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叔茶話
-
2 # 觀影有門檻
尋找小糖人》是瑞典導演Malik Bendjelloul的作品,講述了美國底特律民謠唱作人羅德里格斯(Rodriguez)的傳奇故事。20世紀70年代初,羅德里格斯在發行了兩張反響一般的專輯之後便在流行樂壇消失匿跡,但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歌卻影響了一代人。本片講述的就是兩位羅德里格斯的鐵桿樂迷尋找他的過程。最終,樂迷經過努力如願找到羅德里格斯,還把他請到了南非舉辦了巡迴演出。2013年2月奧斯卡獎中,《尋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成功摘得“最佳紀錄片獎”。可惜的是,2014年5月,Malik Bendjelloul導演由於飽受憂鬱症困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自殺身亡,當時年僅36歲。不同於以往的紀錄片娓娓道來的“紀錄”形式,這部片子像一部懸疑電影一樣(誇張的說)。不過如果真把這個故事當作劇情片來拍,估計沒幾個人會相信這個故事。畢竟,這也太曲折了些。 所有的藝術家都是懷才不遇的,片中的主角更是這樣。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角被描繪的形象是一個苦逼到不能在苦逼的人,甚至好多人以為他死了。但當他真正出場的那一幕,就是他開啟窗子,直面鏡頭的時候,有些茫然,有些疑惑,臉上滿是生活的痕跡。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堪稱傳奇的人物,在美國默默無聞,從事著最底層的體力活,但是南非卻成為激勵一代人的音樂鬥士,一個屌絲音樂人的神話,一年能看一部這麼動人的電影足矣。作為一部記錄片,形式並不是重點,影片的關鍵在這個傳奇音樂人羅德里格斯,一邊講述他的故事,一邊放著他的音樂,說實話,他的音樂如果放在改革開放前傳到中國同樣會紅的,因為這種自由的曲風特別能打動向往自由的心。
《尋找小糖人》是一部紀錄片,講述一個只出過兩張專輯的美國底特律民謠唱作人羅德里格斯,在美國銷量慘淡,卻在南非有著和貓王一樣的火爆程度,南非開普敦一家唱片店老闆斯蒂芬與音樂記者克雷格透過一次契機展開調查,由此踏上尋找小糖人之路……該片在第85屆奧斯卡獲得了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高達9.1。然而看完這部電影后,這些褒獎都彷彿黯淡了下去,所能見的,除了羅德里格斯慢慢行走的側影,還有那副墨鏡下淺淺的微笑。
小糖人,請快一點
因為這一切已讓我疲憊
給你這枚藍色硬幣,你能不能幫我帶回
我五彩斑斕的夢境
你帶來了銀色有魔法的船
我們跳躍著、喝汽水
我們還有甜美的瑪麗珍
——《小糖人》羅德里格斯
70年代的南非正經歷著種族隔離運動最激烈的時候,南非於是受到了世界級的制裁,南非的音樂家不允許出國演出,外國的表演也不能來南非巡迴,完全閉關鎖國。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在譴責南非那個種族隔離的政府,而南非人並不知道,因為政府控制了新聞。所以就這樣,南非成為了被世界遺忘的國家,有被抵制的文化,被抵制的體育,所有人都知道種族隔離是不對的,但由於軍事戒嚴,反抗也似乎徒勞,甚至要坐牢。當他們聽到羅德里格斯,就像一個聲音對他們說:“還有出路,還有出路,你可以唱歌,你可以繪畫,你可以表演。”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從南非內部白人圈裡傳出了反對種族隔離的聲音。
這些人都是南非音樂革命的標誌人物
他們都會告訴你
“羅德里格茲啟發了我們。”
在唱片資訊裡尋找"小糖人"
由於羅德里格斯在南非人盡皆知,當斯蒂芬偶然得知身為美華人的“大歌星”在美國竟沒人知道時,便萌生了尋找羅德里格斯的想法。《冷事實》唱片上有四個名字,其中有“西斯托·羅德里格斯”,而曲目表中有六首後面都寫著“上帝·羅德里格斯”,還有四首後面寫的是“六王子”。另外,就是唱片封面上那張戴著墨鏡的相片。
儘管在深度乃至真實感上有所欠缺,《尋找小糖人》對羅德里格茲的塑造仍然相當成功。影片先用前半部分描摹出了他風華正茂時的激烈與熾熱,經由一個頗有暗示意味的場景——年邁的羅德里格茲於明媚春光中拉開窗戶(第48分鐘)——之後,忽然轉向了他紅塵看破後的平和與淡然。羅德里格茲的歌詞平實、有力,簡潔的用語背後滲透著太多哲理,這與他出身工人階級、看淡名利物質、追求精神享受不無關係。正如他的女兒與同事所回憶,羅德里格茲縱使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工人,卻從未將自己侷限於“工人”的身份。他會身穿燕尾服去連做8至10小時的髒活,對任何事情都抱以極其認真的態度;他熱衷於閱讀,常常帶三個女兒去博物館(值得注意的是女兒首先提及的畫家中就有德拉克洛瓦),並將彈吉他、看演出的習慣一直保持了下來;他也熱衷於參加抗議和遊行,樂於為了無法發聲的弱勢群體搖旗吶喊。枯燥的工人工作並沒有影響到豐富的精神生活,他甚至曾嘗試競選市長。
音樂誠然是種產品,它的銷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音樂人的“業績”;音樂也誠然是種事業,“走紅”恐怕是絕大多數音樂人的理想;但音樂更是一種精神、一種藝術與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決不能單純地用金錢來衡量——特別是在消費社會中,文化藝術走入市場,“受歡迎”往往與“有品質”是徹頭徹尾的兩碼事。反過來說,物質的富足也並不能替代精神的愉悅——不妨下一個稍嫌武斷的定論:人往往在精神上無法滿足也無可追求時才會沉溺於物質的攀比。實現人生價值有多種方式,名車豪宅不過是其中之一;然而在我們這個浮華年代,以之為奮鬥目標的人總會莫名認定自己的選擇才是最為正當的,想當然地嗤笑滿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者“胸無大志”,更無法理解“願為超功利的事業獻出生命”究竟是怎樣一種追求