色,2013年南昌市從南京引進藜蒿新品種進行示範栽培,現將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更多藜蒿種植技術歡迎訪問:助農驛站專案園
1栽培措施
1.1整地施肥
選潮溼、肥沃的沙質土壤及排灌方便的地區栽培。深耕20釐米左右,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公斤,撒可富複合肥50公斤當基肥,做成平畦。畦向南北延長,畦寬4米,中間開20釐米寬的工作通道。
1.2留種與栽種技術
1.2.1留種 一般藜蒿都要有種苗地,在每年3~4月份對種苗進行精心管理,首先要對病株,雜株、弱株進行拔除。最後一次採收後追施50公斤/畝複合肥,等到藜蒿返青後按5釐米株距及時間苗留種。
1.2.2栽種技術 一般於每年的8月15日左右,用裁紙刀裁取枝條中間部分作為扦插條,注意枝條下部分不能木質化,上部分去掉幼嫩部份,扦插條一般為15釐米左右。扦插條要在下端部削成45度斜面,一次成形並做好標記。扦插時按行距10~12釐米,株距為6~7釐米的距離在畦上插種,及深度達插條(種苗)2/3為宜。扦插後要澆1次透水,保持畦土溼潤,經1~2天生根後再澆一次定根水,由於扦插苗比較幼嫩一定要保持畦上土壤溼潤。
2田間管理
2.1追肥
藜蒿定植成活出苗後,當幼苗長到2~3釐米時用人尿進行提苗,人尿濃度不要太高,否則話會引起燒苗,應該用水進行稀釋,比例為1∶10,約需200公斤/畝。當幼苗長至4~5釐米,一次施用提苗肥兩個星期之後,再每畝用12公斤尿素進行追肥,促使其根部發育。在12月份前後,藜蒿要進行一次徹底割除,割除時要貼近地面,結合澆水要施一次重肥,施肥過後要保溫保溼促使其加速生長。每採收一次,追施一次複合肥50公斤/畝。追肥原則應掌握宜施氮肥多次,先輕後重,切忌濃肥靠近根部施,每次追肥後都要澆足水。
2.2灌溉
藜蒿原產鄱陽湖地區,喜歡溫暖溼潤環境,不耐乾旱,所以土壤要經常保持溼潤狀態。最好澆水、施肥能同時進行,每施一次肥澆一次透水。澆水宜多勿少,條件好的話儘量安裝噴灌設施,施肥後進行噴灌澆透,沒有的話也不要大水漫灌,否則會引起土壤板結,影響根系生長。
2.3中耕除草
藜蒿扦插定植後,由於經常澆水,土壤易於板結,出苗後最好中耕1~2次,以利於土壤疏鬆和通氣。栽種成活後至封行前,要及時拔除田間雜草。8~9月份徹底拔除雜草,以利於藜蒿的生長髮育。
2.4間苗
當幼苗長至3釐米左右時,要抓緊時間間苗,拔除一些病苗和弱苗,安排合理苗數,保證種苗質量和商品性。
2.5大棚與覆蓋物的管理
藜蒿生產的種苗主要是用扦插繁殖,7~8月份高溫時期,鋼架大棚需要在其頂部加蓋遮陽網,保證扦插苗不會因為失水和高溫產生傷害,有必要的話可以安裝噴霧設施,保持溫度、溼度在一個合理範圍之內。
如果是露地苗床,則需搭建高0.8~1米的架子,架子上覆蓋遮陽網,網的四周要紮緊,防止風颳掉。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4時蓋,早晚或陰天揭掉。9月中旬以後可以不覆蓋。
藜蒿的產品生產在冬季低溫時期,需要的話可以在鋼架大棚上覆蓋稻草,或者在大棚內在套小棚。每年的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搭棚蓋膜,大棚四周的農膜要壓實,開好排水溝,避免大棚內積水。冬天大棚內的溫度:晴天白天為18℃~23℃,最高不超過25℃,陰雨天比晴天略低5℃~7℃,溫度過高,莖易老化;溫度過低,生長緩慢。中午氣溫高,大棚內溼度大時,可在背風處開啟大棚的兩頭通風換氣,以降低大棚內溼度,在嚴冬季節,一定要注意防止冰凍產生空心藜蒿,從而降低產量影響品質。春季以後,氣溫上升,要及時揭開大棚的蓋膜。
3病蟲害的防治
3.1病害的防治
藜蒿主要的病害是灰黴病。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按500克/升異菌脲懸浮劑50毫升/畝或畝用400克/升嘧黴胺70毫升對水噴霧防治。
3.2蟲害的防治
藜蒿的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防治方法:斜紋夜蛾畝用4.2%高氯甲維鹽70毫升/畝對水噴霧。
4採收及後期處理
藜蒿的採收,一般於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4月上旬,貼近地表將地上部分收割採收。藜蒿的後期處理是將採收後的藜蒿除去老葉、老莖,注意不要損傷嫩莖,用流動清潔的水源清洗泥沙。按質量檢測要求,嫩莖上除保留極少數心葉外,其餘葉片全部摘掉,然後整理分級,扎捆碼放在蔭涼處,整齊地裝入塑膠週轉箱,隨即運送至銷售點,保持產品鮮嫩銷售。
藜蒿系菊科蒿屬多年草本植物,野生藜蒿經馴化培育後至大棚保護地種植,目前已成為南昌及周邊省、市的一種特色時令蔬菜。為了豐富本地“菜籃子”的需要,增加農民收入,也為了把蔬菜產業做大做強,做出特色,2013年南昌市從南京引進藜蒿新品種進行示範栽培,現將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更多藜蒿種植技術歡迎訪問:助農驛站專案園
1栽培措施
1.1整地施肥
選潮溼、肥沃的沙質土壤及排灌方便的地區栽培。深耕20釐米左右,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公斤,撒可富複合肥50公斤當基肥,做成平畦。畦向南北延長,畦寬4米,中間開20釐米寬的工作通道。
1.2留種與栽種技術
1.2.1留種 一般藜蒿都要有種苗地,在每年3~4月份對種苗進行精心管理,首先要對病株,雜株、弱株進行拔除。最後一次採收後追施50公斤/畝複合肥,等到藜蒿返青後按5釐米株距及時間苗留種。
1.2.2栽種技術 一般於每年的8月15日左右,用裁紙刀裁取枝條中間部分作為扦插條,注意枝條下部分不能木質化,上部分去掉幼嫩部份,扦插條一般為15釐米左右。扦插條要在下端部削成45度斜面,一次成形並做好標記。扦插時按行距10~12釐米,株距為6~7釐米的距離在畦上插種,及深度達插條(種苗)2/3為宜。扦插後要澆1次透水,保持畦土溼潤,經1~2天生根後再澆一次定根水,由於扦插苗比較幼嫩一定要保持畦上土壤溼潤。
2田間管理
2.1追肥
藜蒿定植成活出苗後,當幼苗長到2~3釐米時用人尿進行提苗,人尿濃度不要太高,否則話會引起燒苗,應該用水進行稀釋,比例為1∶10,約需200公斤/畝。當幼苗長至4~5釐米,一次施用提苗肥兩個星期之後,再每畝用12公斤尿素進行追肥,促使其根部發育。在12月份前後,藜蒿要進行一次徹底割除,割除時要貼近地面,結合澆水要施一次重肥,施肥過後要保溫保溼促使其加速生長。每採收一次,追施一次複合肥50公斤/畝。追肥原則應掌握宜施氮肥多次,先輕後重,切忌濃肥靠近根部施,每次追肥後都要澆足水。
2.2灌溉
藜蒿原產鄱陽湖地區,喜歡溫暖溼潤環境,不耐乾旱,所以土壤要經常保持溼潤狀態。最好澆水、施肥能同時進行,每施一次肥澆一次透水。澆水宜多勿少,條件好的話儘量安裝噴灌設施,施肥後進行噴灌澆透,沒有的話也不要大水漫灌,否則會引起土壤板結,影響根系生長。
2.3中耕除草
藜蒿扦插定植後,由於經常澆水,土壤易於板結,出苗後最好中耕1~2次,以利於土壤疏鬆和通氣。栽種成活後至封行前,要及時拔除田間雜草。8~9月份徹底拔除雜草,以利於藜蒿的生長髮育。
2.4間苗
當幼苗長至3釐米左右時,要抓緊時間間苗,拔除一些病苗和弱苗,安排合理苗數,保證種苗質量和商品性。
2.5大棚與覆蓋物的管理
藜蒿生產的種苗主要是用扦插繁殖,7~8月份高溫時期,鋼架大棚需要在其頂部加蓋遮陽網,保證扦插苗不會因為失水和高溫產生傷害,有必要的話可以安裝噴霧設施,保持溫度、溼度在一個合理範圍之內。
如果是露地苗床,則需搭建高0.8~1米的架子,架子上覆蓋遮陽網,網的四周要紮緊,防止風颳掉。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4時蓋,早晚或陰天揭掉。9月中旬以後可以不覆蓋。
藜蒿的產品生產在冬季低溫時期,需要的話可以在鋼架大棚上覆蓋稻草,或者在大棚內在套小棚。每年的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搭棚蓋膜,大棚四周的農膜要壓實,開好排水溝,避免大棚內積水。冬天大棚內的溫度:晴天白天為18℃~23℃,最高不超過25℃,陰雨天比晴天略低5℃~7℃,溫度過高,莖易老化;溫度過低,生長緩慢。中午氣溫高,大棚內溼度大時,可在背風處開啟大棚的兩頭通風換氣,以降低大棚內溼度,在嚴冬季節,一定要注意防止冰凍產生空心藜蒿,從而降低產量影響品質。春季以後,氣溫上升,要及時揭開大棚的蓋膜。
3病蟲害的防治
3.1病害的防治
藜蒿主要的病害是灰黴病。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按500克/升異菌脲懸浮劑50毫升/畝或畝用400克/升嘧黴胺70毫升對水噴霧防治。
3.2蟲害的防治
藜蒿的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防治方法:斜紋夜蛾畝用4.2%高氯甲維鹽70毫升/畝對水噴霧。
4採收及後期處理
藜蒿的採收,一般於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4月上旬,貼近地表將地上部分收割採收。藜蒿的後期處理是將採收後的藜蒿除去老葉、老莖,注意不要損傷嫩莖,用流動清潔的水源清洗泥沙。按質量檢測要求,嫩莖上除保留極少數心葉外,其餘葉片全部摘掉,然後整理分級,扎捆碼放在蔭涼處,整齊地裝入塑膠週轉箱,隨即運送至銷售點,保持產品鮮嫩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