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問題可以提煉為:為什麼會存在利他行為?
這是一個好問題!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生物不過是基因的容器,生物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是基因賦予的,而基因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永恆而又貪婪的複製。
如此,利己行為當然比利他行為更有利於個體基因的複製和傳遞。
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
從社會學角度看,利己行為更有利於一個人實現富足的生活,達成自己的理想,併為自己的家人和後代搭建更好的平臺,讓他們在社會競爭中從一開始就處於優勢地位。而利他行為顯然會導致自己佔有的資源減少,是明顯的虧損行為。
如此,顯然利己行為比利他行為更有利於個體支配更多的資源。
殺不死的利他主義
然而,即便如此,利他主義仍舊頑強的存續了下來,並活躍在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
理論上來說,那些秉承利他主義理念的個體,本應該在生存競爭和社會競爭中因其“利他”的行為而被逐漸淘汰掉了,比如把食物讓給了另一個更飢餓的同伴的食肉動物,以及把逃生機會讓給了另一個更脆弱的同伴的人類士兵,他們都沒有機會留下後代,因而自然也沒有機會將他們的利他主義基因傳遞下來。
講道理,在歷史的長河中,利他主義的基因應該都已經滅絕了才對,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有勇救落水之人而犧牲的好人,放棄自己優越的生活回到家鄉參戰的義士,散盡家財破家為國的富人,放棄前途去山區任教的代課教師?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這些人的祖先透過利己主義的行為模式保全了自己,這才把基因傳遞到了他這一代,他為什麼放棄了自己的生存優勢,轉而選擇了利他主義,從而讓自己的個體基因無法延續?
利他主義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
動物世界中,因為生存競爭的原因,到處都存在著利己行為。
比如企鵝下水後,為了防止海豹吃掉自己,會不斷推擠別的同伴,讓它們去當替死鬼。
再比如杜鵑悄悄在其他鳥類巢中產卵,剛出生的小杜鵑就會把其他的卵從巢裡推出去,從而為自己降低生存競爭者。
但動物世界中,同樣存在著大量的利他行為。
某些群居的野生鼠類,一遇到危險會大聲向同伴示警,而不顧自己吸引了獵食者的注意力。
某些需要吸血的蝙蝠有反哺行為,即自己吸飽了血後,會向其他飢餓的同伴喂血。
更典型的比如螞蟻,工蟻一生操勞,大多數的採集成果都是為了供養蟻后。
為什麼動物會有利他行為?
原來,自然選擇並不僅僅針對個體,在很大程度上,還會針對物種族群。
在自然選擇中,群體間的選擇,比個體間的選擇更加殘酷,也更加隱蔽。
那些沒有進化出利他基因的物種群落,在災難中缺乏生存能力,從而也無法保證種群的延續。
一個小種群,當遇到危險的敵人卻沒有一個個體示警的時候,這個種群會在一次一次的遇敵之後被消滅殆盡,因為敵人完全可以以偷襲的方法一次性消滅該種群多個個體,而有了預警機制,則敵人一次只能消滅有限的一兩個個體。
人類為什麼會有利他行為?
人類的利他行為除了基因的因素外,還有自然環境和文化的因素。
比如最近在良渚遺址中發掘出了水壩,這可是5300年前的水壩。
那個時代,以人類有限的生產力,生存都是很艱難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一些人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修建水壩?
你可能說那是奴隸社會,奴隸們是被強迫的。
但事實上,如果真不存在利他的動機,奴隸主又為什麼要修建水壩呢?
還不是為了灌溉農田,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注意,是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而不是為了奴隸主自己吃的更飽。
這是一種利他行為。
而為什麼在5300年前就已經有這麼明確的利他行為?
因為對於族群來說,沒有足夠的人口,就沒有辦法抵禦外敵,也沒有辦法治理水患,更沒有辦法保證糧食產量。
說到底還是為了族群的生存,但人類更將利他因素加入了文化。
今天的利他行為
到了今天,雖然我們已經足夠發達,不必時刻面臨生存威脅,但這種利他的基因已經植根於我們的文化裡。
你也許自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利己主義者,但實際上,你有著海量的不自知的利他行為。
比如你在疫情期間會戴口罩,比如你上街出行會遵守交通規則,你去喂小區裡的貓,你還會順手拉住在街心亂跑的小孩。
那些將利他行為演繹到極致,甚至於將生存機會都讓給了別人的人,他們和你我他都是一樣的,在那種艱難抉擇的時刻,他們可能根本什麼都沒想,自然而然便做出了那些不可思議的偉大選擇。
你今天的努力是在利他,因為那有利於增加我們這個族群后代的競爭優勢;
你納了稅是在利他,因為那些稅款會變成保護我們的武裝,變成偏僻鄉村的道路,變成補貼給學子的午餐;
利他行為將持續下去,直到人類再不被任何資源所限制,也不被任何危險所籠罩,更不被任何迷惑所困擾。
您可以馬上實踐一次利他行為
樓主的問題可以提煉為:為什麼會存在利他行為?
這是一個好問題!
本不該存在的“利他行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生物不過是基因的容器,生物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是基因賦予的,而基因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永恆而又貪婪的複製。
如此,利己行為當然比利他行為更有利於個體基因的複製和傳遞。
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
從社會學角度看,利己行為更有利於一個人實現富足的生活,達成自己的理想,併為自己的家人和後代搭建更好的平臺,讓他們在社會競爭中從一開始就處於優勢地位。而利他行為顯然會導致自己佔有的資源減少,是明顯的虧損行為。
如此,顯然利己行為比利他行為更有利於個體支配更多的資源。
殺不死的利他主義
然而,即便如此,利他主義仍舊頑強的存續了下來,並活躍在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
理論上來說,那些秉承利他主義理念的個體,本應該在生存競爭和社會競爭中因其“利他”的行為而被逐漸淘汰掉了,比如把食物讓給了另一個更飢餓的同伴的食肉動物,以及把逃生機會讓給了另一個更脆弱的同伴的人類士兵,他們都沒有機會留下後代,因而自然也沒有機會將他們的利他主義基因傳遞下來。
講道理,在歷史的長河中,利他主義的基因應該都已經滅絕了才對,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有勇救落水之人而犧牲的好人,放棄自己優越的生活回到家鄉參戰的義士,散盡家財破家為國的富人,放棄前途去山區任教的代課教師?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這些人的祖先透過利己主義的行為模式保全了自己,這才把基因傳遞到了他這一代,他為什麼放棄了自己的生存優勢,轉而選擇了利他主義,從而讓自己的個體基因無法延續?
利他主義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
利他主義比利己主義更有力量動物世界中,因為生存競爭的原因,到處都存在著利己行為。
比如企鵝下水後,為了防止海豹吃掉自己,會不斷推擠別的同伴,讓它們去當替死鬼。
再比如杜鵑悄悄在其他鳥類巢中產卵,剛出生的小杜鵑就會把其他的卵從巢裡推出去,從而為自己降低生存競爭者。
但動物世界中,同樣存在著大量的利他行為。
某些群居的野生鼠類,一遇到危險會大聲向同伴示警,而不顧自己吸引了獵食者的注意力。
某些需要吸血的蝙蝠有反哺行為,即自己吸飽了血後,會向其他飢餓的同伴喂血。
更典型的比如螞蟻,工蟻一生操勞,大多數的採集成果都是為了供養蟻后。
為什麼動物會有利他行為?
原來,自然選擇並不僅僅針對個體,在很大程度上,還會針對物種族群。
在自然選擇中,群體間的選擇,比個體間的選擇更加殘酷,也更加隱蔽。
那些沒有進化出利他基因的物種群落,在災難中缺乏生存能力,從而也無法保證種群的延續。
一個小種群,當遇到危險的敵人卻沒有一個個體示警的時候,這個種群會在一次一次的遇敵之後被消滅殆盡,因為敵人完全可以以偷襲的方法一次性消滅該種群多個個體,而有了預警機制,則敵人一次只能消滅有限的一兩個個體。
人類為什麼會有利他行為?
人類的利他行為除了基因的因素外,還有自然環境和文化的因素。
比如最近在良渚遺址中發掘出了水壩,這可是5300年前的水壩。
那個時代,以人類有限的生產力,生存都是很艱難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一些人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修建水壩?
你可能說那是奴隸社會,奴隸們是被強迫的。
但事實上,如果真不存在利他的動機,奴隸主又為什麼要修建水壩呢?
還不是為了灌溉農田,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注意,是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而不是為了奴隸主自己吃的更飽。
這是一種利他行為。
而為什麼在5300年前就已經有這麼明確的利他行為?
因為對於族群來說,沒有足夠的人口,就沒有辦法抵禦外敵,也沒有辦法治理水患,更沒有辦法保證糧食產量。
說到底還是為了族群的生存,但人類更將利他因素加入了文化。
今天的利他行為
到了今天,雖然我們已經足夠發達,不必時刻面臨生存威脅,但這種利他的基因已經植根於我們的文化裡。
你也許自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利己主義者,但實際上,你有著海量的不自知的利他行為。
比如你在疫情期間會戴口罩,比如你上街出行會遵守交通規則,你去喂小區裡的貓,你還會順手拉住在街心亂跑的小孩。
那些將利他行為演繹到極致,甚至於將生存機會都讓給了別人的人,他們和你我他都是一樣的,在那種艱難抉擇的時刻,他們可能根本什麼都沒想,自然而然便做出了那些不可思議的偉大選擇。
你今天的努力是在利他,因為那有利於增加我們這個族群后代的競爭優勢;
你納了稅是在利他,因為那些稅款會變成保護我們的武裝,變成偏僻鄉村的道路,變成補貼給學子的午餐;
利他行為將持續下去,直到人類再不被任何資源所限制,也不被任何危險所籠罩,更不被任何迷惑所困擾。
您可以馬上實踐一次利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