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親歷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 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透過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形成會進行一般科學探究的技能。
3、增強學生記錄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透過本次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與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收集到證據以後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挖土壤;
分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隻昆蟲盒、一隻方形盤、一張報紙、一張記錄表、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一、提出問題
1、講述:課前,我們分小組到幾個地方去挖了土壤(板書:土壤),下面就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挖到的土壤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彙報。
3、講述:看來,大家對土壤瞭解得還真不少啊!老師這兒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後,還寫了一首小詩呢!小朋友,你們想聽嗎?好,那就送給大家吧!
4、學生欣賞小詩:
土壤是位偉大的母親,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卻很大,很大;
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
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
……
世界上億萬個生命,
在他溫暖的懷抱里長大!
5、師解“土”字。“土”字這裡有兩橫,這表示土壤是一層一層的,植物把根這樣深深地扎進肥沃的表層土裡,吸收裡面的養分。
二、猜想假設
1、學生猜想我們挖來的土壤裡有什麼。
2、觀察:我們可以親自動手來觀察觀察土壤,觀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觀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問:小朋友,你們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小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四、實施方案
A、觀察的時候要仔細,如發現有活的東西,請小心地放入昆蟲盒內,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其它東西可以放在方形盤裡。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並作好記錄!每一小組要把你們從土壤發現的屬於同一類的物體名字寫在同一個方框裡。
⑤、學生觀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請一組派一個代表來交流。(在學生開始交流前,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要學會尊重別人。對於第一個上來交流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把學生帶上來的記錄表進行實物投影。
學生彙報結束後問:你們為什麼要把這些物體放在同一個方框裡呢?(板書:植物)
這些物體為什麼又要放在同一個方框裡呢?(板書:動物)
這些物體又是屬於哪一類的?(板書:動、植物遺留物)
還有這些呢?(板書:雜物)
②、還有哪一組也要來向大家介紹你們的發現呢?你們為什麼要把這些物體分成這樣四塊呢?
[對上來交流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這是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為新的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時機應全程化,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是必要的。]
④、講述:大家觀察得非常投入,從土壤裡發現了這麼多的東西,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在這些東西中,哪些是土壤裡本來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來就是小動物們和植物們的家嘛。
⑤、講述:在土壤裡,有本來就居住在裡面的小動物和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的東西,是哪些東西呢?它們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們也把雜物叫做垃圾。我們拋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們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太多了,會怎樣呢?
⑥、講述:是呀,如果我們亂拋棄廢物的話,土壤媽媽還會生病的呢?為了使土壤媽媽的身體能夠健康,我們應該為她做些什麼呢?
六、拓展創新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土壤裡有什麼》,透過研究,我們發現了土壤裡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裡面有許多秘密呢!這堂課,我們研究得開心嗎?老師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開心。今天,我們研究了土壤以後,如果你也有什麼感想,也可以寫成小詩或寫一段美文,同學之間在課後可以互相交流體會。關於土壤,你們是否還想知道一些其它問題呢?
2、總結:現在大家的頭腦裡又產生了許多小問號,說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而且對我們周圍的土壤世界非常關心。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帶著問題去研究事物,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現,課外,你們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兩個小問題,行嗎?
板書: 植物 、 動物
土 壤
動、植物遺留物、雜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親歷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 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透過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形成會進行一般科學探究的技能。
3、增強學生記錄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透過本次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與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收集到證據以後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挖土壤;
分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隻昆蟲盒、一隻方形盤、一張報紙、一張記錄表、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一、提出問題
1、講述:課前,我們分小組到幾個地方去挖了土壤(板書:土壤),下面就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挖到的土壤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彙報。
3、講述:看來,大家對土壤瞭解得還真不少啊!老師這兒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後,還寫了一首小詩呢!小朋友,你們想聽嗎?好,那就送給大家吧!
4、學生欣賞小詩:
土壤是位偉大的母親,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卻很大,很大;
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
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
……
世界上億萬個生命,
在他溫暖的懷抱里長大!
5、師解“土”字。“土”字這裡有兩橫,這表示土壤是一層一層的,植物把根這樣深深地扎進肥沃的表層土裡,吸收裡面的養分。
二、猜想假設
1、學生猜想我們挖來的土壤裡有什麼。
2、觀察:我們可以親自動手來觀察觀察土壤,觀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觀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問:小朋友,你們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小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四、實施方案
A、觀察的時候要仔細,如發現有活的東西,請小心地放入昆蟲盒內,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其它東西可以放在方形盤裡。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並作好記錄!每一小組要把你們從土壤發現的屬於同一類的物體名字寫在同一個方框裡。
⑤、學生觀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請一組派一個代表來交流。(在學生開始交流前,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要學會尊重別人。對於第一個上來交流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把學生帶上來的記錄表進行實物投影。
學生彙報結束後問:你們為什麼要把這些物體放在同一個方框裡呢?(板書:植物)
這些物體為什麼又要放在同一個方框裡呢?(板書:動物)
這些物體又是屬於哪一類的?(板書:動、植物遺留物)
還有這些呢?(板書:雜物)
②、還有哪一組也要來向大家介紹你們的發現呢?你們為什麼要把這些物體分成這樣四塊呢?
[對上來交流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這是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為新的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時機應全程化,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是必要的。]
④、講述:大家觀察得非常投入,從土壤裡發現了這麼多的東西,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在這些東西中,哪些是土壤裡本來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來就是小動物們和植物們的家嘛。
⑤、講述:在土壤裡,有本來就居住在裡面的小動物和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的東西,是哪些東西呢?它們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們也把雜物叫做垃圾。我們拋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們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太多了,會怎樣呢?
⑥、講述:是呀,如果我們亂拋棄廢物的話,土壤媽媽還會生病的呢?為了使土壤媽媽的身體能夠健康,我們應該為她做些什麼呢?
六、拓展創新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土壤裡有什麼》,透過研究,我們發現了土壤裡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裡面有許多秘密呢!這堂課,我們研究得開心嗎?老師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開心。今天,我們研究了土壤以後,如果你也有什麼感想,也可以寫成小詩或寫一段美文,同學之間在課後可以互相交流體會。關於土壤,你們是否還想知道一些其它問題呢?
2、總結:現在大家的頭腦裡又產生了許多小問號,說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而且對我們周圍的土壤世界非常關心。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帶著問題去研究事物,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現,課外,你們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兩個小問題,行嗎?
板書: 植物 、 動物
土 壤
動、植物遺留物、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