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介紹: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覓知音,該曲有這樣一段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 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該曲婉轉悠揚,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堪稱曲中精品。
鍾子期是他的好朋友,最能欣賞伯牙的演奏。當伯牙彈琴而志在高山時,鍾子期說:“琴彈得多好啊!巍巍乎像高山。”而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鍾子期又說:“琴彈得多好啊!湯湯乎像流水。”鍾子期真是伯牙的知音。故得古曲《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見於先秦《列子》一書,《呂氏春秋》亦有此傳說。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現存曲譜為初見於明朱權《神奇秘譜》,其解題為:“《高山》《流水》二曲本為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流水》還見於《風宣玄品》《西麓堂琴統》《澄鑑堂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三十餘部琴譜。《神奇秘譜》、《風宣玄品》所收為不分段的,其餘所收均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彈奏的《流水》增加了許多滾拂手法,號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其曲譜載於《天聞閣琴譜》中。現在流傳的《流水》,多為《天聞閣琴譜》中的《流水》。
關於《流水》之意境,張孔山的弟子歐陽書唐於《天聞閣琴譜》中雲:“起首二、三段疊彈,儼然潺湲滴瀝,響徹空山。四、五兩段,幽泉出山,風發水湧,時聞波濤,已有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弦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在群山奔赴、萬和壑爭流之際矣。七、八、九段,輕舟已過,勢就淌洋,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
現代琴家管平湖彈奏此曲,為此曲彈奏之經典。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首先在外形上,很簡單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箏的通用箏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隨意,但是一般情況下各個院校主要運用的古箏和演出團體用的都是21根弦。在近代。進現代的古箏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絃琴的這種特點,古琴因此也叫7絃琴,這是它的特點。還有一個古箏有雁柱,像大雁長的形狀,而古琴沒有。古箏演奏過程中,由於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種輔調和支撐演奏成為可能,而且發音相對來說比較洪亮,而且它琴體比較寬大,表現力更豐富一些。但是並不是因此說古琴表現力不豐富,古琴也非常優秀,作為保留最完整一種傳統音樂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它們的這種區別又是顯而易見,有共同點,看起來也是橫放的,首先這點看起來很像,一般人不瞭解右手在這撥弄,左手在這來回推拉,但是區別非常大,左手按壓,他們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來進行音高的這種區別和變化的,而古箏不是這樣,古箏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古箏當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區別。
樂曲介紹: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覓知音,該曲有這樣一段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 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該曲婉轉悠揚,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堪稱曲中精品。
鍾子期是他的好朋友,最能欣賞伯牙的演奏。當伯牙彈琴而志在高山時,鍾子期說:“琴彈得多好啊!巍巍乎像高山。”而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鍾子期又說:“琴彈得多好啊!湯湯乎像流水。”鍾子期真是伯牙的知音。故得古曲《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見於先秦《列子》一書,《呂氏春秋》亦有此傳說。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現存曲譜為初見於明朱權《神奇秘譜》,其解題為:“《高山》《流水》二曲本為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流水》還見於《風宣玄品》《西麓堂琴統》《澄鑑堂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三十餘部琴譜。《神奇秘譜》、《風宣玄品》所收為不分段的,其餘所收均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彈奏的《流水》增加了許多滾拂手法,號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其曲譜載於《天聞閣琴譜》中。現在流傳的《流水》,多為《天聞閣琴譜》中的《流水》。
關於《流水》之意境,張孔山的弟子歐陽書唐於《天聞閣琴譜》中雲:“起首二、三段疊彈,儼然潺湲滴瀝,響徹空山。四、五兩段,幽泉出山,風發水湧,時聞波濤,已有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弦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在群山奔赴、萬和壑爭流之際矣。七、八、九段,輕舟已過,勢就淌洋,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
現代琴家管平湖彈奏此曲,為此曲彈奏之經典。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首先在外形上,很簡單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箏的通用箏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隨意,但是一般情況下各個院校主要運用的古箏和演出團體用的都是21根弦。在近代。進現代的古箏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絃琴的這種特點,古琴因此也叫7絃琴,這是它的特點。還有一個古箏有雁柱,像大雁長的形狀,而古琴沒有。古箏演奏過程中,由於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種輔調和支撐演奏成為可能,而且發音相對來說比較洪亮,而且它琴體比較寬大,表現力更豐富一些。但是並不是因此說古琴表現力不豐富,古琴也非常優秀,作為保留最完整一種傳統音樂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它們的這種區別又是顯而易見,有共同點,看起來也是橫放的,首先這點看起來很像,一般人不瞭解右手在這撥弄,左手在這來回推拉,但是區別非常大,左手按壓,他們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來進行音高的這種區別和變化的,而古箏不是這樣,古箏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古箏當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