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家人文歷史
-
2 # 青樓大茶壺
這場起義爭議頗多,卻幾乎改變南亞近代走向
印度次大陸是人類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在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這片積蘊深厚的富饒土地輪番被不同民族統治著。近代歐洲擴張的時代開啟之後,英華人的艦船瞄準了這片帶有無限機會的廣闊地域。
粉紅色區域顯示了1837/1857年間的東印度公司轄地
17世紀以來,歐洲人便開始在印度次大陸建立貿易通商與軍事據點。一度統一印度的伊斯蘭化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在18世紀的逐漸衰弱、分裂,為西方勢力深入印度創造了大好時機。1720年法國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逐漸升級的英法印度衝突,標誌著殖民者開始嘗試將印度納入殖民體系中去。在與英倫三島千里之遙的印度次大陸殖民戰爭中,羅伯特·克萊武發揮了標誌性的作用。他在二次卡那提克戰爭、七年戰爭與征服孟加拉的普拉西戰役中逐步確立了英國在印度的獨霸地位。在他的行政改革下,英屬東印度公司從一個殖民商業派出機構變成了英國在印度進行一系列殖民擴張與經濟侵略行為的政治實體。英屬東印度公司在英國政府的背書下,逐漸傀儡了莫臥兒王朝,名義上統治次大陸的莫臥兒帝國皇帝深居德里宮中,空餘名號。擊敗並吸收次大陸南部信仰印度教的馬拉塔帝國之後,東印度公司事實上將印度掌握在手中。公司直轄的殖民地與臣服於公司的土邦並存,印度次大陸各地割據分裂,回過來各個割據勢力又都臣服於英國。
英國殖民先鋒,羅伯特·克萊武會見孟加拉統治者
直到19世紀中期,英屬東印度公司仍然憑藉英國政府頒發的一系列特許狀在印度次大陸地主一方。整個次大陸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大本營與金庫。以鴉片、硝石貿易為主,幾乎壟斷了整個印度洋與東方的國際貿易。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也與東印度公司對中國市場明暗手段齊下的進軍脫不開關係。印度本來的統治者們也只能選擇與英華人合作,以期從中分得一杯羹。這樣,印度就形成了一個政治實體化的商業公司統治一片大陸的奇特現象。
當然,在這樣特殊的體制下必然潛藏著矛盾與危機,管制如此廣袤地盤的巨大耗資與行政建設就足以令公司焦頭爛額,更不用提旁遮普、德里等地的地方勢力也不斷在暗中干擾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更主要的是,東印度公司在當地推行的一系列現代化運動,如設定司法系統、土地產權法改革、修鐵路、宣揚基督教、廢止落後舊俗等。雖然促進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但在推行過程中也不斷地破壞傳統,激化了殖民者與當地人的矛盾。
英華人本身在數量上就處於絕對劣勢,為了加強對印度的控制,東印度公司無種姓差別地招收本地印度人組成“西帕衣團”(Sepoy),也就是俗稱的土兵、印度兵來加強英國在印度的軍事力量。但是印度兵在待遇上與英國士兵天差地別。他們不僅工資很低,而且他們參加遠征時(如往阿富汗或緬甸等幫助英國進行殖民擴張時)還必須自己支付路費和行李運費,也只能住在簡陋的帳篷裡而不是英國士兵的營房。他們的升遷也被卡死在中士一下。更重要的是,印度傳統下任何前往緬甸的人都會被逐出村落與種姓,這直接與英國多次侵略緬甸的軍事行動相沖突。
最終。印度兵與英國統治者們的矛盾需要一個發洩口,這就是著名的牛油彈藥包事件。東印度公司將豬油、牛油塗抹在子彈包上防潮的做法直接與崇拜牛的印度教、蔑視豬的伊斯蘭教(當時印度的兩大主要宗教)相左。更何況,士兵必須用嘴撕開子彈包來使用之,這直接激起了印度兵的強烈不滿與敵意。1857年5月9日,第3輕騎兵團的85名印度兵因拒絕使用子彈,被英華人逮捕並被判處10年苦役。這一懲處觸怒了其他印度兵。5月10日,密拉特的第11輕騎兵團和20輕騎兵團率先暴動,救出第3輕騎兵團士兵,並攻擊殖民者的居住區。他們擊斃了英國軍官,屠殺歐洲人和土著基督教徒,大行燒殺。這次起事,標誌著轟動英國,深刻改變了南亞歷史走向的印度大起義的爆發。1857印度大起義成為了印度近代史的轉折點,在印度史上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英華人稱之為“大叛亂”,獨立後的印度則稱之為“第一次印度獨立戰爭”。
大起義期間的德里圍困戰
起初起事地區的英軍自恃武力雄厚,未有上報,結果被印度兵擊敗,後者得以在5月11日攻入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擁立深居紅堡宮中,早已名存實亡的莫臥兒帝國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領袖。一時之間,印度各地群起呼應,印度兵成建制地倒戈,印度平民也大量加入起事隊伍。起義迅速擴及印度三分之二的地區,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體系幾乎陷入癱瘓。歐洲人在印度北部遭到了無差別的攻擊,例如在坎普爾等地起義者犯下了一些暴行,相當數量的婦女兒童被殺。
平地驚雷的大規模起事極大地刺激倫敦當局的神經。英國政府與軍隊直接出面應對起義,原計劃遠征中國的軍隊也被緊急召回。儘管起義聲勢浩大,但印度各地擁有很大自治權的封建土邦抑制了起義的蔓延。主要由土邦管制的南印度就較為平靜。信仰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起義者之間也就路線產生了矛盾,沒能形成統一的指揮與戰略,給予了英華人可乘之機。旁遮普等地的錫克教徒更是在戰爭中支援英華人。儘管英軍的推進一度被遏制,英華人還是得以分路並進,逐個擊破。在與英華人武器裝備、作戰組織的差距比較大的情況下,起義者節節敗退。
就自身利益而言,大部分土邦的統治者並不願意與英華人為敵。土邦中少有的反抗者,詹西土邦的王后拉克什米·芭伊(在中文中她常被誤稱為“女王”)親臨戰陣,一度奪回對詹西的控制權,但最終被英軍的強力圍困所擊敗,王后在另一個支援起義的土邦,瓜廖爾的戰鬥中陣亡。詹西王后由此也成為了印度大起義和反抗殖民者的重要象徵,被後世譽為“印度的聖女貞德”。
詹西王后畫像
最終,勝利的天平向英華人傾斜,從密拉特和西姆拉進攻德里的兩隻部隊最終將德里團團包圍。從7月1日到9月21日,雙方在德里周圍反覆交鋒。最後,9月7日英軍炮兵轟開了德里城牆,並且擊敗了起義者的炮兵。9月14日英軍從克什米爾門突入德里。經歷一週的血腥巷戰之後,9月21日英軍攻佔紅堡,巴哈杜爾沙二世躲進胡馬雍陵並旋即被捕。德里的失陷標誌著莫臥兒帝國的最終滅亡,起義大勢已去。隨著英軍源源不斷地開進整個印度,聲勢浩大的起義最終被鎮壓了下去。
儘管起義者大量殺戮西方平民,英軍事實上犯下了更嚴重的罪行。德里即慘遭掠奪,包含無數文化,藝術,文學和經濟財富的古城被摧毀。為了報復起事者屠殺歐洲人的舉動,大量印度人被英軍殺害。例如英軍收復北部重鎮勒克瑙之後,即將城內印度人無差別屠殺殆盡。遭到殖民者報復與清算的人數難以統計。殖民者犯下遠比起義者大得多的罪惡。
2007年在德里舉行的紀念大起義150週年的青年集會
印度大起義標誌著東印度公司的死亡。英國當局意識到一個貿易公司的體制已經不可能維持印度這樣龐大的殖民地。起義之後,公司的管理事務被交付給英國政府,土邦的權力被削弱。印度成為英國的一個直轄殖民地。為了防止起義重演,印度兵的比例被大幅減少,也不再維持印度炮兵。1860年代中期,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財產也被移交政府。於1874年1月1日生效的《東印度公司股息救贖法案》宣佈了公司的解散。印度從此被“印度帝國”這樣一個殖民馬甲所統治,英國國王兼任“印度皇帝”,英屬印度全面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大起義的餘波直接加速了印度全面的殖民化,本地的印度精英階層也開始被吸納入殖民政治中,印度本地的文化傳統自此也被重視起來,大起義至此深刻地改變了南亞的政治走向。
儘管1857年的印度大起義並沒有謀求建立一個獨立的現代印度,也沒有獲得最終的成功。但它深刻改變了南亞的政治格局與走向,印度大起義中起義者不畏實力懸殊的強暴,敢於對抗強敵的不屈精神,也在次大陸被一代代傳誦下去。
回覆列表
發生在1857年的這場印度民族大起義可以說也為大英帝國敲響了喪鐘,不過隨著大起義爆發而最終消亡的還有印度古老的王朝莫臥兒王朝。莫臥兒王朝其實早就在英國殖民初始就基本上就有名無實了,在英國轉變殖民政策後更是明確表態,不再承認莫臥兒的子嗣。同樣受到嚴重打擊的還有英國的東印度公司。
印度民族大起義使英國議會於 1858 年2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將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權力轉到英國女王手中,取消公司董事會而設立一個以一名內閣部長為首的行政會議代表女王負責處理印度事務。1858年11月1日坎寧勳爵釋出公告,將東印度公司的權力移交給英國女王,由英國女王對印度直接統治,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東印度公司任命的最後一任總督坎寧,搖身一變,成為女王任命的第一任印度總督。
大起義雖然結束了,英華人仍然心有餘悸。從此,英華人在印度軍隊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全體軍官以及炮兵部由歐洲人控制。印度兵變的教訓使英華人堅持兩大原則:一是在印度維持一支不可抵抗的英國軍隊;二是大炮必須掌握在歐洲人手中。英國殖民當局還嚴禁印度人私藏武器,輕則罰款 500 盧比,重則判處 7 年監禁,外加體罰。無論如何,這次大起義給了沉浸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又一個征服戰爭勝利喜悅中的英華人留下了慘痛的記憶,後來到印度任職的克羅默勳爵曾經說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願年輕一代的英華人閱讀、關注、學習和深入體會印度兵變的歷史,它充滿了教訓和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