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不開心不哄哄我嗎

    今年的雙十一也是十分的熱鬧,從淘寶天貓的狂歡節到了現在電商平臺的狂歡節。

    而做大的新聞,也就是京東與阿里公佈雙11的戰況了,結果十分讓人驚訝,阿里下單總金額為1682億;京東總金額達到了1271億。不足500億的差距,讓人們發現,劉強東的那句5年超越淘寶天貓的話,或許真的會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實現。

    而相比較阿里的增長幅度,京東今年的雙十一業績則是更加的好看,京東今天雙十一的業績與2016年淘寶天貓雙十一的業績持平,可見京東的增長幅度已經開始了提速。同時消費者越來越刁鑽的購物要求也再一次向京東這邊傾斜,那就是看重服務的質量。

    近期京東就曾表示,京東銷售的產品,85%以上都已經達到了當天購物當天配送,這在以往的雙十一是絕無僅有的,京東再一次用服務品質拉攏了一大批消費者的心。而這對於同樣龐大的阿里天貓就是很難做到的。同時京東今年的雙十一也是第一次將線上與線下進行結合,對於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說,如何用一句話來評價幾年的雙十一的話,那就是一家獨大的格局一經被打破,平臺與平臺之間的距離被逐步的縮小。未來能夠決定消費者購買方向的,不再是單一的價格與商品了,也包含背後的服務與物流,可以想象的到的是,明年的雙十一又會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大戰。

  • 2 # 氪星情報局

    作為雙11的一個縮影,今年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和營收均超水平發揮。相比於10月份,順豐、申通和韻達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近日,國家郵政局和幾大快遞上市公司均公佈了11月的經營資料。今年,快遞業務量受到電商購物節影響還是比較大,6月和11月分別迎來小高峰。根據國家郵政局的資料,今年11月,受雙十一和黑五的影響,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47.1億件,同比增長25.2%;業務收入完成565.5億元,同比增長21.8%;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年6月,也就是618期間,全國快遞業務量達到34億件,同比增長32.1%。

    自2014年以來,中國的快遞業務量突破了100億件,隨後每年都實現了100億件的增長,2016年整個快遞行業的快件突破300億件。不過,2017年快遞行業增速整體放緩,沒有了去年動輒30%-40%的高增長,再加上人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漲,末端配送員流失等,已經進行了對內、對外的漲價調整。

    不過,從1-11月的整體資料來看,快遞的業務量增速維持在25%的增長率,也並不低,快遞行業仍處於較快速發展時期,截至11月30日,全國快遞業務量已累計完成358.6億件,距離400億不到50億件。12月快遞業務量的增速如果保持在同比增長22%上下,那麼2017年全年的業務量還是很可能突破400億大關,繼續保持每年增長100億的水平。

    從申通、韻達和順豐公佈的經營資料來看,幾家公司在11月的經營狀況也可圈可點,其中韻達的增長最為迅猛,業務量達到了5.53億,同比增長高達43.26%,業務收入為11.03億,同比增長33.21%。相比於今年10月份,環比也有所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順豐的快遞業務量是三家中最低的,但是營收確是三家中最高的,這主要是由於單票收入的差距造成的。根據三家資料,11月,順豐的單票收入為22.27元,同比增長了7.12%,遙遙領先於申通的3.25元和1.99元。單票價更高的順豐,即使業務量較小,也可以保障營收。

    如果將三家的已完成快件量加一塊,我們可以發現已經超過10億件,佔11月整體快遞業務量的近30%。資料顯示1-11月,快遞與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為78.7,較1-10月上升了0.3。可以說,快遞行業的資源持續向巨頭企業集中,他們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此外,從地域上來看,1-11月,東、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比重分別為81.1%、11.6%和7.3%,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80.9%、10.8%和8.3%。

    與去年同期相比,東部地區快遞業務量比重基本持平,快遞業務收入比重下降了0.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比重上升了0.2個百分點,快遞業務收入比重上升了0.2個百分點。業務量最大的幾個城市分別為廣州、上海、深圳、義烏和杭州,北京排在第六位。

    從11月20日開始,北京對快遞行業進行大整頓,北京多個快遞公司網點關停。11月22日、23日,中通、申通、圓通、百世快遞等多家快遞公司先後在官網釋出公告稱,在整治行動期間,到達北京的快件中轉與派送時效將會受到一定影響。

    不過,由於雙十一等因素的影響,從目前公佈的資料來看,無論是北京地區的快遞業務量的增長率和累計的快遞業務量,都還沒體現出這次大整改的影響。但據《財經》援引一位快遞員的說法,從21號開始,快遞量就陸續開始銳減,每天減少一二百件,一週過去,派件數量不及雙十一當日的零頭。

    在資料之外,他們也早就感受到北京快遞的寒冬。儘管快件量巨大,但是由於政策嚴和惡性競爭帶來的價格戰,導致北京地區快遞企業或者加盟商利潤越來越薄,招工也越來越難,甚至有快遞員和加盟商想“逃離”北京。

    或許北京40天整治帶來的業務量影響會在12月更加明顯,但是對於北京的快遞從業者來說,“不景氣”和“生存難”不需要靠資料來證明,他們比誰都先感受到了北京的冬天。

    而北京或許只是中國快遞業的一個縮影,快遞業從曾經地每年輕鬆衝擊100億件,到現在小心翼翼計算能不能達到100億,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這過程中施加監管帶來的影響,只是暴露了快遞原有的問題。在猛烈高速的增長後,就該處理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打仗後勤需要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