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騰大教育集團
-
2 # 左養右學育兒
孩子寫作業磨蹭,說明咱們孩子在學習上主動性、積極性不足,對學習缺乏興趣,把作業也當成是任務。還有一個,孩子做作業磨蹭,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要想改善孩子作業磨蹭的習慣,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的原因從西醫上講:是因為孩子的體內微量元素過多或偏少引起來的,如孩子缺少微元素鋅、鉛、鎂等。這就會導致孩子精力不能集中,會經常有小動作。去醫院檢查微量元素,服用補充微量元素,但是藥停了就沒有效果了,而且吃藥有副作用。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的原因從中醫五行和日常生活來講:是孩子體內的陰陽五行失調,脾胃虛寒就容易精神疲乏、發呆、走神;而肝火過旺就會容易好動等。
日常生活中飲食:比如偏食,挑食。睡眠,色彩感觀刺激,玩具輻射,居住空間等影響。有依據的調整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平衡孩子的感觀刺激,改善孩子飲食,平靜孩子的情緒,徹底改善孩子身體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
3 # 好家長學院
孩子磨蹭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孩子天性愛玩,缺乏自我約束力。另一方卻是家長的過度催促,孩子渴望與家長擁有同等話語權,渴望被尊重,家長越是催促,孩子越是想挑戰權威,破壞規則,因此家長一定看到問題的本質,這樣才能從根上解決孩子的磨蹭問題。
1. 家長少嘮叨, 多鼓勵。家長越催促孩子越不急,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同樣的感受。舉一個例子,同樣是批評沒寫完作業就玩遊戲的孩子。
兩種不同的態度:
“一回家就玩遊戲,作業都不寫,就這點自制力,你拿什麼考高分”
“孩子,我不反對你玩遊戲,但是你今天的作業完不成,以後媽媽就不允許你再玩遊戲了哦”
相信孩子都願意接受第二種勸解方式。培養孩子要講求方式,一味指責只會加劇孩子的反感。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家長們望子成龍,把自己的夢想,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珍惜時間,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一旦孩子出現拖拉,滯後的學習現象,家長們就開始焦慮不安,並不停地指責孩子。成功是一個慢過程,要每天給孩子一點鼓勵,這樣孩子的未來才有無限可能。
2. 幫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孩子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回到家後身心疲憊,不願意寫作業也在情理之中,家長可以在孩子回家後,和他倆聊聊作業佈置情況,問問孩子是先寫作業、還是先休息?並告訴孩子,晚上時間有限,如果能先完成作業,後面就能徹底放鬆了。暗示孩子作業越拖,玩的時間越少。
針對喜歡賴床的孩子,家長睡前可以提醒孩子把第二天需要的衣服,學習用品準備好。
當孩子在興致勃勃的鑽研一件事情時,家長千萬不要打斷他,給孩子留出一部分時間在自己的愛好上。培養專注力不光體現在學習,其他事情上也可以體現。
3. 讓學習變得有趣起來有些孩子寫作業慢,並不是為了追求完美主義,只是單純的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有些孩子是基礎差,作業難度稍微高些,就不會做了,於是就出現了抓耳撓腮,磨磨蹭蹭的現象。基於這種情況,就要想一些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對策。
●學習太枯燥,孩子學習興趣自然不高,,家長可以嘗試透過一些遊戲,競賽,鼓勵的方式帶動孩子學習,比如孩子如果在規定時間完成作業,累計超過一週就獎勵孩子一個禮物,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數學競賽,讓孩子體會到數學不光是為了考試,還能增加成就感。
●孩子基礎差,可以帶領孩子複習一遍教材,把課本中的基礎概念,隨堂練習題再記一遍,親自做一做。哪些知識點不熟悉,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遍,啟發式引導,讓孩子自己領悟。
●告訴孩子一些解題技巧,比如孩子寫作業時,告訴孩子“先易後難”這個做題的準則。先把簡單的,自己有把握的題先做了,那些拔高題放在最後做,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也能讓孩子專注的把會做的題做完。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加作業”,他們認為學校佈置的作業太少,太單一,透過課外再佈置一些作業,孩子就能透過不斷地練習記住知識點了。其實這樣只會讓孩子認為“反正不管寫的多快,媽媽還是有不同的題讓我做,索性慢慢悠悠做吧”
4.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當家長看到孩子對待學習漫不經心的樣子時,就開始發飆,教訓孩子,而孩子已經習慣了家長的一貫套路,根本不會在乎,反正父母又不會真的處罰自己。家長應該學會讓孩子碰壁,受處罰,做事做“慢”了,就要為此承擔後果。比如孩子早上磨蹭不起床導致上課遲到了,家長提醒兩次,第三次就不要提醒了,等到孩子遲到受到老師批評時,自尊心肯定受挫,到時孩子就會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以及把控時間的重要性。
小樂吧啦吧啦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家長,解決孩子的磨蹭問題,家長和孩子都需要作出改變~
回覆列表
1、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大人與孩子的節奏是不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或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這兩種傾向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裡,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2、孩子有自己的世界
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與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成年人對一切駕輕就熟,並按照輕重緩急將事情分類,按部就班地執行。但孩子是用感覺來認識世界的,所以,每一件事情,他都要反覆體驗,樂此不疲。孩子正是透過體驗,內化了對每件事情的感覺。
比如,一個嬰兒看到的水龍頭,僅僅是表面的樣子;但三四歲的孩子看到水龍頭,就能想象水流出來那種清涼、流暢的感覺,因為他曾經反覆體驗過那種感覺,這正是體驗的價值所在。
孩子體驗的細膩程度,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比如,我們看到洗手這個動作幾乎是一樣的,但孩子卻能感受到每一次洗手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溫度,水流的大小,每次洗手的心情,等等。正因為我們看到的洗手只是洗漱的一個環節而已,所以會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
面對孩子的磨蹭,不妨別再催促了!
3、管住自己的嘴
某一天晚上,我有意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促孩子睡覺。我想看看,不催的話會有什麼結果。那天晚上,我忍了又忍,最後的結果是,按照孩子自己的節奏來,只比平時的睡覺時間晚了十幾分鍾。
催與不催,只差了十幾分鍾,我一遍又一遍地催,到底有多大意義?我對自己不停的催促產生了一種無意義感。
何況,我們催促,其實就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一個勁兒地催他還這樣,要是不催他,還不定磨蹭到什麼樣呢!可是,催的多了,孩子就對催促產生了免疫。
那時,常規性的催促已經不管用了,孩子會想:嗯,大人剛開始催,看來時間還早,還可以玩一會兒。直到動用重量級的“催促+發怒”,孩子就知道:嗯,這回來真的了,看來是到時間了。
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無意識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才動。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變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嘮叨,給自控力的小芽一點時間,讓它慢慢破土長大。
4、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誰的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培養他的自主意識。
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著急,我為啥要比他還著急?
這麼一想,心態就緩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
判斷是誰的事,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就是看這件事的後果由誰承擔——誰承擔,就是誰的事。
顯然,起床、寫作業、睡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來催去,變成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好像成了家長的事。
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這其實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很多教育問題都起源於界限不清。
家長越過界限,孩子自然往後退縮,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5、自己先慢下來
想讓孩子快,得讓自己慢下來。
出門穿鞋。與其兇狠狠的跟孩子說:“趕快把鞋子穿起來!”不如換個視角慢慢的跟孩子說:“先去鞋架拿那雙藍色的單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
給孩子劃重點,幫助孩子梳理頭緒,孩子會更容易配合。
既然孩子天性喜歡優哉遊哉的做事,我們也該遵循他們的秉性。
如果去某個地方害怕遲到,那就給孩子預留出磨蹭的時間。如果反覆如此,孩子還是遲到了,那就讓他承受一兩次遲到的後果。
這些包容性的催促,反而比干巴巴的一句“快點”,有用很多。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到:“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彆著急,你的孩子不是故意磨蹭,他只是有點慢。或許,再過5年或者10年,你的孩子也會跟你一樣,眉宇間滿是焦慮,所以在孩子還可以有慢下來的時候,讓他慢慢的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