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塵世
-
2 # 九門題都教育邦
有很多老師非常負責任,為了嚴格管教學生,不惜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並覺得“打是親,罵是愛”。
先談談對“打是親,罵是愛”的認識。可以說,“打是親,罵是愛”是大多數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信條,也是千百年來傳統的家庭教育陋習。當然,這其中也有可取之處,既含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疼愛的深刻內涵。但以此作為教育學生的什麼手段,這是不足取的。我們的學校絕不允許有任何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現象存在。因為“兒童身上沒有任何東西需要教師嚴酷對待的”。如果用各種形式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這極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是違背教育規律,違背師德的。只會使師生之間的對立情緒越來越大,甚至引起矛盾激化。
其次,從形成學生的學習動機的過程來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獨立性與自制力較差,無論在學習上、工作上和集體生活中,主要還是依靠老師以教師的意見為轉移,他們的行為與動機極少發生矛盾和鬥爭。表現在學習上,由於年齡小學習的動機不像大學生那樣明確,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平時培養。實踐證明,教師若重視培養兒童正確的學習動機,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假如平時常對學生斥責、打罵,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逆反心理,產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產生很幼稚的想法:“不願為你(教師)學習”。在心理上形成反抗情緒。一旦這種反抗情緒日趨增多,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又給自己今後的教育和教學工作設定了障礙。
我覺得:言和愛是辯證統一的。嚴為了愛愛,就必須嚴。但是,嚴不等於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懲罰,應該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情、嚴之有理、嚴之有方。反過來還要防止出現另一種傾向,即放鬆對學生的批評管教、放任自流。這是對教育事業不負責任的表現。總之,用愛心去換“親”,從嚴格中去體現“愛”。
基於善意教育學生的適度“體罰”:比如罰作業、罰站、罰寫檢查、罰值日等,事實證明有一定效力;但反對惡意洩憤的無益學生身心的“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