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道西江
-
2 # 吃飽了撐的研究所
現實中的安全感,很簡單。有足夠的錢,人就會有底氣!敢想敢幹,人沒錢的時候躊躇滿志,畏縮不前,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做,只能打,不能挨!有顧慮。不要看不起任何人或許他有了好的條件會比你更出眾!這就是大家追逐金錢的原動力,你窮誰都怕你,你富誰都想結交你,這就是現實!
-
3 # 囉嗦育兒
我要說的安全感可能比較感情用事,比較瑣碎。
我每次去逛超市或週末帶孩子去外面玩,都希望我老公一起,有時候很近的地方也喜歡拉他一起去,不是我有多粘他,而是我有安全感,有他在,我可以逛得舒心,玩得隨心。
我家是做小吃的,那個洗碗池的下水道經常堵住,一開始我總是很著急,因為下水道有好多拐彎處,都埋在水泥下面,我怕堵死了,要拆水泥,又不知道是哪節堵掉的,每次都是在擔心中老公神一樣的就給修好了。現在堵住了,我都不擔心了,因為老公有一次說:“這種事情什麼時候要你瞎操心了!”我聽了之後覺得特有安全感。
平常家裡的燈啊,電啊,壞了,我都不會瞎操心,因為老公都會一一搞定。這種對我來說就是安全感。
還有很多小事,讓我感覺到我老公帶給我的安全感,這是我目前最強烈的安全感,來自於我老公。
-
4 # 繁花似錦覓安寧love
我覺得安全感就是人格拼圖裡的一個碎片,有的人缺失就需要去別人那找。但別人給的安全感,有一天也會收回,只有自己擁有才是真正的擁有。
一個不完整的人格就會缺乏安全感,需要別人來幫他填滿。安全感的建立,首先是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格,一個自信自知的人格。所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給自己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未知。所謂自知就是自己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承認自己的能力,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明明白白的認識自己了就不會缺乏安全感了。
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是有那麼一點點的自卑懦弱的性格。或者小時候沒有給他足夠的關愛呵護,讓他感到孤獨,所以沒有安全感。
-
5 # 倪振源
安全感是內在的一種感覺。
你說的是外在的一種安全感,那種安全感,是不穩定的,依賴於外物的存在。那說明自己還是沒安全感。比如金錢帶來安全感,那麼就會被金錢所束縛,地位帶來安全感,地位就是束縛,戀人帶來安全感,就怕失去戀人。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害怕失去那些帶來安全感的人或者物。
所以真正重要的,需要發展的是內在的安全感,不依賴於財富而存在,不依賴於戀人而存在。只因為自己,只因為存在,只因為生命。
回到生命本身,就會到來安全感,就像一朵花,紮根在大地上,它並不會沒有不安全感。我們也一樣,失去了與自己的連結,與生命的連結就會不安,就像花朵離開了大地。
成長自己,理解自己,理解生命,體驗生命帶來真正的安全感。
-
6 # 齊它故事
馬斯洛的安全理論除了最基本的那些需求之外,我想他提到的進節版中有對意義的追求。人的一個預設就是來尋找意義的,即便活得卑微但內心懷有意義,你有希望會有安全感。當人生無指望,無意義,安全感隨之坍塌,後果可怕。從此角度而言,安全感也就是活著的意義。
-
7 # 夯七婚戀指導
在一段關係中,安全感是常常被談及的話題。我注意到的是,談及安全感的往往是以女性居多。當然,女性天生敏感,感性是一方面。但我仍在考慮,安全感的缺失是女性集體無意識,依然保留著女性弱勢,處於被選擇地位的思維方式,還是渴望在關係中得到對方的認同,從而獲得自己的自我價值。
有的女性將安全感作為評價關係好壞的標準,我並不認可。我始終認為一段親密關係的好壞,應該以戀愛過程中是否得到收穫,是否因此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為參考,而安全感的有無並不是衡量關係的工具,甚至跟愛情沒有什麼關係。
安全感並不是來自於愛情,而是來自於自我及男女之間的相互認同。戀愛的男女,雙方從相互獨立的兩個個體,彼此疏遠的邊界,貼近到親密共享的人際邊界,這都需要一種磨合,和對彼此的尊重。無論什麼關係,當雙方能夠對關係有了相互認同的默契,對互相的邊界有共識之後,這才是一段有安全感的關係。相反,如果兩個人談戀愛,只是催眠自己換一個身份,但邊界仍停留在陌生人的水平,這無疑是危險的。
所以,最好的情侶,擁有著家人般的互相信任,有著閨蜜一樣的理解,也保留著對愛情的那份感動。在愛情中,我們需要適當的開啟自己,學會處理彼此的邊界,尊重關係的波動,才會獲得安全感。也只有相互的尊重和包容下,我們才能在享受美好的過程中,去成長和學習。
-
8 # 暖心理
關於安全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提出他現今聞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即人的需求從低階到高階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指出:當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之後,第二層次的需要就出現了。
充分的安全感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絕,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視;感到孤獨、被遺忘、被遺棄;經常感到威脅、危險和焦慮;將他人視為基本上是壞的、惡的、自私的、或危險的;對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敵視的態度;悲觀傾向;總傾向於不滿足;緊張的感覺以及由緊張引起的疲勞、神經質、惡夢等;表現出強迫性內省傾向,病態自責,自我過敏;罪惡和羞怯感,自我譴責傾向,甚至自殺傾向;不停息地為更安全而努力,表現出各種神經質傾向、自衛傾向、自卑等。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則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感到溫暖和熱情;將世界和人生理解為愜意、溫暖、友愛、仁慈;對他人抱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樂觀傾向;傾向於滿足;開朗,表現出客體中心、問題中心、世界中心傾向,而不是自我中傾向,自我接納,自我寬容;關心社會,合作、善意,富於同情心。由此可以看出:對於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外界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影響,每一個作用於有機體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於以一種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方式來被解釋。我們會看到,安全感強的人具備較高的接納和自我認同,而不安全感強烈的人往往隱藏著強烈的自卑和敵對情緒。
我想,你想要拋棄的也許是被過度的保護,是不希望被限制,渴望自由自在地成長。一個人的安全感是在成長中不斷髮展起來的,在幼年時期,兒童完全依賴父母,父母給兒童施加種種界限和禁忌。此時的兒童雖然沒有自由,卻有著非常穩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變得越來越獨立,能力也會越來越強,特別是到了青春期之後,認為自己已經成長,不再需要父母過多的保護了。可是孩子父母眼裡總是個孩子,不敢去放手,有時會以愛和安全的名義限制孩子。於是人就會有反抗和順從的矛盾,就會有要自由還是要安全的衝突,這種衝突是人在發展中都會遇到的,成年人也會有,只是少年時代更強烈些。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低層次需求是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和前提。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低層次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重要的激勵力量。
當一個人在呼吸、食物和水等生理需要滿足後,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生活穩定、資源所有性處於危險狀態時,安全需要就會最迫切,其他高層次需要都不重要。當然,一旦安全需要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那麼具有強烈性和重要性了。
回到問題中來,“覺得被什麼保護,就被什麼束縛。”所以對安全感產生了逆反心理,想要拋棄這種過頭的安全感。很多東西在你擁有的時候,卻不懂得珍惜;而只有當你失去了以後,你才會明白你所失去的東西是多麼的珍貴。越是低層次需求的東西,越是容易不珍惜,等到失去後才知道它的珍貴。舉個簡單的例子:青春期的孩子嚮往外面的世界,對家長的管教滋生了叛逆心理,覺得這種安全保護變成了一種束縛;但是當遠離家門後,在社會上四處碰壁,吃了不少苦頭後,才理解“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的道理,才會想起家庭的安全和溫暖,回家的念頭就會變得越來越迫切。在安全生產中也是一樣,有的剛入職的員工不習慣戴安全帽,總覺得安全帽戴得不舒服,是一種束縛,只有在安全上吃一塹後,才會長一智,不經打擊老天真。
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安全就會帶來束縛,自由散漫、不遵守規章、不受制度束縛的人遲早要出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所以說,不要輕易拋棄保護你的安全帽、安全套、防護服、絕緣鞋以及領導的、父母的婆婆媽媽,苦口婆心往往用心良苦,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也是這個道理。
請珍惜身邊的人,珍惜擁有的一切,不要把愛當成包袱。人生沒有後悔藥,時間從不會倒退,不要等到萬劫不復之時,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