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14450982
-
2 # 希樸羊
在學校心理學中,欺負行為是兒童間,尤其是中小學生之間經常發生的一種特殊型別的攻擊行為,欺負問題的跨文化普遍性已經被心理學研究者所證實。大量學校心理學研究表明,欺負對受欺負者和欺負者的身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對於受欺負一方,受欺負產主的消極影響有:1.導致兒童身體受到傷害;2.兒童因害怕受欺負而不願上學、對學校失去興趣甚至逃學;3.損害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經常受欺負通常會導致兒童情緒抑鬱、焦慮及相關症狀,如頭痛、胃痛、失眠、做噩夢;5.經常受欺負會導致兒童注意力分散、學習成績下降;6.導致自殺等極端行為。學校心理學研究者指出,對欺負者一方,欺負所產生的消極後果有:1.若不予制止,採用欺負行為方式的兒童未來會形成攻擊性人格特點;2.欺負者不良的同伴關係與地下的社交地位一方面會繼續對其社會性及人格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會增加其反社會行為發生的可能性。3.已有的研究發現,經常欺負他人的兒童成年後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因此,鑑於以上心理學研究結果,建議教師採取以下方法減少學生中的欺負行為:
首先,建議教師對實施欺負行為的小團體進行專業的團體心理諮詢,可以由學校中專業的心理老師來進行。心理學研究者楊婉秋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諮詢可以減少欺負行為的發生,透過改善同伴關係、提高移情能力、提高解決人際衝突策略的團體心理諮詢,可以有效降低班級欺負行為發生的頻率。
其次,建議教師應聯合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兒童欺負行為的危害,增強家長對兒童欺負行為的重視程度。心理學有關學生社會性行為研究表明,學校欺負行為普遍存在,與學校、教師和家長對待此問題的冷漠態度具有很大的關係。心理學研究者楊婉秋研究表明,家長不夠重視欺負行為,對欺負問題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家長很少聽自己的孩子回家報告欺負或受欺負的行為,因此較少的關注這方面的事情。研究表明,學生中的欺負行為其普遍性與嚴重性遠遠超出教師、家長所瞭解的程度。有的受欺負學生甚至討厭、害怕上學,見到欺負學生時非常恐懼,不敢告訴教師或家長,害怕教師和家長的介入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此,教師應當聯合家長,讓家長了解欺負行為對兒童的危害性,預防學生的欺負行為發展成日後的違法行為。
最後,教師應利用多種集體活動或主題班會課的形式對學生的移情能力進行培養。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透過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進而培養其親社會行為,能夠有效控制兒童中的欺負行為。在社會心理學中,親社會行為指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贈等。移情訓練是培養兒童親社會行為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旨在提高兒童體察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的訓練方法。教育心理學研究者李百珍、李福芹等研究表明,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的重要促動因素,對攻擊性行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教師應利用多種場合和機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移情訓練。
-
3 # 小虹逗啊
這個是我非常看不起的一個行為了,在我中小學的時候也曾遇到過所謂班級老大,我算是屬於班級裡面乖學生了,所以也不會惹到別人什麼的,但是看著那些“班級老大”欺負別人還是覺得很可恥,甚至有一些小嘍囉更是可惡,盲目聽從跟隨,助紂為虐,希望校園欺凌的現象慢慢消失吧,有的孩子真的很有可能會因為被欺凌打壓而留下心理陰影的。
希望不要把人性本善變成惡
回覆列表
看你是多大了,高中的話還是好好學習,別的不用想,作為一個男生,要我就直接懟他。因為人各有志,以後的路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