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乃為土木之變(1449 年)的延伸。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 被瓦剌俘,其弟朱祁鈺被眾臣推為皇帝,是為代宗。後於謙成功抗敵,與瓦剌議和,瓦剌同意放 歸朱祁鎮。朱祁鈺遣使把哥哥朱祁鎮迎回京師後,從此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朱祁鈺病重。武清侯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朱祁鎮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 與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於正月十六晚,發動政變,迎出被囚禁在南宮的太上皇— —明英宗朱祁鎮,重登帝位。 評價: 明英宗朱祁鎮重登帝位後,為報迎復之恩,大行封賞。石亨晉封忠國公,曹吉祥升為司禮 監, 徐有貞不僅入閣, 晉升兵部尚書, 還加封武功伯。 這些人還紛紛為自己親屬和手下邀取官爵, 以致靠“奪門功”晉升者達 3000 餘人,而關心國事的正派官員相繼被害(例如,于謙以謀逆罪 處死),政治腐敗日甚一日。不久,徐有貞與曹吉祥、石亨又展開權力鬥爭。天順四年(1460) 年,石亨敗亡。次年七月,曹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失敗,被處死。 另外,英宗復位之後,他“親愛”的弟弟景泰帝在一個多月後便已暴薨!其原因難以考究, 氣火攻心而死或遭人暗害皆有可能,但與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鎮,必有干係。 其實,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本出於一時權 宜,但是朱祁鈺眷戀帝位,無意還政。他之所以不願迎回自己的哥哥,道理很簡單:英宗回朝, 他當如何自處?
所以景泰帝朱祁鈺的想法大致有二:一者,皇帝位必須由我繼續坐著;二者,哥 哥英宗不要回來,最好永遠不要回來。
而英宗朱祁鎮的心理願景大致有三:一者,弟弟讓位,自 己重登帝位的奢望;二者,如不能重回人生巔峰,當個尊貴的,錦衣玉食的太上皇也不錯;三者, 弟弟朱祁鈺不要殺我,讓我活下去。而事與願違,在經過大臣們的多次陳述其利弊後,景泰帝不 得不遣使把哥哥朱祁鎮迎回京師。
如此逐漸演變為: “朱祁鈺惟恐其兄之入,朱祁鎮惟恐其弟之 生。”兄弟失和,授野心分子以機會。當景帝病重之際,前立太子已故,已無子嗣,皇位於情於 理當歸還英宗一系, 原可和緩而自然的轉移, 但是英宗庸愔, 再加上有小人從中滋生事端。 如此, 事態驟變,英宗復位,景帝暴薨,于謙等冤死。當時人已甚不以為然,如閣臣李賢;而時久事平, 英宗後也懊悔昔日之妄殺。因此對於“奪門之變”一事《明史·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評價是“明 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在今天看來, 奪門之變最大的危害在於: 導致政權逐漸陷入混亂, 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鬥, 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 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南宮復辟後, 在景泰年間特務活動已經較為收斂的錦衣衛在明英宗的支援下又重新放縱起 來。由於在復辟中大多數大臣的表現並不積極,石亨等人又手握重兵,作為遠離最高權力八年的 明英宗在復位後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並不高。明英宗一方面“慮廷臣黨比,欲知外事”,另一方面又 對石亨、曹吉祥等人的驕縱不滿,想對他們稍稍裁抑。事實上,錦衣衛的確能幫助他對付擅權臣 屬,加強自己的權力。但他放縱錦衣衛的行為卻導致了許多冤案,產生了許多擾民行為,還使得 大臣們惶恐不安,不利於當時的朝政的正常執行。 此外,南宮復辟後於謙的被殺也深深的觸動了明代計程車人。“在仁、宣時代,對士人價值評 判的標準來自於皇上”,“但是將自己的一切全都毫無保留地託付給皇上,是否能夠永遠得到公正 的對待?于謙之死毫不留情地粉碎了士人的幻想,使他們不得不在朝廷之外重新尋找生命的寄 託”。其次,于謙之死也使得士人在政治中產生了“要麼退隱自適以全身遠害,要麼奮身投入做一 次政治的賭博”的心態。後來朝廷雖然在北京給於謙立祠,但去祠中計程車子更多的是為了功名前 途去求夢的,像于謙那樣不愛錢、不求官爵、日夜為朝廷分憂的官員幾乎絕跡,那種以國家社稷 為重、 敢於承擔責任的官員也越來越少, 這種心態變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於謙被殺後日益顯現出 來。
正如明代陳繼儒所說的:“徐有貞、石亨奪門之舉,乃變局,非正局;乃劫局,非遲局;乃 縱橫家局,非社稷大局也。”並且多數士大夫也對景泰帝在位期間的功勞加以肯定,王世貞認為 明代除明太祖、成祖、孝宗外,還應當記住景泰帝,認為他有保衛社稷的功勞,甚至認為“其不 復辟者(在位時不還位於英宗),理也;易太子者,情也”。談遷也以為景泰帝“舍姬旦之小節, 紹少康之舊勳……曾不捐漢繒之尺寸,費宋緡之毫織,而虞淵反照……或以太上事過責,鬥粟尺 布之謠,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論也”其實,明憲宗成化年間的一些官員妄圖使“奪門”再次合 法化的行動的失敗已經證明了這次政變並不符合國家利益。 綜上所述:奪門之變一事,於國於民,可謂是禍患無窮。於景帝,貪戀權力,苦果自食。 於英宗,實為意外之喜,重登大位。然而遺禍無窮,導致政權禍亂、鬥爭不斷,明朝統治危機加 重。如果朱祁鎮先生在暮年將去之時,回首往事,顧盼時局,應當會有懊悔吧,因為他實在無顏 面對九泉之下的祖宗
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乃為土木之變(1449 年)的延伸。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 被瓦剌俘,其弟朱祁鈺被眾臣推為皇帝,是為代宗。後於謙成功抗敵,與瓦剌議和,瓦剌同意放 歸朱祁鎮。朱祁鈺遣使把哥哥朱祁鎮迎回京師後,從此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朱祁鈺病重。武清侯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朱祁鎮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 與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於正月十六晚,發動政變,迎出被囚禁在南宮的太上皇— —明英宗朱祁鎮,重登帝位。 評價: 明英宗朱祁鎮重登帝位後,為報迎復之恩,大行封賞。石亨晉封忠國公,曹吉祥升為司禮 監, 徐有貞不僅入閣, 晉升兵部尚書, 還加封武功伯。 這些人還紛紛為自己親屬和手下邀取官爵, 以致靠“奪門功”晉升者達 3000 餘人,而關心國事的正派官員相繼被害(例如,于謙以謀逆罪 處死),政治腐敗日甚一日。不久,徐有貞與曹吉祥、石亨又展開權力鬥爭。天順四年(1460) 年,石亨敗亡。次年七月,曹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失敗,被處死。 另外,英宗復位之後,他“親愛”的弟弟景泰帝在一個多月後便已暴薨!其原因難以考究, 氣火攻心而死或遭人暗害皆有可能,但與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鎮,必有干係。 其實,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本出於一時權 宜,但是朱祁鈺眷戀帝位,無意還政。他之所以不願迎回自己的哥哥,道理很簡單:英宗回朝, 他當如何自處?
所以景泰帝朱祁鈺的想法大致有二:一者,皇帝位必須由我繼續坐著;二者,哥 哥英宗不要回來,最好永遠不要回來。
而英宗朱祁鎮的心理願景大致有三:一者,弟弟讓位,自 己重登帝位的奢望;二者,如不能重回人生巔峰,當個尊貴的,錦衣玉食的太上皇也不錯;三者, 弟弟朱祁鈺不要殺我,讓我活下去。而事與願違,在經過大臣們的多次陳述其利弊後,景泰帝不 得不遣使把哥哥朱祁鎮迎回京師。
如此逐漸演變為: “朱祁鈺惟恐其兄之入,朱祁鎮惟恐其弟之 生。”兄弟失和,授野心分子以機會。當景帝病重之際,前立太子已故,已無子嗣,皇位於情於 理當歸還英宗一系, 原可和緩而自然的轉移, 但是英宗庸愔, 再加上有小人從中滋生事端。 如此, 事態驟變,英宗復位,景帝暴薨,于謙等冤死。當時人已甚不以為然,如閣臣李賢;而時久事平, 英宗後也懊悔昔日之妄殺。因此對於“奪門之變”一事《明史·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評價是“明 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在今天看來, 奪門之變最大的危害在於: 導致政權逐漸陷入混亂, 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鬥, 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鬥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 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南宮復辟後, 在景泰年間特務活動已經較為收斂的錦衣衛在明英宗的支援下又重新放縱起 來。由於在復辟中大多數大臣的表現並不積極,石亨等人又手握重兵,作為遠離最高權力八年的 明英宗在復位後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並不高。明英宗一方面“慮廷臣黨比,欲知外事”,另一方面又 對石亨、曹吉祥等人的驕縱不滿,想對他們稍稍裁抑。事實上,錦衣衛的確能幫助他對付擅權臣 屬,加強自己的權力。但他放縱錦衣衛的行為卻導致了許多冤案,產生了許多擾民行為,還使得 大臣們惶恐不安,不利於當時的朝政的正常執行。 此外,南宮復辟後於謙的被殺也深深的觸動了明代計程車人。“在仁、宣時代,對士人價值評 判的標準來自於皇上”,“但是將自己的一切全都毫無保留地託付給皇上,是否能夠永遠得到公正 的對待?于謙之死毫不留情地粉碎了士人的幻想,使他們不得不在朝廷之外重新尋找生命的寄 託”。其次,于謙之死也使得士人在政治中產生了“要麼退隱自適以全身遠害,要麼奮身投入做一 次政治的賭博”的心態。後來朝廷雖然在北京給於謙立祠,但去祠中計程車子更多的是為了功名前 途去求夢的,像于謙那樣不愛錢、不求官爵、日夜為朝廷分憂的官員幾乎絕跡,那種以國家社稷 為重、 敢於承擔責任的官員也越來越少, 這種心態變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於謙被殺後日益顯現出 來。
正如明代陳繼儒所說的:“徐有貞、石亨奪門之舉,乃變局,非正局;乃劫局,非遲局;乃 縱橫家局,非社稷大局也。”並且多數士大夫也對景泰帝在位期間的功勞加以肯定,王世貞認為 明代除明太祖、成祖、孝宗外,還應當記住景泰帝,認為他有保衛社稷的功勞,甚至認為“其不 復辟者(在位時不還位於英宗),理也;易太子者,情也”。談遷也以為景泰帝“舍姬旦之小節, 紹少康之舊勳……曾不捐漢繒之尺寸,費宋緡之毫織,而虞淵反照……或以太上事過責,鬥粟尺 布之謠,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論也”其實,明憲宗成化年間的一些官員妄圖使“奪門”再次合 法化的行動的失敗已經證明了這次政變並不符合國家利益。 綜上所述:奪門之變一事,於國於民,可謂是禍患無窮。於景帝,貪戀權力,苦果自食。 於英宗,實為意外之喜,重登大位。然而遺禍無窮,導致政權禍亂、鬥爭不斷,明朝統治危機加 重。如果朱祁鎮先生在暮年將去之時,回首往事,顧盼時局,應當會有懊悔吧,因為他實在無顏 面對九泉之下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