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猴子軍師

    1978年日本GDP超過蘇聯,躍居世界第二,也宣告了美蘇爭霸蘇聯決定性失敗。之前都是蘇聯高。蘇聯GDP相對最高時是1970年,大概有4300多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40%。蘇聯GDP絕對值最高是1985年,大概是9000億美元,1985年以後蘇聯GDP一直負增長,到1991年蘇聯GDP下降到了7000多億美元。

    因為經濟結構和統計方法的差異,前蘇聯的經濟資料很難拿來和美國做直接比較。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匯率。當年由於美蘇兩國沒有什麼貿易往來,美元兌盧布匯率也一直是個迷一樣的存在。1961年,前蘇聯確定1美元兌0.6盧布的匯率,並且在此後的30年(直到蘇聯解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但當時的蘇聯實行的是徹底的計劃經濟,生產出來多少就供給多少,商品有的過剩有的緊缺。你拿著100盧布想要買100盧布的商品,不好意思,要排隊,像買個汽車什麼的可能要等個好幾年。計劃經濟的供給加上美蘇兩國之間沒有貿易,那匯率你說多少就是多少了?

    一輛伏爾加和一輛保時捷都是一輛車,那統計在資料上二者就是相等的了?

    按照1:0.6的匯率,前蘇聯的社會總產值在80年代超過了美國GDP。但公平點說,這樣直接比較毫無意義。還有一種說法是蘇聯的重工業比美國更發達,所以蘇聯在工業指標上很多都超過了美國,由此得出結論說就算蘇聯經濟不如美國,也不會比美國差太多,達到百分之六七十還是有的。

    鋼產量: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量: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 ,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量: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 67.7%

    商品煤:蘇聯65300萬噸;美國78400萬噸,是美國的83.3%

    家用轎車產量:蘇聯133萬輛;美國658萬輛;是美國的20.2%

    塑膠:蘇聯360萬噸,美國1386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

    化學纖維:蘇聯117.6萬噸,美國390萬噸,是美國的30%

    化肥:蘇聯2480萬噸,美國224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11%

    水泥:蘇聯12500萬噸 美國770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62%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臺,美國3.18萬臺 蘇聯是美國的355%

    拖拉機:蘇聯55.7萬臺,美國27萬臺,蘇聯是美國206%

    以上是1980年,蘇聯和美國的部分工業產品資料比較。資料來源自蘇聯基本數字手冊。

    乍一看蘇聯的資料確實很多都是比美國高的,但發電量是工業的基礎,蘇聯以美國50%的發電量生產了比美國多43%的鋼材。石油產量沒美國大,塑膠和化纖竟然都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基礎工業品產量比美國大,像汽車這樣的高階工業品卻遠不如美國。

    所以這個資料還是有疑問,前蘇聯並沒有在工業指標上完全碾壓美國。根據2015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和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資料,同樣是第一、第二產業佔比較重的中國,如今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30%,汽車產量是美國的兩倍,鋼產量是美國的10倍,發電量是美國的135%……資料沒必要列太多,即使是工業產量全面超越美國的世界工廠,GDP也只有美國的60%(2015年資料),我不知道說蘇聯GDP能達到美國67%的是憑藉的什麼資料,某論壇還是想當然?

    蘇聯說完我們再來說說日本

    日本似乎明白的多,沒有統計問題,經濟從1985年開始爆發,1987年GDP就達到了美國的50%。

    但是這次爆發有一個背景,那就是1985年美國和日本、西德、英、法簽訂的廣場協議。簡單說一下美國為什麼要推動各國籤這個協議,主要原因是當時美國陷入了財政、貿易雙赤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這方面資料,本文不做深入分析。

    美國為了降低貿易赤字,就要推動幾個主要貿易伙伴的本國貨幣升值。其中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最大,日元匯率升值幅度也最高。1989年9月,美元兌日元匯率為1:250,3年後這個數字變味1:120。也就是在短短3年的時間裡,日本對美元匯率升值了一倍還多。

    這個協議像一針興奮劑,讓日本經歷了4年瘋狂的“泡沫時代”,泡沫退去後則是經濟陷入停滯的“失去的二十年”。

    在我看來,從4年“泡沫時代”開始,日本經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幾年日本巨頭企業憑著匯率優勢,自身資產大幅增值,和日本民眾一起開始了全球買買買模式。但同一時間各種社會成本的上升讓日本中小企業產生了大規模的倒閉潮(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日本的年輕人追求大企業追求安穩工作的原因之一)。

    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國內資產價格暴漲,似曾相識的,其中最厲害的就是房地產泡沫(比我們要嚴重的多)。泡沫中的日本經濟是怎樣的?土地價格資產價格大幅上升,各種社會成本大幅上升,資金脫實向虛,實業受損嚴重……

    至於日本的經濟泡沫是被什麼戳破的,有人說是海灣戰爭導致的油價暴漲,有人說是大藏省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不當。這個日本股市在1990年率先崩盤,陷入了長達20年的熊市,GDP則從95年開始轉頭向下,最終被美國甩開了距離。

    所以說前蘇聯和日本的GDP真的達到了美國的50%嗎,我不能明確的說沒有,但我覺得這個問題有爭議。

    美華人其實不用擔心這個,因為蘇聯國情和美國不同,美國是真強,蘇聯經濟上是虛胖,甚至有假,日本更不用說了,美國的兒子。所以,想想蘇聯解體,想想廣場協議,美華人要做的就是收割羊毛罷了

  • 2 # 銘蘇先生

    根據歷史資料統計,蘇聯在1978年的時候GDP達到8401億美元,而日本則達到1.0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蘇聯。

    當然,蘇聯的GDP峰值並不是1978年,而是出現在1983年的9930億美元,從1983年開始逐步走下坡路,1991年蘇聯解體時則只有7598億美元。80年代是日本的高速發展時期,從1978年買入萬億俱樂部,到蘇聯解體時的1991年,日本GDP達到3.58萬億美元,1995年更是90年代創出5.45萬億美元的峰值。

    蘇聯透過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重工業的發展,支撐著蘇聯經濟,但是美國透過打壓石油價格使蘇聯收入大受影響,再加上美蘇爭霸拖累了蘇聯經濟。美國會認為他們扶持日本,打壓蘇聯的計劃奏效了。

    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直接導致的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的大幅增長,結果美華人不幹了,就聯合日本、西德、英、法簽訂的廣場協議,結果此後幾年,日本貨幣大幅升值,經濟逐漸走向衰落。

    所以,美國希望西方的實力壯大遏制蘇聯經濟的發展,但是又不希望日本發展壯大威脅到自身利益,所以透過廣場協議綁架了日本。

  • 3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蘇聯真實的GDP有多少那是個謎,因為它的匯率管制和貿易活動受管制,無法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GDP數值,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日本和蘇聯的GDP是不公平的,如果有資料顯示日本的GDP在1978年超過了蘇聯,那麼真實的GDP超過蘇聯應該更早一些。

    美國對這個估計也不會真的關注,原因就是沒有參考意義!

  • 4 # 中國眼光看世界

    日本發跡於北韓戰爭時候,日本為美國製造了很多軍需用品,工業快速發展。日本南韓作為美國西太安全框架的兩個錨點,得到了大量的援助,經濟快速發展。

    蘇聯解體之前當之無愧地球老二,解體後日本凸現出來了,美國不會放過日本,日本實際作為美國殖民地,美國實際上心裡有數,收拾日本妥妥的。

    可以說心態沒有害怕,反而是興奮刺激,心有成竹。後來眾所周知的廣場協議,如果沒有日本內應,我是不信的。

  • 5 # 鷹的家園

    1964年日本GDP躍居西方世界第二。

    蘇聯一直採取固定匯率,而且由於石油大量出口,掌握了大量外匯,盧布是強勢貨幣。世界公認蘇聯是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超過前蘇聯應該是安德羅波夫時代。此時美國發動石油大戰,透過石油貶值大大坑了蘇聯一把。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後,盧布快速貶值,日本才算名義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在八十年代都有趕上美國的趨勢了,在蘇聯衰弱時,趕緊透過廣場協議擺了日本一道,從此日本進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時代。

  • 6 # 使用者富有發

    什麼時候都沒有超過,蘇聯有萬枚原子彈,日本沒有。有一千枚原子彈可以抵消日本所有GDP。生活上,蘇聯有三億人,吃飯穿衣等等等GDP是日本兩倍以上。日本怎麼趕的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駱駝祥子人物介紹(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