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建立起了以“發展”為核心的幹部考核評價體制機制。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相對完善,但是在具體的幹部“德能勤績廉”的考核中,對“績”的考核與其他四項內容相比,明顯更容易量化,往往成為了考核幹部的硬指標,為地方幹部單純追求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化支援,形成了單純追求GDP資料的地方幹部政治生態。有些地方官員為了追求升遷,甚至不惜在GDP資料上造假,形成了“資料出官、官出資料”的不良生態。
其次,在地方治理上,存在著層層下達發展指標、層層落實責任的壓力型體制,助長了一些地方的GDP資料注水。有些基層政府不切實際地提出經濟發展目標,為了達到GDP發展的指標,往往在統計資料上下功夫,在各種報表上想主意,有些地方幹部甚至透過“下達指標”來干預資料統計工作,使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資料與實際情況出入很大。
黨的十八大以後尤其是在十九大後的一系列新行動、新要求、新任務下,良好的政治生態逐漸形成,幹部生態明顯向好的方向發展。
首先是監督的壓力、巡視的結果,促進了地方政治生態的好轉,助推幹部作風由善於弄虛作假向努力實事求是轉變。巡視是監督的一把“利劍”,也是促進政治生態好轉的助推器。在GDP擠水的背後,巡視無疑起到了主要的助推作用。2016年1月底,中央第八巡視組在向國家統計局黨組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直言不諱地指出:有的領導幹部以“數”謀私,搞權力尋租。很明顯,巡視的壓力是促進地方能夠忍痛自曝家醜、轉變作風的直接動力。
其次是黨規黨紀約束見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加強了紀律建設,用紀律約束黨員尤其是高階幹部的行為,為幹部生態的好轉提供了紀律和制度保障。透過修訂和頒佈新的黨內法規,大力扭轉了全黨的政治風氣和政治生態,強調“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強調“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不準以任何理由和名義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說假話。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騙取榮譽、地位、獎勵或其他利益的,凡因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的,都要依紀依規嚴肅問責追責”。各地主動對GDP擠水分,也充分說明黨的十九大後,地方幹部生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尤其是高階領導幹部對黨忠誠、不弄虛作假的風氣逐漸形成。
再次是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改變帶來幹部作風的轉變,破除了“以GDP論英雄”,消除了地方搞“GDP資料競賽”的動力。2014年6月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選什麼人做幹部就是風向標,有什麼樣的幹部,就有什麼樣的黨風,“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2014年重新修訂頒佈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就突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乾部標準,逐漸破除了以往在幹部選拔工作中出現的“唯GDP”“唯選票”“唯分數”論的弊端,突出了理想信念的要求,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紀律的要求,堅持原則、敢於擔當的要求,加強道德品行、作風修養的要求,樹立正確政績觀,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實績的要求等。這些幹部考核評價標準和機制的變化,使幹部在追求當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加註重發展質量,為GDP擠水解除了後顧之憂,不再護短、作假。
最後是地方幹部“四個意識”提高,為GDP資料擠水提供了擔當。黨的十八大後,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成為幹部必須具備的修為。堅持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和大政方針,成為檢驗領導幹部尤其是高階領導幹部具備“四個意識”的重要指標。維護中央權威,必須具體體現到全部工作中去,決不能表面上喊著同中央保持一致,實際上沒當回事。GDP資料作為中央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是否真實,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以及地方經濟決策是否科學,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也是考驗地方幹部對黨和人民是否真誠、是否具有“四個意識”的重要指標。在2017年的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到遼寧省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聽聞遼寧某個鎮曾瞞報經濟資料,習近平插話說:“此風不可長,必須堅決剎住。”他說,經濟資料造假,不僅影響我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而且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他要求全國範圍內都要杜絕資料造假現象。地方主動給資料擠水分,也充分表明,地方幹部在努力追求光明磊落,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提高。
首先,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建立起了以“發展”為核心的幹部考核評價體制機制。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相對完善,但是在具體的幹部“德能勤績廉”的考核中,對“績”的考核與其他四項內容相比,明顯更容易量化,往往成為了考核幹部的硬指標,為地方幹部單純追求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化支援,形成了單純追求GDP資料的地方幹部政治生態。有些地方官員為了追求升遷,甚至不惜在GDP資料上造假,形成了“資料出官、官出資料”的不良生態。
其次,在地方治理上,存在著層層下達發展指標、層層落實責任的壓力型體制,助長了一些地方的GDP資料注水。有些基層政府不切實際地提出經濟發展目標,為了達到GDP發展的指標,往往在統計資料上下功夫,在各種報表上想主意,有些地方幹部甚至透過“下達指標”來干預資料統計工作,使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資料與實際情況出入很大。
黨的十八大以後尤其是在十九大後的一系列新行動、新要求、新任務下,良好的政治生態逐漸形成,幹部生態明顯向好的方向發展。
首先是監督的壓力、巡視的結果,促進了地方政治生態的好轉,助推幹部作風由善於弄虛作假向努力實事求是轉變。巡視是監督的一把“利劍”,也是促進政治生態好轉的助推器。在GDP擠水的背後,巡視無疑起到了主要的助推作用。2016年1月底,中央第八巡視組在向國家統計局黨組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直言不諱地指出:有的領導幹部以“數”謀私,搞權力尋租。很明顯,巡視的壓力是促進地方能夠忍痛自曝家醜、轉變作風的直接動力。
其次是黨規黨紀約束見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加強了紀律建設,用紀律約束黨員尤其是高階幹部的行為,為幹部生態的好轉提供了紀律和制度保障。透過修訂和頒佈新的黨內法規,大力扭轉了全黨的政治風氣和政治生態,強調“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強調“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不準以任何理由和名義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說假話。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凡因弄虛作假、隱瞞實情騙取榮譽、地位、獎勵或其他利益的,凡因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的,都要依紀依規嚴肅問責追責”。各地主動對GDP擠水分,也充分說明黨的十九大後,地方幹部生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尤其是高階領導幹部對黨忠誠、不弄虛作假的風氣逐漸形成。
再次是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改變帶來幹部作風的轉變,破除了“以GDP論英雄”,消除了地方搞“GDP資料競賽”的動力。2014年6月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選什麼人做幹部就是風向標,有什麼樣的幹部,就有什麼樣的黨風,“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2014年重新修訂頒佈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就突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乾部標準,逐漸破除了以往在幹部選拔工作中出現的“唯GDP”“唯選票”“唯分數”論的弊端,突出了理想信念的要求,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紀律的要求,堅持原則、敢於擔當的要求,加強道德品行、作風修養的要求,樹立正確政績觀,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實績的要求等。這些幹部考核評價標準和機制的變化,使幹部在追求當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加註重發展質量,為GDP擠水解除了後顧之憂,不再護短、作假。
最後是地方幹部“四個意識”提高,為GDP資料擠水提供了擔當。黨的十八大後,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成為幹部必須具備的修為。堅持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和大政方針,成為檢驗領導幹部尤其是高階領導幹部具備“四個意識”的重要指標。維護中央權威,必須具體體現到全部工作中去,決不能表面上喊著同中央保持一致,實際上沒當回事。GDP資料作為中央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是否真實,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以及地方經濟決策是否科學,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也是考驗地方幹部對黨和人民是否真誠、是否具有“四個意識”的重要指標。在2017年的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到遼寧省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聽聞遼寧某個鎮曾瞞報經濟資料,習近平插話說:“此風不可長,必須堅決剎住。”他說,經濟資料造假,不僅影響我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而且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他要求全國範圍內都要杜絕資料造假現象。地方主動給資料擠水分,也充分表明,地方幹部在努力追求光明磊落,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